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现代法学》1991年第3期发表了龙宗智同志的《刑事诉讼的两重结构辨析》一文(以下简称龙文),这在我国诉讼法学研究上尚属首次。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了刑事诉讼的“三角”和“线形”相结合的两重结构理论,读后颇有启发。但在一些问题上,笔者持不同见解,现提出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刑事诉讼价值模式论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正> 刑事司法作为一项社会控制工程,其制度设定须达到两项基本标准,一是技术(手段)合理性,一是价值(目的)合理性。这两点即哲学上的所谓“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问题。笔者曾提出“两重结构”理论(见《现代法学》1990年第3期),侧重于“工具理性”的结构、功能分析,本文则着重就刑事司法涉及的利益结构,利益关系以及价值模式及其调整原则问题进行探讨,拟循“价值合理性”,开辟刑事诉讼研究的另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3.
《法学杂志》一九八○年第二期发表了肖永清同志的《必须重视法学》(下称《肖文》)的文章,提出了法学的研究对象问题。第三期又发表了刘升平同志的《谈谈法学的研究对象》(下称《刘文》)和谷安梁同志的《也谈法学的研究对象》(下称《谷文》),对法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开展了不同意见的争论和讨论。与此同时,《法学研究》一九八○年第五期发表的余先予、夏吉先同志的《论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科学性》(下称《余文》)中也涉及到这个问题。下面谈谈我们的一些看法和认识。一对三种不同看法的三点认识从上述论文中可以看出,存在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看法,认为“法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包括国家与法”。理由主要是“法律与国家密切联系而不可分割”,“法是从属于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法学是研究统治阶级  相似文献   

4.
《法学杂志》1990年第3期发表了陈卫东同志题为《谈刑事诉讼职能》一文。笔者读后甚有启发,故大胆提出一些看法,与陈卫东同志共同探讨刑事诉讼职能问题。如何探讨刑事诉讼职能问题,一要概念明确,二要方法对头。现就这两点谈点个人看法。先说刑事诉讼概念。刑事诉讼是司法机关为了维护社会法律秩序,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下下,对刑事犯罪分子,依照法律程序,进行揭发、证实和惩罚的一  相似文献   

5.
胡波 《法学杂志》2002,(6):65-66
《法学杂志》 2 0 0 1年第 5期发表了金春、杨桂红两位同志的文章《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建立交叉询问制度之我见》。该文认为“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交叉询问制度”。持此种观点的不限于金春、杨桂红两位同志。但是 ,这一论断与实践中的真实情况似乎并不一致。从笔者多次出庭和旁听开庭的情况看 ,不仅证人很少出庭 ;即便对于被告和出庭的证人 ,也不曾见过控辩双方反复盘诘 ,针锋相对的场景。这不得不使人产生疑问 :我国刑事诉讼中真的建立交叉询问制度了吗 ?一、交叉询问的概念和基本内容交叉询问是刑事诉讼庭审活动中对原始人证进行调查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6.
<正> 《现代法学》八八年第一期刊载了肖义舜同志的《假释批准权应属司法行政部门》(以下简称《肖文》)一文,其中一些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现提出来商榷。《肖文》在分析抑制假释作用充分发挥的原因时说,“现行假释决定权的归属有悖于刑事诉讼程序的客观要求”,笔者认为这是缺乏根据的。与此相反,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假释决定权则是有充分根据的。根据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刑罚的决定权,  相似文献   

7.
<正> 在犯罪因果关系中,是否存在“必然因果关系”和“偶然因果关系”两种形式?“偶然因果关系”可否作为刑事责任的基础?在我国法学界和司法实践中有不同的认识。1981年《法学研究》第五期发表的龚明礼同志的《论犯罪的因果关系》一文,提出了犯罪因果关系有必然因果和偶然因果两种形式,偶然因果关系也是刑事责任客观基础的观点。对此,笔者持不同看法,特提出以下意见与龚明礼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8.
1957年,华东政法学院青年教师黄道同志在《法学》第二期发表了《略论刑事诉讼中的无罪推定原则》一文,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篇发表“无罪推定”原则的文章。从此,无罪推定与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和法学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更与黄道教授的人生旅途纵横交错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有很多学者对刑事诉讼结构理论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大多数同志把刑事司法程序与狭义的刑事诉讼两个概念区分开来,认为刑事诉讼仅仅是立案、侦查、起诉、审判、执行五大程序中的一个即审判程序,而其他程序则都是刑事诉讼的准备程序或延伸程序。对刑事诉讼结构大多数同志认为是三角结构,而且是正三角结构,即审判中法官居于三角结构的顶端,控、辩双方处于三角形底边的两端,表示法官站在公正的立场对控、辩双方的纷争予以裁判。以上观点已基本形成了共识。但《政治与法律》1996年第5期发表的裴苍龄教授《关于刑事诉讼结构…  相似文献   

10.
<正> 近些年来,在我国法学理论研究中,出现了一个新说——权利本位说,即法要以权利为本位,并应以此为基础重构我国法学理论。对此,有的学者认为是一个创新,有的学者则不以为然。《中国法学》1990年第4期发表的张文显同志撰写的《“权利本位”之语  相似文献   

11.
法哲学是不是资产阶级法学的“独占品”?要不要建立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体系?如何建立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体系?这些都是当前法学界颇有争议的问题。继文正邦同志《应当开展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研究》(载于《四川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一文之后,傅季重同志又发表了《法律哲学研究的对象及其任务》(载于《法学》1982年第3期)。这两位同志都明确否定法哲学为资产阶级法学所“独有”之说,阐发了建立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体系的必要性,并对如何建立这门学科提出了很好的意见。我国法哲学研究和其他法学  相似文献   

12.
刘智同志和何为民同志先后在《法学研究》85年第1期发表的《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劳动改造法学》和《试论建立劳改科学的必要性及其研究对象》;在《河北法学》85年第1期、第3期发表的《也论对罪犯的劳动改造》和《对劳动改造应作多学科的探讨》,拜读之后,甚为欣喜。任何一门新的学科的创立,产生学术观点上的一些分歧是必然的,通过争鸣促进劳改法学繁荣也是有益的。本人仅就二位同志的观点谈些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3.
关于法学中“29个多”问题的理论是非张光博陈桢先生一稿两投。以《1995—1996年中国法理学界的理论是非》为题发表在《法学》1997年第3期,又以《认真看待当前法理学界的理论是非》为题发表在《当代法学》1997年第3期。其中摆列了张光博否定的“主干...  相似文献   

14.
<正> 王欣新同志在《收容审查制度应予废除》(以下简称“王文”)一文中对我们的《收容审查的若干问题研究》(发表在《中国法学》1992年第2期)一文提出了一些商榷意见,在此,笔者深表感谢。但对“王文”中的一些主要观点,我们谈些不同的看法。一、关于收容审查的性质  相似文献   

15.
王文生,男,1951年3月20日出生于吉林省公主岭市,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吉林省辽源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全国检察业务专家。国际刑法学协会会员,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吉林省法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法学专家研究所研究员,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兼职教授,吉林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中共辽源市委党校客座教授,中共四平市委党校客座教授。从事司法工作三十年,历任吉林省四平市中级人民法院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梨树县人民法院副院长、四平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四平市司法局局长兼英城监狱第一政委。先后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检察日报》、《中国司法》、《法律适用》、《法学家》、《法学杂志》、《社会科学战线》、《当代法学》、《国际刑事论坛》等中外刊物发表法学论文50余篇,有40余篇在省以上学术团体法学学术论文评选中获奖。参与编、撰法学著作10部,担任副主编4部、总编辑1部,出版个人专著两部《强奸罪判解研究》、《法苑新探》。其业绩被收入《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国专家大辞典》等书。王文生检察长在工作实践中最相信毛泽东同志:“不会学习就不会工作”。他把学习和理论研究视为人生第一需要,是实实在在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相对合理主义》一书为刑事诉讼法学界贡献了两个理论命题:“相对合理主义”与“刑事诉讼两重结构理论”(三角结构与线形结构).面对诸如刑事和解这类“中国问题”,“相对合理主义”在理论合理性与实践合理性上都是缺乏足够的解释力的,是一种不尽合理的方法论.而“两重结构理论”注意到我国司法经验同时又考虑到类型化的分析手段和诉讼观,体现了从经验到理论的方法论,在刑诉法学界具有较大影响.伴随着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大修以及地方性司法改革的层出不穷,以建立在从经验到理论的方法论之上的法教义学来实现刑事诉讼知识创新是值得提倡的.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刑事诉讼结构及深化刑事司法体制改革,我们撰写了《侦检一体化模式研究》一文。拙文发表之后,受到学界和司法实际部门的关注,并引发了人们对刑事诉讼法学一些基础理论问题的反思。《法学研究》1999年第2期发表了读者王天国先生的来信(以下称王文),认为拙文第四部分“把侦、检职能应从政府行政职能中脱离出来的提法,与该文基本上借鉴三权分立模式的研究观点有些不协调,甚至矛盾”,并以标题的形式提出“侦检权不属于司法权”。笔者应该首先真诚感谢王先生及所有关注这一课题的同仁们。严肃的学术批评,是法学理…  相似文献   

18.
<正> 《中国法学》1992年第3期发表了周伟同志的《地方性法规名称标准化与规范化论要》(以下简称《论要》)一文,提出,对于自主性地方性法规,应统一使用“条例”的名称;对于执行性地方性法规,其名称统一为“施行细则”。本文不同意这些观点,现就地方性法规的名称规范化问题提出以下拙见,与周伟同志商榷。一、关于自主性法规对自主性法规,《论要》主张一律采用  相似文献   

19.
刑法意义上的贿赂,是否包括非物质性的“其它不正当利益”,这是近年来刑法学界争论较大的问题,笔者曾在《法学研究》上发表了《关于赂贿罪几个问题的探讨》一文,其中论及到这个问题。对此,杨再明同志发表了《贿赂不应包括非物质属性的“其它不  相似文献   

20.
<正> 读了《法学季刊》一九八二年第一期发表的鲍济链同志的《从犯罪行为的继续谈抗拒必须从严》一文(以下简称《鲍文》)后,有些不同意见。文章说:“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