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正亭 《思想战线》2008,34(1):125-126
一、明初"析麓川地"的背景及过程 14世纪初,元王朝几次征缅,缅蒲甘王朝的势力逐渐衰落,今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一带的金齿势力也受到削弱,与此同时,国内的反元斗争此起彼伏,元朝无余力顾及西南边陲,云南西南边地傣族势力趁势兴起.1311年,思可法称王,后因受封麓川宣慰使,故简称"麓川".  相似文献   

2.
唐代云南诸民族中茫蛮部落的族属问题,目前有两种意见:一、认为是傣族先民;二、认为是崩龙族先民。近来桑耀华同志撰文对第二种意见进行了阐述,认为茫蛮部落是南亚语系佤、布朗、崩龙等族的先民,(以下简称桑文)笔者通过对有关史料的研究,认为桑文的观点值得商榷。要弄清茫蛮部落的族属,首先必须研究蛮书所记“开南杂种”的族属及其与茫蛮部落的关系。关于这个问题桑文根据《元史·地理志》中“威远州(古开南地之一部分),其川有六,昔朴、和泥二蛮所居……其后为金齿白夷酋阿只步夺其地”的记载,断定《蛮书》所记“开南杂种”的民族成分是“濮”、“和泥”、“洛”,不包括“白  相似文献   

3.
《元混一方舆胜览》云南行省临安道宣慰司所属“金齿百夷诸部”中有纳楼部。盖纳楼部人居住区与“金齿百夷”(傣族)相交错。元代云南行省境内有不少不同民族的“部”,而这些“部”都是大理国时期的遗留。元朝仍以原来各部中的贵族分子充当“土官”。则纳楼部贵族统治当地的时间,至少是在宋代的大理国时期。元朝之后的明朝时期,在原纳楼部的地域基础上建立了纳楼茶甸长官司。《明史·土司传》说:“洪  相似文献   

4.
公元1340—1465年,傣族社会出现的麓川政权,有的同志专文论证,认为是奴隶制性质的政权。但我觉得这种观点值得商榷。麓川社会是奴隶制的论者认为,十四世纪以前,“大量史实证明麓川发动战争之主要目的并非掠夺土地,而是掠夺人口和财物”。这些史料就是:《云南志略》:“攻城破栅,不杀其主,全家逐去……”;《经世大典·招捕录》至治初年“镇西路(今德宏的盈江一带)大赕火头阿吾“破石岭寨,杀伤甚众,虐五十人……。”《明实录·太宗  相似文献   

5.
蒙古宪宗三年(公元1253年),忽必烈平大理,后留兀良合台“安辑云南”,在大理国腹地建立了自己的统治,然而在金齿地区“未降者”多,附元朝和附缅国两种势力纷争不已,元缅之间斗争激烈.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缅国进攻金齿,直逼永昌,元军实行反击,基本上控制了金齿地区.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后,元政府连年用兵,大举征缅,直到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攻灭蒲甘王朝,战事才告一段落.自此,金齿成为云南边疆一大军事要地,派重兵戍守.元王朝对缅作战和镇守的主要力量是蒙古军和由北方契丹、女真、高丽和汉族人组成的军队.众多的少数民族将士长期留驻下来,其风俗对金齿百夷的风俗发生了影响.明初钱古训、李思聪各撰的《百夷传》(以下简称“钱本”和“李本”)多少反映了这一事实.  相似文献   

6.
明代对麓川的战争,从洪武年间到正统年间的三次征伐,断断续续持续了四十余年,动员兵力四十来万,转饷运输又在五十万以上,对明朝本身以及云南西南边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影响,本文特对这一重要而又复杂的历史事件作一述评。 (一)明军入云南时麓川的形势公元十三世纪左右,分布在今德宏及其以西南的傣族部落逐渐强大起来。为了争夺土地和人民,各部之间互相兼并,到了元代  相似文献   

7.
云南历史上有两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一是元江东北部(内地民族区)的藏缅语族文化,以滇、西爨、南诏、大理文化为代表;一是元江西南部(边疆地区)越(傣族)、濮(孟高棉语诸民族)文化,而以傣文化为代表。傣族有今德宏的傣那和今西双版纳的傣泐两大支系,还有许多较小的支系。傣那地区于南诏西开寻传时,“革之以衣冠,化之以义礼”,特别是元、明多次征讨麓川,汉文化浸润日深,而“傣泐”地区僻在南疆,长期和内地处于隔绝状态,因而是保留我国古越人文化最多和受汉文化影响最少的地区。研究西双版纳傣泐的历史文化,不仅有助于追溯我国古代南方越文化的源流,而且对于了解中国南方越文化与东南亚掸泰文化的关系,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旧唐书·地理志》中,记载了天宝年间以前的云南政区建置情况。其时,唐朝在云南境内设置州(郡)、县,由剑南道戎州都督府(驻今四川宜宾)、姚州都督府(驻今云南姚安)和岭南道安南都护府(驻今越南河内)分管。天宝末年,南诏叛唐之后,唐朝设在云南的州(郡)、县俱废,南诏自行建立其政权机构、改划政区。其大概情况,《蛮书》卷五说有六賧、七节度;《新唐书,南蛮传》则说有十賧、六节度、二都督。如此,则在南诏全境,除了有似当时唐朝内地的“州”的“六賧”或“十賧”(按,《新唐书·南蛮传》:“夷语賧若州”)之外,其余百分之八十右左的地方,皆为节度、都督的管辖区,而在节度、都督的管辖范围之内,不复存在作为政区的州(郡)、县等的建置。直至近代,绝大部分的人皆如此理解。事实是否如此?这是一个值得深入进行研究的问题。和同时期的唐朝内地一样,南诏的节度、都督皆为军事性的建置。《蛮书》卷九  相似文献   

9.
关于《土官底簿》(以下简称《底簿》)的形成,《四库全书·史部·职官类》《土官底簿·提要》说:“凡明正德以前,云贵诸省土司爵代、因袭皆载焉。观其命名与缮写之式,疑当时案牍之文,而好事者录存之也”。由此可见,《底簿》是明王朝在西南边疆推行土官统治的过程中产生的,是明代推行土司制度的产物。明代设置土司的地区主要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和广东的海南岛,西北的甘肃和中南的江西也有少量土司分布。《底簿》所录土官,都属文职系统的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土主簿、土巡检一类,则《底簿》实出自于吏部验封司。方国瑜先生在《云南史料目录概说》中说:“是书所载者为土官,而土司不在内,则出自吏部验封司案牍之文,即编缀土官袭职存档,以备稽查者,故名为底簿”。  相似文献   

10.
在西双版纳傣族村寨里,有一种高达十五、六米的棕榈树十分引人注目,它的树杆笔直而浑园,没有枝桠,直挺挺地插入天际,显得异常高大而雄伟。这种树傣语叫“戈兰”,学名叫“贝叶棕”,人们通常称它为“贝叶树”。过去,傣族人民用它的叶子来刻写经文、文学作品、医药和天文历法知识,传播民族文化。用贝叶刻写出来的经书,叫做“贝叶经”。根据傣文经书《尼赕坦帕召》(关于佛祖历史的经书)和《坦兰帕召》(佛祖的经)记载,贝叶经在历史上的使用和传播,已有二千七百多年了。  相似文献   

11.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1792年-1841年),出生于杭州马坡巷。祖父龚敬身,乾隆三十四年(1769)进士,官至云南楚雄府(今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知府,著有《桂隐山房遗稿》,与弟龚澡身、龚禔身有杭州东城“三龚”之称。生父龚丽正(1767-  相似文献   

12.
李京《云南略自序》曰:“大德五年(公元一三○一年),奉命宣慰乌蛮,比到任,值缅事(应作八百事)无成,诸蛮拒命,屡被省檄,措办军储事。乌蛮、六诏、金齿百夷,二年之间奔走几遍。于是山川、地理、土产、风俗,颇得其详,始悟前人记载之失,盖道听途说。编集《云南志略》四卷”。又虞集《云南志略序》曰:“河间李侯景山,周履云南,悉其见闻为《志略》四卷,因报政上之,余尝按而读之,考其土产、风气、服食之宜,人物财力之愚智勇怯,山川形势之阨塞要害,而世祖皇帝之神威圣略,概可想见,未尝不俯仰而兴叹也”。  相似文献   

13.
孟必光  思利章 《创造》2003,(1):50-51
乘着马年的神骏,拥抱羊年的新春,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瑞丽,迎来了建市十周年的大喜日子。站在岁月的高峰,鸟瞰时代的变迁,我们心潮起伏,激情澎湃!此时此刻,我们喜泪如连绵春雨,思绪似缤纷飞雪…… 日新月异的新边城 瑞丽隶属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瑞丽江畔。历史上,瑞丽是“勐卯古国”、“麓川王国”的京都,是我国傣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20世纪30年代前,瑞丽称为勐卯,因冬春雾雨朦胧得名,意为雾城。1932年改勐卯为瑞丽,寓祥瑞美丽之  相似文献   

14.
一、罗施鬼国 南宋时期,西南潼川府路(驻今四川三台县)南部边境羁縻州中“乌蛮”(彝族)贵族的势力发展起来,统治了今川南与贵州省西部连接的大片地方,脱离南宋王朝的羁縻,建立了独立的民族地方政权,称为“罗施鬼国”,或写作“罗氏鬼国”。 今先录明、清以来有关黔西彝族历史发展的记叙,有助于对罗施鬼国的理解。 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1《建置沿革》说:“汉为西南夷地,唐武德三年改牂州,四年,又改牁州。诸夷杂处,其部落有七,曰卢鹿蛮者,即今罗罗也,俗尚鬼,号主祭者为鬼主,居普里即今贵州(按,今安顺市),数出兵侵牁地,为罗甸国。元和八年(公元813  相似文献   

15.
《北史》卷42 《列传》31第13193页:“兖(州)土旧多劫盗,(李)崇村置一楼,楼悬一鼓。盗发之处,双槌乱击,四面诸村闻鼓,皆守要路。俄顷之间,声布百里,其中险要,悉有伏人,盗窃始发,便禽送诸州。置楼悬鼓,自崇始也。 《说郛》卷10第38页:“北史李崇为兖州牧,多劫盗,崇乃村置一楼,楼置一鼓,以防盗贼。” 按:兖州,旧《辞海》曰,东汉时在今山东省濮县东,晋在今山东省范县东南。  相似文献   

16.
昆明大观楼《长联》中有“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之句,用以表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对云南地方的经营。而“宋挥玉斧”则集中反映宋朝与大理国之间的关系。对此,顾祖禹作了较为具体的说明。《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六说: “大渡河,……宋乾德中,以为边界。……宋初乾德三年(公元965),王全斌平蜀,以图来上。议者欲因兵威服越巂(今四川凉山州)。艺祖(按宋太祖赵匡胤)以玉爷画此河曰:‘外此吾不有也’。于是为黎州(驻今汉源)之极边,昔时河道平广,可通漕船,自玉斧画后,河之中流,忽陷下五六十丈,水至此澎湃如瀑,从空而落,舂撞号怒,波涛汹涌,  相似文献   

17.
勐伴,西双版纳的一个小勐,至今居住有傣族两千余人,属勐腊县。勐伴城子即今乡政府所在地,距勐腊县城28公里,其境东与老挝接壤。从傣文史料记载得知,勐伴在傣族土司建立统治(也就是傣族定居此地)之前,曾居住着被称为“卡火皓”的族群。“卡火皓”是傣语,“火皓”即“白头”,意思是用“白布包头的人”,“卡”直译为“奴”,是傣族历史上对山区民族的贬称。“卡火皓”在勐伴当地俗称“白头族”,是开创勐伴的土著。  相似文献   

18.
古州考辩     
唐杜佑《通典·卷184·州郡·14》曰:“古州,今理乐古郡,土地与临潭郡同,大唐置古州或为乐古郡。领县三:乐古、古书、乐兴”。同书卷183,州郡13曰:“瀼州,今理临江县”。“贞观中清平公李弘节寻刘方故道开置。”“以达交趾,今州在林之西南,交趾之东北(州界有瀼水),其后或为临潭郡”。 后晋刘(日旬)《旧唐书·志第21·地理4·卷41·岭南道·容管十州》条曰:“古  相似文献   

19.
公元前五世纪一位名叫乔达摩·悉达多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边境)王子,经过10多年的苦苦修炼,最终创立了佛教,成为释迦牟尼(佛祖)。公元一世纪始,佛教逐步通过三条途径传入中国,一条是从古印度向北,经新疆沿“丝绸之路”传入西北地区;一条是从古印度向南,经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传入云南;一条是从古印度,经尼泊尔传入西藏。佛教在中国形成了北传佛教、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一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传入蒙古地区始于元朝忽必烈时。忽必烈在进军川滇中,遇到了西藏年轻、聪慧、诚实、学识渊博的喇嘛八思巴,1260年他继位后,封八思巴为…  相似文献   

20.
缐智 《今日民族》2005,(2):27-29
姓氏的由来保山潞江安抚司使缐氏原姓曩,缐司使的老祖宗曩壁法在元朝是潞江土著民族的一个头目。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军攻下了金齿(今保山),曩壁法即归顺明朝,被封为潞江长官,于永乐元年(1403年)设立长官司,永乐二年明廷发了“参军”大铜印;永乐九年,曩壁法的儿子曩鄂法将一些马和珍贵的特产朝贡后,加封为“安抚司”,发了印信(件),曩壁法的儿子曩鄂法死得较早,便传给了孙子曩旧法;正统元年(1436年),旧法派其弟曩贯朝贡,向明英宗朝贡品中有一颗绿宝石,明英宗问这是什么?曩贯不懂汉语,通师告诉他英宗问你这个绿宝石从哪里来?曩贯即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