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研究胡适 ,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他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目前已出版的多种研究胡适的论著都未能将这一问题单独提出来加以讨论。实际上 ,胡适与中共的关系是一个两者之间矛盾逐渐加深的过程。研究这一过程各个阶段的发展及这种发展对双方关系的影响 ;阐明胡适与中共究竟在哪些问题上存在着根本分歧 ;怎样认识胡适与中共之间矛盾分歧 ,对于我们深入研究近现代中国历史将不无裨益。一、胡适与中共关系发展的历史过程胡适对于政治问题的态度经过了从留学美国时期的热衷于政治话题和政治活动 ,到五四时期试图绕过政治和发誓不谈政治 ,再到 30年…  相似文献   

2.
“问题与主义”之争涉及马克思主义与实验主义之间的最初冲突。虽然李大钊与胡适在论战中各自表达了不同的哲学与社会政治思想,但是这种冲突具有“原初”性质;在李大钊的“根本解决”与胡适的“点滴改良”之间存在着可以沟通的环节;李大钊与胡适的关系表明,中国革命可以在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相似文献   

3.
唐宝民 《前线》2014,(7):118-118
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曾与大学者胡适有过多年交往,二人还曾合作写成了《胡适口述自传》一书。唐德刚自认是胡适的弟子,对胡适这位老师极为尊敬。需要注意的是,唐德刚虽然尊敬胡适、在与胡适的交往过程中时时执弟子礼,但在学术问题上却毫不含糊,不因胡适是老师就盲从他的观点,而是敢于对胡适的观点进行挑战。  相似文献   

4.
朱德发 《理论学刊》2007,1(4):119-124
五四中国新文化的建构,离不开科学的方法论的制导。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胡适的实验主义方法及其与中国新文化生成的关系的研究一直是个薄弱环节。其实,作为方法论的实验主义是一种现代科学思维,胡适师从杜威并对其实验主义给出了独到的理解和阐释,尤其在中国新文化和新文学建设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正同类相似文章看多了,不免产生"阅读疲劳"。对我来说,关于胡适的评价和研究,就有如此的感觉。今年距胡适1921年发表《红楼梦考证》正好100年。这类应景的纪念文章与专著,以及各种学术活动,自然多了起来。这各种大同小异的声音,不过是再次宣示胡适在学术史上、尤其是"新红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奠基性位置而已。其潜台词不过是1954年、1955年对胡适思想的批评全错了!最近读欧阳健先生新著《百年微澜一—胡适与"新红学"》 (九州出版社2020年12月版,以下简称"百年微澜"),却犹如在闷热的夏季,吹来一缕清风。  相似文献   

6.
杜日辉 《世纪桥》2000,(3):47-48
作为中国现代史上影响最大的资产阶级学者之一的胡适,在思想上、政治上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他的思想转变也经历了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正象胡适1914年11月3日在《容忍迁就》一文中说:“吾于家庭之事,则从东方人;于社会、国家、政治之见解,则从西方人。”这可以说是胡适在治学与做人方面的基本概括。本文对此进行探讨,力求还“历史一个本来面目”。 一、胡适作为一个资产阶级学者,可以当得起“终生勤奋、著作等身”八字的考语。  相似文献   

7.
胡适的个人主义人生观是中国现代资产阶级人生观的典型代表,他不仅是中国现代诸多人生观论战的主要参与者,而且还以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观与民主观为主要内容,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现代资产阶级人生哲学的理论观点,在中国现代人生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胡适人生哲学思想的特点就在于:一方面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对个性自由的束缚和压抑;另一方面又反对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指导人生的思想与行为,这种二重性的思想倾向乃是一切资产阶级人生哲学的一个基本特征。研究胡适的人生哲学,对于全面把握中国现代资产阶级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对于正确认识中国现代人生哲学理论争论的实质与规律,对于促进树立与巩固共产主义的人生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1919年7月胡适发表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掀起了马克思主义与实用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交锋,并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成立的思想奠基礼。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成为胡适作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代表屡受批判的铁证之一。时过境迁,在世情、国情已发生巨变的当代中国,九十余年前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呼声,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五十年代,毛泽东发表《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开展了对胡适思想的清算运动,这早已是尽人皆知的事情了。但对二十年代,毛泽东作为胡适的崇拜者与胡适的历史联系却知者甚少。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曾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说过这样一段话:“《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  相似文献   

10.
唐皞 《唯实》2005,(4):61-62
在"五四"文学革命中,胡适是名噪一时的风云人物。他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在当时中国文坛和思想界, 可谓领风气之先,由此而引起了中国文学史上一次真正伟大的变革, 并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纪元。胡适的文艺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对诗歌的见解方面。作为一个诗人, 胡适是"五四"文学革命中第一个  相似文献   

11.
史飞翔 《党课》2013,(18):77-78
罗尔纲是胡适在上海中国公学任职时的学生,因为在校时文化史论文写得好且得过奖学金而为胡适所青睐。罗尔纲毕业时给胡适写了一封信请求帮助。结果,胡适就将罗尔纲留在家中作为自己的助手和家庭教师。  相似文献   

12.
50年代,毛泽东发动和领导了对胡适思想的清算运动,这早已是尽人皆知的事情了。但对20年代,毛泽东作为胡适的崇拜者与胡适的历史联系却知者甚少。实际上,毛泽东早年的革命活动都受到了胡适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毛泽东曾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说过,在五四前期,胡适和陈独秀曾经取代康有为和梁启超,一时成了他的楷模。毛泽东1920年7月9日致胡适的信。印证了毛泽东的上述说法。信的全文是:  相似文献   

13.
一 1917年,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回国,跟早已订婚的同乡女子江冬秀完婚。胡适与江冬秀婚后育有3子。长子出生于1919年3月16日,离胡母冯顺弟去世仅4个月。为纪念寡母抚孤的鞠育和恩德,胡适便给长子取名祖望,有望祖的意思。女儿出生于1920年8月16日,取名素斐,有人说是为了纪念胡适在美国留学时的情侣陈衡哲(呢名“莎菲”)。  相似文献   

14.
在本文中,我将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知音现象作点必要的考察。我所以要来做这个工作的原因有两点:第一,知音现象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至少就我的管见所及而言,我认为,在西方的古代文学批评中,即使也存在着同样的现象,却远没有象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表现得那么突出;第二,令我惊讶的是,迄今为止,还很少有学者对这一现象投过关注的一瞥。  相似文献   

15.
关于胡适的藏书作为知名学者、教授、作家,胡适有着丰富的藏书.据与胡适相熟的《闲话胡适》一书的作者石原皋说,胡适约有40个书架的藏书,线装书、外文书和平装书都很多.他的这些书,多是在北平购置的,其中有一些是善本书.有着"考据癖"的胡适,一向很重视资料的收集、收藏.关于自己的一些有关资料,他也特别注意保存.日记、往来书信、手稿、图片也是他的藏品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张洪波 《党史纵览》2006,(11):54-55
陈独秀与胡适是上个世纪中国思想界和文化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同为安徽老乡,又是一对相知有素的老朋友。陈独秀出生于历史文化名城安庆,胡适出生于徽商发源地绩溪。恢弘的长江,一泻千里,东流入海,养育了陈独秀光明磊落、百折不回的个性;苍翠的山峰,重峦叠嶂,生机勃勃,培育了胡适求真务实、精明干练的性情。近几年来,学术界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不少学者对陈独秀与胡适进行个案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出现了不少有分量、有价值的专著和论文,但把他们融会贯通于一书的专著尚未见到。2006年初,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安庆师范学院…  相似文献   

17.
张晓光 《理论学刊》2006,1(6):119-122
中国文学在历史上的几次重大转型,都是伴随着语言及传播工具的革新而向前发展的。“言文疏离”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传播形态或者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形态样式;现代以来,白话文的文学范式体现了具有“言文合一”特征的现代精英文学传播形态;大众媒体出现之后,有了电影文学、电视文学、广播文学、报刊文学,而网络媒体的出现,有效地催生出以电子传媒为载体、具有“精英”与“草根”相融合特征的文学传播形态。  相似文献   

18.
借鉴相关学科的方法谋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它符合一般学科发展的共识,也是历史维度的证实、学科特性的要求、现实层面的呼唤。要推进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需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深化研究各种具体方法、找准学科交叉点、注意借鉴发展与独立品性的关系、实现科际整合、注重借鉴方式、沟通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  相似文献   

19.
借鉴相关学科的方法谋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它符合一般学科发展的共识,也是历史维度的证实、学科特性的要求、现实层面的呼唤。要推进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需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深化研究各种具体方法、找准学科交叉点、注意借鉴发展与独立品性的关系、实现科际整合、注重借鉴方式、沟通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  相似文献   

20.
胡适的傲骨     
羽戈 《廉政瞭望》2013,(14):52-52
胡适与蒋介石有一张著名的合影。摄于1958年4月10日。查曹伯言、季维龙编著《胡适年谱》,当天上午9点,胡适就任台中央研究院院长,在南港中研院考古馆楼上发表演说,称这一职位,自朱家骅卸任以来,蒋介石请他出山。他正在病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