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赞与帮     
基层单位在十分困难的环境下,创造了出色的成绩。领导对这些单位加以赞扬是完全必要的,它可以起到表扬先进,激励上进的作用。然而,领导机关在“赞”的同时,不应该忘记另一项职能“帮”。帮什么?帮助基层干部提高能力、水平,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和自己没有办法克服的具体困难,也要帮助基层安排好工作和生活,使大家工作好、休息好,身体健康,精神愉快。单纯的“赞”,而没有实际的“帮”,对领导来说,也应视作失职。“赞”与“帮”相比,“赞”容易做,“帮”则比较费事。需要认真负责的精神,做艰苦细致的工作,远非几句空话就能奏效。但是,只…  相似文献   

2.
某厂长在总结年度工作时,把所有的车间科室一个没漏地进行了表扬,群众把这叫做表扬上的“平均主义”。表扬,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一种有效的方法。按常理,谁的成绩突出,或者进步较大,就应该表扬谁。当今更应表扬那些有开拓精神,能打开新局面的人。如果把表扬当作“谁都该得一份儿”,尤其是领导张口就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做活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做到五个“结合”。 1.表扬和批评相结合。抓先进,帮后进,抓两头,促中间,是行之有效的思想工作方法。旗帜鲜明地表扬先进,是思想政治工作有战斗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天职,首先是善于发现工作对象的优点和长处。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同时,发现缺点问题也要及时指出,必要时要适当开展批评。  相似文献   

4.
赞“老板老睡地板”江西陆建珠不少场内外的朋友喜欢称江西共青垦殖场的“头们”为“老板”。何谓老板?共青垦殖场的党委书记、场长余修炎却是这样诠注的;“老板,老板,就是老睡地板。”局外人或许会以为这仅仅是一句戏言。说拥有10亿元固定资产、几十家分厂、企业总...  相似文献   

5.
近来读到一篇批评报道 ,文章首先对过去的成绩宣传一番 ,来一个总体肯定 ,然后部分否定 ,指出其违法之处 ,“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 ,最后再带一句“这样的事情虽然不是经常发生的 ,但是希望有关部门认真吸取教训”云云。笔者不禁疑惑这究竟是批评呢?还是表扬?其实 ,现今 ,“批评难”已经不再是“极个别”的现象。无论是互相批评 ,还是自我批评 ,不少人都“懂得”一个简单的“程式化”的模式 :先表扬(过去的成绩) ,再批评 ,接下去找原因(主要是客观原因) ,接下来就是安慰和自我安慰。每一次批评或者自我批评 ,都好像一次全面总结和…  相似文献   

6.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乐于接受表扬,却难以面对批评。表扬与批评往往不能正确开展,表扬容易“变味”,批评难以“较真”。表扬与批评,是我党和军队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传统工作方法,是调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巩固与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有力武器。正确开展表扬与批评,是作为一名领导者或管理者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当前,实施表扬与批评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不讲原则。表扬时奉行“好人主义”,表扬、奖励轮流坐庄。批评时,要么对问题避而不谈,绕道走,明知错了,仍然睁只眼闭只眼,实在绕不开,便应付性地批评一下,不…  相似文献   

7.
表扬的“错位”,是一位老工程师向我提出的。他说,技术人员做工艺,有的做得好,下面执行很顺利;有的做得不好,下面老找他,他也不得不一再“下基层解决问题”。然而,受表扬的往往是后者。该表扬的不表扬,不该表扬的却表扬了,这种表扬“错位”的现象在实践中并非个别。譬如,搞环境卫生,搬走垃圾山越多的越受表扬;检查设备,查出事故及事故隐患越多的越受表扬;扫黄,单位中查出淫秽物品越多的越受表  相似文献   

8.
瞭望哨     
《瞭望》1982,(2)
骄必败。骄傲自满,一害革命,二害自己。但在现实生活中.骄傲自满的本意常常被歪曲,故在此别议几句。 有些同志很有革命责任感,坚持真理,独立思考,敢想敢说,对违反原则之事和不正之风,敢于抵制,对领导的错误,敢于批评。可是,这些同志不仅得不到支持和表扬,反而因触犯了某些领导的“尊严”,常常遭到非议和指责。轻则被诬为“骄傲自满”,重则被穿上小鞋,甚至受排斥打击。  相似文献   

9.
瞭望哨     
《瞭望》1990,(32)
望子成“牛”赞 湖北 胡思勇 乘车回家,遇到过去的一位学生的家长。问及他孩子的工作,没料到这位手握一市人事大权的局长回答说;“在×厂当钳工”。见我表示愕然。他又解释说:“人家有人望子成龙,我这是望子成牛!” 好一个望子成“牛”!虽然与望子成龙只有一字之差,却反映了不同的思想境界。认真分辨起来,望子成龙本为具有封建色彩的一句成语。所谓“龙”者,人上之人也。而望子成牛,毫不夸张地说,则有点无产阶级人生观的涵义。“牛”者,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之形象也。证诸鲁迅先生,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  相似文献   

10.
锦句     
刘培林 《党政论坛》2014,(14):32-33
你为什么点“赞”?——1.看到你发的内容了;2.希望保持联系,又缺乏勇气害怕尴尬;3.不想说啥,点“赞”表示礼貌;4.不愿“昧着良心”说好话,点“赞”来还人情;5.当朋友出糗时点“赞”调侃  相似文献   

11.
台下听民声     
在“三个代表”的学习教育中,河南省登封审组织了一场非常有意义的活动:让全市的一千多名干部坐在台下,而把一个个有苦想诉或有话想说的老百姓请到台上,让他们敞开心扉提意见,吐心声。 可以想象,当时的场面一定非常热烈。过去在台上生惯了的各级领导,一下子全都坐到了台下。而以前连台下都很难有机会坐的老百姓,现在却坐到了台上,面对着麦克风,想问什么就问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表扬谁就表扬谁,想批评谁就批评谁。说到激动之处,还可以大吼几句:“早就该干的事,为什么还不快干!随便加重我们的负担,到底是谁的主意?”…  相似文献   

12.
和批评相比,表扬似乎是一件 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湖南益 阳市一家报纸最近的一次表扬,却惹出了一点小小的“麻烦”。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该市的一位领导外出,偶遇一起交事故,并有很多人正在抢救。于是他急令司机停车.并用自己的车将伤者送往医院。几天之后,当地一家报纸发了一条表扬性消息,说该领导在紧要关头,“亲自指挥村民抢救伤员”云云。不想,这位领导看到这条消息之后,发现“溢美之言”过多,有明显的“拔高之意”,心里甚是不安。因此便结根社编辑部写了一封信,说“抢救伤员不是我现场指挥,而是当地村民在我到达以前就…  相似文献   

13.
问、做、查     
朱镕基同志在一次领导干部座谈会上见许多与会者都吸高档香烟,就比较严肃地问了一句:“靠你们的工资,这么高档次的烟,能吸得起吗?”吸烟者面面相觑,表情尴尬。听说了此事的群众赞曰:“朱副总理问得好!” 孔繁森同志在任拉萨市副市长期间曾两次应邀到党校讲课。校方知道他抽烟,特意买了两盒红塔山作为招待烟。课讲完了,烟却一支未动。第二次讲课,校方又拿出那两盒烟招待他,他还是一支未抽。如今这两盒烟已成为干部廉洁自律教育的活教材。人们一致称赞:“孔繁森做得好!”  相似文献   

14.
调查研究本是领导干部值得称道的作风,然而这一优良作风在有的人那里却变了味、坏了质,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日“走马观花”式。一天跑好几个乡镇,沿路经厂也到车间看看,遇村也到田头站站,随意问问,随便谈谈,讲几句不咸不淡、不痛不痒的话,装模作样,给电视台的记者留下几个镜头,然后就打道回府。  相似文献   

15.
赏罚要带点辣味辽宁曲世民好不容易看到了一条让人神经兴奋的消息:长春一汽集团,每月召开一次质量评比会,用设置“特殊席位”的方式,在主席台的左侧安排了表扬席和批评席。表扬席的红牌写着被表扬单位的名称,批评席的黑牌写着挨批评单位的名称。领赏的与挨罚的同居一...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个企业基层车间党支部书记。我们车间有九十多名职工,其中有六十多个小青年。去年,我从机关调到这个车间任职前,一些同志告诉我,那个车间里有“瓦尔特”、有“拉兹”、“冬尼娅”,还有什么“加里森敢死队”……去了够你瞧的。刚来时,那些想不到的事,真搞得我昏了头。比如,我们车间厂房窄,生产设备多,活动面积小,因此,我要求职工上班不要穿喇叭裤,以免发生事故。有一次,“冬尼娅”的喇叭裤挂在了工件上,险些跌破头。我狠狠地批评了她。“冬尼娅”是车间里的时装设计师,不仅长得漂亮,又爱帮助同志,姑  相似文献   

17.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表扬”与“批评”是一种常见的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都应该讲求方式方法和讲艺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上级对下级的一次口头表扬,等于发了一张“无形的奖状”,对此说法,我很赞同。不怕大家笑话,本人虽已五十出头,抱了孙子,但每每忆起参加工作以来受到领导一次次的口头表扬,仍记得清清楚楚,且喜津津乐道。有时不管老婆孩子爱听不爱听,竟是如数家珍一般,一件件地倒腾出来,每次“倒腾”,又总象自行车打了气、汽车加了油,没人催没人喊也要往前“进一步”。看来,发这“无形的奖状”还  相似文献   

19.
周恩来同志说过,领导的方式,要让群众觉得不是在领导他们。怎样才能“让群众觉得不是在领导”?我们可以尝试把表扬变成赞扬,把灌输教育变成自我教育。 赞扬是领导最常用的激励手段之一。虽然表扬与赞扬在文字上只有细微的差别,但在实践中的效果却迥然不同。表扬所表达的信息,不仅仅是对下属取得成就的夸奖,还有意无意地暗示了一种身份关系:我是领  相似文献   

20.
朱正 《民主》2002,(11)
在孔夫子说的许多话里,有两句人们很熟悉的: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见《论语·季氏》。“哀莫大于心死。”见《庄子·田子方》。聂绀弩把前面这一句里的“不”字搬到后面这一句里,变成了这样两句:“天下有道则庶人议。”“哀莫大于心不死。”这就不是孔夫子的话,而是聂夫子的话了。聂绀弩在《七十年前的开笔》一文中回忆说,在清朝的最后一年,他八岁,在书塾上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