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考虑到当时统一战线的复杂情况,毛泽东提出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又联系社会实际将抗日与民主改革科学结合,迅速壮大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重温毛泽东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对于我们当前进一步增强对台统一战线的整合功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反"独"促统,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腾飞不乏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共运用反日统一战线策略在东北地区坚持抗日,引发日本方面的高度关注。日方观察到,中共起初灵活运用下层统一战线策略,领导团结东北抗日武装力量进行抗日斗争。1933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一二六指示信"后,中共东北党组织开始实施"反日的统一战线"策略,使东北的抗日斗争迎来新的突破。中共将党领导下的赤色游击队和红军改编为人民革命军并联合或改编其他抗日武装共同抗日,在农村的政权建设从创造苏区转变为建立人民革命政府,在宣传与苏联的关系时从"武装保护苏联"调整为"实行中国民众与苏联兄弟友谊的联盟"。基于大量观察分析,日本方面关于中共反日统一战线策略,在策略的性质、领导者、活动对象方面形成了一些认识:中共在东北实行的反日统一战线策略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雏形;中共始终是反日统一战线策略的有力领导和坚强核心;中共反日统一战线策略极大限度地动员了中外民众共同加入到反日战争中。日方的观察进一步证明,自九一八事变起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斗争,积极凝聚民族力量,是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  相似文献   

3.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共运用反日统一战线策略在东北地区坚持抗日,引发日本方面的高度关注。日方观察到,中共起初灵活运用下层统一战线策略,领导团结东北抗日武装力量进行抗日斗争。1933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一二六指示信"后,中共东北党组织开始实施"反日的统一战线"策略,使东北的抗日斗争迎来新的突破。中共将党领导下的赤色游击队和红军改编为人民革命军并联合或改编其他抗日武装共同抗日,在农村的政权建设从创造苏区转变为建立人民革命政府,在宣传与苏联的关系时从"武装保护苏联"调整为"实行中国民众与苏联兄弟友谊的联盟"。基于大量观察分析,日本方面关于中共反日统一战线策略,在策略的性质、领导者、活动对象方面形成了一些认识:中共在东北实行的反日统一战线策略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雏形;中共始终是反日统一战线策略的有力领导和坚强核心;中共反日统一战线策略极大限度地动员了中外民众共同加入到反日战争中。日方的观察进一步证明,自九一八事变起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斗争,积极凝聚民族力量,是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  相似文献   

4.
一协助盟军打击日本,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积极发展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工作内容之一.早在1941年12月9日,中共中央即在《关于太平洋反日统一战线的指示》中指出:“中国人民与中国共产党对英美的统一战线特别有重大的意义.”“中国共产党应该在各种场合与英美人士作诚恳坦白的通力合作.”随着中国战区的设立、盟军的进驻中国,特别是1943年美国在华设立空军基地,并频繁出动飞机轰炸华北、华中及华南日军军事设施及交通线、工厂、矿山等后,中共中央曾多次发出指示,号召全党、全国人民援助和支持盟军作战.1944年7月初,中共中央在向全国军民发布的纪念抗战七周年口号中指出:  相似文献   

5.
东北抗日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同各抗日武装、团体和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的联盟.它是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东北抗战的发展和夺取中国抗战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考虑到当时统一战线的复杂情况,毛泽东提出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又联系社会实际将抗日与民主改革科学结合,迅速壮大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重温毛泽东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对于我们当前进一步增强对台统一战线的整合功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反“独”促统,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腾飞不乏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在这种形势下,为了民族的独立,领土的完整,中国共产党逐步调整政策。1935年12月25日,党中央召开的瓦窑堡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指出:"只有最广泛的反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层的与上层的),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与其走狗蒋介石。""我们的任务,是在不但要团结一切可能的、反日的基本力量而且要团结一切可能的反日同盟者,是在使全国人民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  相似文献   

8.
正抗战时期,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人和工作人员广泛接触海外人士,以大量确凿的事实及文字资料说明共产党在抗战中的贡献,揭露国民党顽固派反共内战的阴谋,争取国际舆论支持中国团结抗战,努力巩固和发展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这些海外人士主要包括如下几类:各国驻重庆外交机构人员,重点是英美苏驻华使馆人员。抗战时期,周恩来同英国驻华大使卡尔,苏联驻华大使潘友新,美国驻华大使高斯、赫尔利等人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还同卡尔等人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按语     
正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发表《论持久战》讲演80周年。毛泽东在讲演中精辟阐述了中国必须采取持久战及中国取得最后胜利的根据。其中一项就是:"中国的战争是进步的,从这种进步性,就产生了中国战争的正义性。因为这个战争是正义的,就能唤起全国的团结,激起敌国人民的同情,争取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1)。正义的战争必能获得全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和支持,即"得道多助"。全国的团结和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战最后取得胜利的重要国内因素;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联合一切力量,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发展对内、对外统一战线的政策,对外国教会组织、外国传教士也明确采取了团结和争取其为中国抗战服务的政策.许多有机会接触外国传教士的中共领导人更是身体力行,主动与传教士交往,从中寻找朋友,合作抗日.在这方面,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与传教士的交往留下了许多感人史实.  相似文献   

11.
列宁、斯大林时期苏共基本代表和保持了先进性。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逐渐丧失了先进性。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彻底丧失了先进性和执政地位。从苏共执政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看出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努力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服务 林述舜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这次全会高屋建瓴、深谋远虑地着重研究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组织局”是效仿俄共(布)、联共(布)中央领导体制的一个产物。它在中共党内几度设置,并不等同于中央组织部,其职能范围、人员构成等相当于处理中央日常事务的工作机构,但实际上其功能未能完全发挥。中共中央组织局曾经作为党的中央领导体制的构成部分,对它的建立、发展、沿革进行梳理,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4.
网络社会的到来,增强了党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民主政治建设、公共舆论引导和社会动员方面的能力,但网络信息的急速传播对党的执政根基巩固、社会维稳和党员个体素质提升等方面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导致党的执政过程趋于复杂化。在网络社会不断崛起的背景下,党的执政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面临的问题依然还有许多,当前,要进一步提升执政能力,党必须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净化网络空间和大力培育网络人才等手段,确保网络信息在提升执政能力建设中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思想变革是一切社会变革的先导,思想的解放是实践的进步。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兴于党的十七大之后举国上下澎湃汹涌的继续解放思想浪潮,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深广天地的开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发展进程中,继续解放思想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当务之急,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的进程,就是对社会力量不断进行整合的过程。从历史—现实的维度与合法性的视角看,中国共产党组织基础是一个不断扩展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合法性基础不断增强的过程。尤其是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原有的力量分布格局发生了变化,社会阶层进一步分化,这对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审时度势,大胆进行理论创新,提出新的政治思路,基本解决了这个新问题,因而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基础,增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17.
利益返还请求权是票据法在持票人票据权利消灭后,为实现持票人与出票人或承兑人之间的利益平衡而规定的一种补救措施。它在性质、成立条件、行使等方面均有不同于票据权利的特征。我国票据法中虽对此有所规定,但却有其不周全之处。  相似文献   

18.
牛安生 《学习论坛》2005,21(6):24-26
发展党内民主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从内因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本手段。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党的建设部署的鲜明特点之一是发展党内民主。发展党内民主要重视解决民主分权和加强监督中的利益与权力的考验问题,提高党内民主的质量问题,民主制度的健全和落实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经历了从“以阶级斗争纲”到“改革开放”的艰难历程及其不同效果,剖析了产生“以阶级斗争为纲”作为发展动力的深层原因,阐述了两种不同的“发展动力”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不同作用,论述了我们党对这一历史性课题探索过程经验教训的现实意义及其启迪。  相似文献   

20.
乡镇政府存废的抉择置于历史的背景下考察具有可靠性和可预测性。乡镇企业产权改革将推动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型,同时加剧后乡镇企业时代乡镇政府财政困难。由于乡镇企业逐步成为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加之乡镇政府的职能调整并未完成,所以从财政资源配给的角度看,乡镇政府成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具有理论的可行性。这一乡镇政府转型的选择符合其历史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