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福建党史月刊》2016,(3):64-64
正很多人知道陈嘉庚,是因为厦门大学、集美学校。1891年,陈嘉庚17岁,渡洋前往新加坡谋生,在父亲生意失败的情况下,白手起家打拼出了自己的实业。从1913年开始,陈嘉庚就回家乡福建集美陆续创办了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除了捐资兴建厦门大学,陈嘉庚常被人称道的还有一件事。他的父亲去世时,欠下了30多万元的债务。新加坡当时的法律规定"父债子免还",但陈嘉庚经过一番打拼,生意稍有起色,就连本带利还清了父亲所欠的全部债务。  相似文献   

2.
田吉 《学习导报》2012,(17):63-63
1919年7月13日,回国不久的陈嘉庚在厦门陈氏宗祠向三百余位各界人士发表了这场慷慨激昂的演说。他或许没有想到,尚在规划之中的厦门大学,日后会发展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之一。也正缘于此,历届厦大师生对校主陈嘉庚“毁家兴学”壮举的崇敬和追随,早已深深植根于鹭江之畔,内化为这所学校的精神与灵魂。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人文教育的视角阐述了近代闽南华侨支援家乡建设,捐资兴学,兴建学校,培育人才,发展侨乡文化教育事业;高度赞扬了陈嘉庚先生等闽南华侨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4.
卷首语     
《党史文汇》2008,(1):1-1
陈嘉庚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为中国人民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不论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都跟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前进。他把一生献给爱国兴学,献给敕亡大业,献给振兴中华,成为华侨的一代领袖和揩模,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尊敬。——《陈嘉庚传略》  相似文献   

5.
一位镇党委书记转任他处,数百名干部群众排酒提企、眼含热泪聚集路口欢送,车已远,鞭炮声仍在鸣响。他就是群众心许的笔者在纳雍采访,县委副书记周荣说:该写写维新镇党委书记王兴学,他是治“乱”能手。笔者去维新所见所闻,王兴学到任维新才几个月,这个过去长期扛黄牌的大镇形象已换然一新。笔者又追踪到王兴学曾任党委书记的阳长镇,他的事迹,可以用“有日皆碑”来形容了。1998年间月,而立之年的王兴学任阳长镇党委书记,在此之前,他曾任曙光乡乡长、百兴镇镇长等职,并使这两个乡镇在全县名列前茅。初任百兴镇镇长时,财政上仅区…  相似文献   

6.
1940年夏初,正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陈嘉庚先生肩负南洋华侨重托,从千里迢迢的新加坡,回到祖国慰劳考察。在重庆期间,他会见了许多国民党要人,也会见了中共参政员叶剑英、林伯渠、董必武。陈嘉庚在与叶剑英等人的坦诚交谈中,用了几句别开生面的比喻,阐述了他和共产党人之间的共同点。他说,我不是一个共产党员,不过你们共产党员革命的目的,辛辛苦苦,流血牺牲,也不过是为了改造社会,使国家好,民族好。我呢,这些年来也挣了一些钱,都拿来办学校,所谓取之社会,用之社会。我的希望也不过是要社会好,这一点初心,我想我和你们共产党人改革社会的动机原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7.
人民功臣     
《福建党史月刊》2011,(13):21-22
陈嘉庚(1874—1961),福建厦门人。陈嘉庚在青年时代,就背井离乡到南洋经商,开拓橡胶种植业.发展橡胶工业和海运业,成为一位有成就的实业家。他始终心系祖国,眷念家乡,先后创办了集美学村、厦门大学等一系列举世闻名的学府  相似文献   

8.
陈嘉庚生于1874年,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代。在他出生前的第32年,清政府在对英国的战争中打了败仗,签下城下之盟,他的家乡就是与“五口通商”之一的厦门仅一水之隔的集美。他出生那年,日本人借琉球船民事件,侵犯与集美遥遥相望的台湾。陈嘉庚的少年时代就是在这国难深重的时代度过的。就在这时为了生计,他随父漂过大海,南渡新加坡。到新加坡后,陈嘉庚刚开始随父学做生意,到20世纪20年代他自己就成为南洋一带有名的富豪。尽管身在海外,但陈嘉庚一直十分牵挂苦难中的祖国,只是当时他的正统思想很浓厚,觉得南京国民党政府才是正统的中央政权,认…  相似文献   

9.
党的挚友、爱国侨领陈嘉庚,倾尽毕生精力和财力,致力于创业兴学和救国救民的宏图大业,在抗日战争中,他领导爱国华侨不遗余力地支援祖国的抗日战争;在解放战争中,他反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统治,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正从西村校门进入厦门大学的校园,左边处即可见一栋3层高的双坡红瓦屋顶花岗岩小楼,这便是颇具传奇色彩的百年建筑——囊萤楼。囊萤楼始建于1921年,是校主陈嘉庚先生兴建的首批厦门大学校舍之一,之所以命名为"囊萤",是为了规劝厦门大学学生勤学苦读。早期的厦门大学学生没有辜负陈嘉庚先生的期望,不但勤奋上进,还十分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以他们的崇高信仰和实际行动点燃了革命的火把,赋予了"囊萤"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1.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关爱,是良心的一种自我表白。曲沃供电支公司城市班32岁的共产党员和波,就是用这样的善心,对一个原本素昧平生的老人的关爱一直坚持了5年。如今,他已经把老人当作自己的亲人来看待。尽管他的工资收入还不算很高,他却按月给老人送去50元零花钱。冬天快要来了,他送去棉衣、棉鞋、棉帽;春、夏、秋季到来之前,他又送去一件件换季的衣服;老人生病了,他给老人请医煎药,同老人拉家常,听老人讲故事,给老人说宽心话。他日复一日不图回报地做着这件事,并决心把对老人的关爱一直默默地延续下去。我有责任让他生活得更好2002年3月的一…  相似文献   

12.
在延安杨家岭,听讲解员讲了这样一段往事.抗战时期,从国外归来的科学家陈嘉庚先生,分别到重庆和延安考察.他先到了重庆,蒋介石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并花800块大洋,在重庆最好的酒店为他摆了一桌接风宴.接着,陈嘉庚又到了延安,毛泽东也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并请他吃了自己亲手种的菜.只是这一顿饭,只花了两毛钱.事后,陈嘉庚深有感慨地说:"蒋介石招待我花了800大洋,而毛泽东招待我只用了两毛钱.得天下者,共产党也!"  相似文献   

13.
在延安杨家岭,听讲解员讲了这样一段往事。抗战时期,从国外归来的科学家陈嘉庚先生,分别到重庆和延安考察。他先到了重庆,蒋介石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并花800块大洋,在重庆最好的酒店为他摆了一桌接风宴。接着,陈嘉庚又到了延安,毛泽东也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并请他吃了自己亲手种的菜。只是这一顿饭,只花了两毛钱。事  相似文献   

14.
吃喝知盛衰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纪委八次全会的讲话中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奢’是在败国败家。”吃喝玩乐是奢的一种表现,所以中共中央、国务院规定严禁用公款大吃大喝,挥霍浪费。吃喝知盛衰。1940年,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回国慰问抗日将士。在重庆,蒋介石花800元大洋请他吃了一顿山珍海味。在延安,毛泽东主席也请他吃了一顿饭,除了一只炖鸡外,其余都是战士们自己种的菜。毛主席指着鸡说,这是房东老大娘听说有贵客,特意把生蛋的母鸡拿来招待你的。陈嘉庚听了,当时就哭了,他深有感触地说了一句话:“共产党必胜,国民党必败。”  相似文献   

15.
在延安杨家岭,听讲解员讲述这样一段往事。 抗战时期,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回国慰劳抗战军民,分别来到重庆和延安。他先到了重庆。蒋介石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并花800块银元在重庆最好的酒店为他摆了一桌“接风宴”。之后,陈嘉庚又到了延安,毛泽东也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并请他吃了自己亲手种的菜。这一顿饭,只花了1.5元钱。  相似文献   

16.
友情链接: CCTV--<百家讲坛>栏目 (画面)解说:他是一位华侨领袖,他又是一位赤诚的爱国老人.在民族危亡之时,陈嘉庚--一位爱国华侨,靠着自己的精明睿智成为名震南洋的实业家.陈嘉庚致富后,不忘苦难中的祖国.把资金全部倾注在教育事业上,为坚持兴办学校而不惜破釜沉舟.  相似文献   

17.
1938年11月1日,国民党在重庆召开国民参政会第二次大会,汪精卫担任大会主席。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因故未能出席大会,但他以参政员的身份从新加坡给大会主席发来了一急电提案,电文是:‘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 汪精卫见电文,内心十分恼火,但慑于陈嘉庚在国内外的崇高声望,只好强作镇静,硬着头皮在大会上宣读了令国民党投降派心惊肉跳的陈嘉庚急电提案。尽管汪精卫投降派在会上竭力阻挠与反对,但这项提案仍以绝对多数票通过,并成为大会重大决议案,载入抗日战争史册。  相似文献   

18.
正1990年3月,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对一颗由中国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明亮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陈嘉庚星"。众所周知,陈嘉庚先生是一位深受海内外人士普遍尊敬和景仰的著名爱国华侨领袖,他生前对人类社会作出过杰出贡献。国际天文机构将这颗由中国人首先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陈嘉庚星",不仅是陈嘉庚个人和海外华侨华人的无尚光荣,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无尚光荣。"陈嘉庚星"的发现与命名自1801年第一颗小行星——谷神星被发现以来,世  相似文献   

19.
解非  晋娜 《支部生活》2014,(2):43-44
在重大场合,莫言总是西装笔挺,而私下里他还是喜欢穿中式唐装。他走路很急,风风火火。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他显得很随和,十分配合地协助记者装上了微型麦克风,调整座位时还不忘把自己的茶整齐。"没有具备一定价值的作品,也就谈不上具备一定价值的作家",这是翻译家卞之琳先生在他翻译的《莎士比亚悲剧四种》出版引言中写的第一句话。尽管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已经过去了一年,但他仍然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莫言本人对很多看起来显然是"过度解读"的评论似乎并不介怀,他只是喜欢自己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20.
习骅 《学习导报》2014,(24):35-37
对于政治家来说,吃饭也是政治。抗战时期,蒋介石、毛泽东先后请爱国侨领陈嘉庚吃饭,产生的严肃政治后果,连他们自己也没想到。一1940年春,旅居新加坡的爱国侨领陈嘉庚,带着南洋广大华侨的殷殷嘱托,率团回到祖国慰问抗日军民,第一站当然是战时首都重庆。蒋介石十分重视,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做好接待工作,务必让客人满意。他这样要求是有原因的。陈嘉庚是同盟会出身的爱国老华侨,著名的厦门集美学村就是他用一生的积蓄捐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