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6 毫秒
1.
面对转型期社会结构变化、阶层分化,利益、权利重新调整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影响,人们认识到,必须加强多党合作制自身建设,以回应来自社会发展的挑战.以"三个代表"思想考察转型期多党合作制建设,使人们形成规律性认识;以"三个代表"思想武装执政党,保证党的领导权的实现;以"三个代表"思想指导参政党建设,促进参政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以"三个代表"思想整合党派关系,巩固团结合作的政党格局;以"三个代表"思想完善多党合作制,充分发挥自身功能优势.  相似文献   

2.
魏铎 《理论研究》2001,(5):32-34
政党制度是指在一个国家内 ,一个或几个政党的执政方式 ,以及各个政党之间的相互关系。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 ,其他党派是参政党。这种政治制度的形成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社会力量和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实践 ,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党制度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3.
近现代国家政治发展越来越清楚地昭示人们:政党和政党制度是国家政治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政党同其他结社团体区别开来,将其置于特殊的地位,并开始用宪法和法律将政党的地位和活动作出明文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我国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把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纳入统一的法律轨道,保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宪法地位,有必要根据宪法,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基本法。  相似文献   

4.
多党合作制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政治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创立的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共产党领导和执政的重要方式.加强党的建设,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理论结合实践,全面认识多党合作制的积极作用与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在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的过程中增强党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5.
多党合作制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政治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创立的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共产党领导和执政的重要方式。加强党的建设,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理论结合实践,全面认识多党合作制的积极作用与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在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的过程中增强党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化、规范化的核心在于政党制度的法治化、程序化,这是保障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长期性和稳定性的思想和制度保证.增强政党党员的现代法治理念,完善多党合作制的法律法规体系,创新多党合作制的运行机制.才能促进中国多党合作的制度创新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形成、发展和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它的形成是建立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基础之上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的召开 ,标志着多党合作制的基本形成。它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的政治基础之上的。中共对民主党派的“八字方针”和“十六字方针”的提出和确立 ,是多党合作制发展的重要标志。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 ,在理论上、政策上和制度上 ,使多党合作制趋于成熟 ,标志着这一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走向完善。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政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它对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现行的政党制度不仅对充分发扬民主 ,纠正不正之风 ,满足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 ,协调各方面的利益 ,消除分配不公的现象 ,从而保证国家社会制度的有序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且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从根本上避免了多党制下出现的政局不稳 ,政权频繁更迭 ,社会秩序混乱的政治危机 ,极大地减少了社会的内耗 ,有利于调动全民族力量共同致力于国家建设。  相似文献   

9.
沈建钢 《唯实》2011,(6):9-11
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多党合作制,为正确处理国内政党关系提供了基本保证和成功范例。立足中国国情,实行多党合作,是中国共产党处理政党关系的正确选择;建立多党合作制度,治国理政共商国是,是中国共产党处理政党关系的伟大创举;不断完善政党制度,加强执政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建设,是多党合作制度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实行一种区别于西方的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的崭新的政党制度,就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它的特点是,共产党居于国家政权的领导地位,其他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合作,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协商和决定,共同管理国家事务。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其组织形式是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坚持和完善这一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对于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根本特点,是多党合作制的前提和核心。接受共产...  相似文献   

12.
加强政党制度研究,是不断扩大的国际交住的需要,是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有效抵制西方政党制度消极影响的需要,也是新时期对我国政党制度提出的新要求。在对世界政党制度进行比较研究中,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态度,既承认世界政党制度的多样性,也要看到西方政党制度的阶级实质、政治弊端,找出可资借鉴的因素,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推进我国政党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3.
陈曙光  李娟仙 《党建》2019,(2):35-36
正中国改革的成功,不能忽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优势,不能忽略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和社会治理模式。相对于三权分立、多党竞选、轮流坐庄的西方政治制度和治理模式,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和治理模式具有鲜明的比较优势,也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密码。社会整合的能力中国能办大事,也办成了许多别国办不了的大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派合作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对我国多党合作制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是坚持和完善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现实需要.在1956年的时候,毛泽东就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关系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这一基本方针的制定对于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团结全国人民胜利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拟对这一基本方针作多方面的论析.  相似文献   

15.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是促进政治文化主流化和大众化;二是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三是确保国家政局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相似文献   

16.
郑俊丽 《理论学刊》2005,4(9):68-69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既不同于西方的两党制和多党制,也不同于其他国家任何形式的一党制。中国政党制度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正确把握中国共产党合法性基础的历史渊源。一、中国传统政治的反政党性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总是和阶级国家联系在一起的。恩格斯指出:“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  相似文献   

17.
王寿林 《新视野》2004,(4):31-3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有赖于我国政党制度优势资源的充分发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政党制度,以实现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制度化、法律化,本身就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发展和完善我国的政党制度,重点是强化对执政党的监督。强化对执政党的监督,其基本前提是加强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18.
汪守军 《探索》2012,(4):74-78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但它也需要逐步发展和完善。民主党派参政党功能的充分发挥对促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民主政治的健康有序发展十分重要,但现实是,民主党派自身的自主性问题制约了其参政党功能的充分发挥,也影响到民主党派自主性、积极性、适应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而目前深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又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头,因此民主党派自主性和适应性的拓展和转型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东欧国家从多党合作制到一党制,再到西方的多党制演变,虽然是社会主义运动中一次失败历程,但它作为共产党建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第一次实践,对我国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政党与社会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党是政治资源的社会整合方式,是现代社会整合结构的最重要部分。党的执政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不断提高党的整合能力,这样的能力离不开合理的政治系统结构及其功能的生成和表现。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并且整合各种非主流的意识形态,以提高社会的政治认同;积极开发和利用现有制度资源,充分发挥政党功能,形成有效的社会利益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