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合理政策的细节需视本地的限制和机会而定。但每个政府都需要扪心自问,是否做了足够的努力,来支持最有能力吸收经济其他部分劳动力的现代部门的产能扩张。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GI)的研究者最近深入挖掘了墨西哥经济表现滞后的细节,并有了重大发现:大企业和小企业之间存在出人意料的巨大的生产率增长差距。从1999年到2009年,拥有500人或以上雇员的大企业劳动生产率每年都以引人注目的 5.8%的速度增长。相反,在雇员人数10人或以  相似文献   

2.
2019年世界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国际贸易与投资增长表现不佳,与此同时,主要经济体就业市场稳中向好、物价水平总体稳中有降,国际货币体系日益多元。特朗普政府推行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发达经济体货币与财政政策效果减弱,全球总需求不足,发达经济体陷入持续低迷等因素制约全球经济增长。展望未来,负利率的出现与扩散、国际金融市场风险与投资信心缺失、部分国家深陷社会动荡等因素将对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产生消极影响。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将在未来全球经济增长中继续扮演主引擎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樊勇明 《国际展望》2014,(4):100-116
全球治理格局在过去几年中发生了重大变化。发达国家逐渐摆脱了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经济增长停滞态势,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则似乎正丧失世界经济增长领跑者的地位,不得不转向致力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发达国家对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参与全球治理的态度由此而发生巨大变化,从过去的容忍或有限的欢迎,转变为如今的排斥和抵制,"金砖失色论"大行其道,金砖国家合作参与全球治理的空间受到明显的挤压。但金砖国家合作势头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发展。金砖国家不仅在区域合作中展现了新的魅力,而且在国际政治中加强了政策协调和相互支持,为国际关系民主化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今后的金砖国家合作将沿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着力推动相互间务实合作两个维度展开,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积极谋求经济增长、纠正相互间贸易不平衡;主动参与新一轮国际经贸规则制定;朝"一体化大市场、多层次大流通、陆海空大联通、文化大交流"的目标迈进;发挥金砖国家智库理事会引领议题的作用,凝聚合作共识,筹组金砖国家大学联盟,开展人文大交流,培养金砖合作人才。  相似文献   

4.
《南风窗》2016,(5)
正"去产能",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新的政策提法下的核心内容之一。这不仅为化解过剩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下一步攻克这一难题提供了方向。春节假后,民众心理上接受的新年正式开始。而从去年底由中央推进的去产能政策,也进入了加速实施阶段。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针对过剩落后产能堆积,大量相关企业亏损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拉美经济陷入经济衰退,财政赤字恶化,资本外逃压力加大,国家间差异化趋势明显。影响其经济增长的因素在于国际经济环境不好,国内经济政策失效和结构失衡。虽现在全球经济面临风险,但并不意味着拉美整个地区会陷入系统性危机。进入2016年,全球经济依然没有摆脱2008—2009年那场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影响。4月12日,IMF在其发布的最新《世界经济展望》中,再次下调2016年世界经济增长率至  相似文献   

6.
中美贸易摩擦对两岸经济关系及台湾经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贸易摩擦对两岸经济关系正产生明显冲击,两岸供应链面临局部重整,双方贸易投资下降,并可能影响两岸产业链中长期发展格局。为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冲击,台商加大全球产能调配力度,台湾相关产业产值大幅上升、对美出口快速增长;但岛内相关产业的实际投资未明显增长,显示台商主要是进行不同出口市场产品的产地调整,而非产能转移;岛内多数产业并未因“转单效应”获益,总体经济受到明显冲击。两岸应深化融合发展、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加快构建两岸主导的创新供应链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7.
张锐 《南风窗》2012,(22):65-67
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让欧美等国中止了高负债和高消费的经济增长脚步,从而对出口导向特征明显的中国制造业形成强硬的结构性制约。中国制造业试图借助于外力摆脱产能过剩、空心化等一系列痼疾将会显得非常艰难而漫长,如何重塑原有模式?  相似文献   

8.
2023年,世界经济延续了2022年的下行趋势。尽管全球就业形势有所改善,通胀压力有所缓解,但全球债务风险高位累积,贸易投资增长乏力。世界经济增长分化加剧、颠覆性技术带来深刻复杂影响、歧视性区域主义加速兴起与扩散、“去风险化”政策加剧全球经济“脱钩”风险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开启金色十年新征程成为世界经济值得关注的主要特征。世界经济“再全球化”、全球生产与交换数字化、全球经济发展低碳化、国际经贸关系政治化、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等成为影响深远的趋势性变化。导致全球经济下行的短期和中长期因素依然很多,其中关键变量之一是世界主要经济体能否携手应对各种全球经济挑战。从目前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和世界经济形势来看,2024年世界经济仍将行进在中低速增长轨道上。  相似文献   

9.
全球量化宽松政策仍在不断升级。2013年3月19日,黑田东彦接替白川方明担任日本央行新一任行长,普遍预计,黑田东彦将会推行比前任更为激进的货币宽松政策,从而带领日本进入一个更为宽松的货币时代。然而,日本只是全球量化宽松政策的一个缩影,发达经济体的非常规货币宽松正为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带来新的隐忧。  相似文献   

10.
《南风窗》2016,(3)
正放眼那些即便全球经济下行却依然实现了高速增长的国家,人们会发现公共投资其实做了很多工作。在贫穷国家的政策制定者眼中,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公路、水坝、电厂等等—一直都被认为是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驱动力。这一观点也是二战后初期发展援助计划的理论基础—当时世界银行和双边捐助者向新独立国家输送资源以资助大型项目建设。它催生了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其目的是填补该地区据称达8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差距。  相似文献   

11.
中日韩合作启动20年来,三方在经贸合作领域取得显著成就,为亚洲和全球经济增长增添了重要动力。美国与中日韩三国互为主要贸易伙伴,贸易依存度高;随着全球价值链下的贸易利益日益交融,中美贸易关系对日韩贸易利益影响显著。全球化新阶段日渐增长的区域内贸易为中日韩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大区域贸易协定为中日韩在国际经济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外部空间和可行性。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贸易体系的不稳定性和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凸显,中日韩特殊的地缘关系及其在全球价值链上的竞合态势等,都是未来中日韩深化经贸合作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正在欧洲深受难民危机和恐怖主义威胁的大背景下,英国作为欧盟重要国家通过全民公投宣布"脱欧",将严重冲击欧盟的外交与安全政策,也会极大地削弱欧盟应对中东乱局的能力,而英国也无法在日趋复杂的全球反恐形势中独善其身。2016年6月24日,英国通过公投宣布"脱欧"。英国是一个与中东有着深厚传统关系的欧洲国家,英国脱欧,不仅会影响到英国对中东的政  相似文献   

13.
张莉 《国际展望》2011,(1):75-94
美国气候变化政策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主要表现出如下特点:从地位上看,美国气候变化政策经历了从一般性程度上升到战略性高度的过程;从内容上看,美国气候变化政策是变化性与延续性相结合的产物;从政府首脑来看,其党派属性对气候变化政策影响重大。奥巴马政府任期内,“积极应对”将会成为美国气候政策的主旋律,但是其国内政策能否有效推进取决于多重因素的相互制衡。美国依旧会继续避免作出实质性的减排承诺,并且会继续要求发展中国家也参与到全球温室气体减排中来,只是形式将会更加间接化和多样化,同时会加强与主要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力度,并有望打破小布什退出《京都议定书》造成的僵局。  相似文献   

14.
王小广 《南风窗》2010,(16):76-78
支撑房地产泡沫的因素仍然十分强大,调控政策如果不坚持的话将会前功尽弃,而且会导致报复性上涨,最终导致灾难性后果。房地产问题如果不能尽快解决,将会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抑制作用甚至使中国遭遇日本式泡沫后遗症。  相似文献   

15.
从全球角度看,如果对国家竞争力的关注能带来一场"补贴战争"而不是"关税战争",那么情形会好很多,因为前者将扩大清洁技术的全球供给,而后者将限制之。地球的未来取决于世界经济向"绿色增长"的快速转型。在绿色增长模式下,经济生产是基于可大量减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的清洁技术。但目前,由于政府实行化石燃料补贴,  相似文献   

16.
《南风窗》2009,(10)
目前,全球经济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在过去6星期里,全球2/3的股票市场上升了20%;中国经济回升明显,全球加工业下跌势头似乎已放缓,美英两国不动产市场出现一线生机。德国投资者景气指数在近两年内首次出现正值。这都是令人振奋的信号,但过分的乐观往往会导致政策判  相似文献   

17.
全球治理的最新发展和理论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成为全球治理议程中最受关注的两大议题。然而,尽管G20一举跃升为世界金融治理的主要平台和重要机制,并在协调政策方面取得些微进展,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依然未能走出僵局。本文结合当代全球治理的一些新发展,思考和分析全球治理理论范式和理论动态。  相似文献   

18.
邢少文 《南风窗》2010,(15):30-33
<正>与成熟市场经济体产能过剩通常导致通缩压力不同,中国更多呈现出的场景是,产能过剩的同时,通胀压力尤其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压力却难以消减。近10年来,中国的产能过剩论常被提起,它往往伴随着对投资过快增长和通胀预期的恐慌而起,但又往往在新一轮的需求扩大中被消解,如此周而复始。而纵观中央政府历年来的治理产能过剩举措,其被消解的下场又总是难以避免。  相似文献   

19.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力  李蕊 《国际展望》2011,(1):95-106
二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反映了美国“以邻为壑”的政策取向。量化宽松政策所导致的全球流动性泛滥,将迫使他国的货币升值,加大其通货膨胀的压力和资产价格的波动,同时政策本身对美国的实体经济刺激作用有限,反而会加大美国长期通胀预期,动摇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经济体,面对不断流入的美元资金,中国可以将流入的资金按照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进行细分,在此基础上利用差异化的治理方式,采取“堵”、“抽”、“疏”三位一体的政策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20.
欧盟需要与发展中国家探讨:怎样才能利用这笔收入帮助贫困国家适应气候变化及采用更洁净更环保的发展方式。事实上,限制航空排放尽管会增加富人成本,但却对穷人有利。结构合理的全球航空合同会给发展中国家的气候变化政策提供可观的资金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