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本世纪初,西方著名的学者马克斯·韦伯注意到了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但他得出的结论是基督教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儒教则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这个时期正是清王朝腐朽没落、遭受西方肢裂的时期,所以韦伯就把中国的落后挨打算在了儒教的帐上,这就象“五四”运动时期有人主张“全盘西化”一样。一种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自己不同的命运,这通常不是由人们主观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它对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而社会经济的状况又决定着人们对它的取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以及日本这些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经济腾飞之后,世界又不得不以另外一种眼光和另一种态度来对待一向受人歧视的儒家文化,有的人甚至提出儒家文化将统治世界,儒家文化不仅促进现代经济发展,而且与现代经济是完全相适应的。这两种观点都有片面性。儒家文化与现代经济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怎样吸取儒家文化中的合理内核为现代经济服务,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本文试图作一分  相似文献   

2.
([美 ]列文森著 ,郑大华 任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0年 5月第 1版 ,字数 310千字 ,定价 2 2 .0 0元。)当共产主义在中国兴起之际 ,儒教中国早已陷入瓦解之旅 ,且到了快被移入“历史”的份头。如何诠释儒教传统 ,骤然成了受五四反传统主义洗礼的共产主义者及其史学家检讨文化问题的理论课题。无论情感上的依凭 ,抑或理智上的祈求 ,儒教传统昔日尊荣般的复兴 ,已是一个无望的期待。然而 ,一直到列文森写此书止 ,掌控儒教传统历史价值的评判之尺 ,却始终是强势意识形态所必须争得的。一种具有民族渊源的现代思想 ,没有传统某种有益因…  相似文献   

3.
王梅琳  张英魁 《探索》2020,(1):166-177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传统文化二者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无论是中国共产党人还是研究者,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及其研究也一直在进行,因而也留下了丰富的研究文献。从近百年学术史的考察来看,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文献可以在总体上归纳为三大进路:一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视阈,着重探讨中国共产党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政策与行为;二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视阈,兴起于改革开放之后,注重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作用于中国共产党的理念、制度与行为;三是以二者互动关系为主体视阈,兴起于党的十八大以后,着力研究中国共产党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的关系。三种研究进路具有相继承接的历时性,也具有主次分明的共时性,共同表现了追求中华文明复兴的自觉意识。展望未来的研究,建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传统文化百年关系研究的理论范式与研究方法,厘清二者百年关系演变的内在逻辑与历史经验,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可能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意识形态,汲取其中的精华并加以利用,对于提升领导干部的领导力大有裨益。一、儒家文化与领导力儒家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儒学以其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在历代大儒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更新,注入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5.
牟宗艳 《理论学刊》2001,(6):100-102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 ,如何对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理念的儒家文化的问题 ,一直是人们研究和讨论的热点之一。对这样一种产生于小农经济和宗法制度的框架之下的文化体系 ,我们要想使之历久弥新 ,就必须以批判为前提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同时 ,对传统的批判 ,其全部含义 ,并非简单地否定 ,而是要以继承为目的 ,在破与立完美结合的基础上 ,创造新的文化传统。所以 ,以什么样的立场和方法 ,对儒家文化进行一种什么样的批判 ,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做到真正的继承。在已有的各种批判中 ,有民族文化虚无论 ,有儒学复兴论 ,有批判继承论 ;本文试…  相似文献   

6.
儒家文化中最普及而又不与外来文化重复的是君子之道、礼仪之道、中庸之道,这些智慧都对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其中,儒家传统文化以君子之道提升文化的号召力,以礼仪之道提升文化的凝聚力,以中庸之道提升文化的包容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要利用好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凝炼儒家精华,汇集创意因素;赋予时代精神,把握科技力量;加强文化的传播,升级话语体系,使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文化软实力,为中国当代的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7.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其蕴含的丰富经济伦理思想与和谐精神对现代企业责任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现代企业责任文化建设应创新性运用儒家文化的中和观、义利观、诚信观、天人合一观等,努力做到: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包容的企业责任文化;秉承诚信至上,建设美誉守法的企业责任文化;践行公平正义,建设义利相生的企业责任文化;发展绿色生产,建设生态环保的企业责任文化;强化政府监管,建设执行有力的企业责任文化。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思想不仅是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对中国文化史的一大贡献。毛泽东是中国的一位文化伟人。但学术界对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毛泽东早期思想与中国文化传统关系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本文拟从中西文化融汇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的角度,对毛泽东早期思想的形成问题做些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分为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儒家文化以人道实践为基本原则,但其认识论是独断的,其体系是自我封闭的。道家文化是追求纯粹逻辑思辩的文化。庄子的道家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抽象思辩的最高水平,其  相似文献   

9.
赵明华 《当代贵州》2005,(22):52-53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博大精深,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作为主流文化传承,各种文化流派的交融,镌刻了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还深深地影响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不可否认,传统文化中的修身之道,对于今天的领导干部来说,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儒家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最深。君子文化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君子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人格标识。君子人格中含有"立德树人"的传统,与当代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一致,为高校德育提供了一个可学可鉴的完整体系。弘扬和培育现代君子人格,符合当代文化发展的潮流,有助于解决当代大学生人格培育中的现实问题,可以作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样本。  相似文献   

11.
黄锐 《理论文萃》2010,(2):35-42,21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文化热的兴起,中国学界对马克斯·韦伯(M.Weber)关于现代资本主义起源的命题以及中国为何没有产生出现代资本主义的解释倾注了大量的热忱,主要聚焦在《儒教与道教》、《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讨论的问题。可以说,《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成为国内文化学者讨论中国现代化停滞不前的范本,而《儒教与道教》也是学者检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一个界标。  相似文献   

12.
儒家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既有现代性的精华,又有封建性的糟粕,对现代管理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意义。从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来看,其中许多方面是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相融合的,如何把握儒家文化与现代管理文化的契合,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相似文献   

13.
现代新儒家文化哲学的核心理念是其文化价值观,其基本观点是:人类文化的价值集中体现在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区分为形而下文化与形而上文化,形而上文化的核心是哲学思想。现代新儒家标举和阐扬"儒家式的人文主义",抨击"科学主义"思潮,主张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谋求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结合,批评近代以来西方文化重科学技术、轻人文理想,重"形而下"、轻"形而上",片面地发展了人类文化中属于"工具理性"的科学技术。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仍然可以从现代新儒家的文化价值观中获取借鉴。不过,现代新儒家站在泛道德主义的文化立场,最终将文化的"形而上"领域归结为道德领域,将人文价值归结为道德价值。我们则应该避免滑向泛道德主义,避免出现另一种不能正确处理文化的"形而下"层面与"形而上"层面之间关系的偏弊。  相似文献   

14.
伊斯兰教的核心是苏非主义,苏非主义的核心是其内在伦理。中国文化的主流是儒家,儒家的核心是儒家伦理。这二者都强调内在心性。这为回儒对话提供了可能。当前伦理问题层出不穷,二者在内在伦理道路上又都走得很远,并都对自身文化传统中的伦理稳定性提供了支持和保障。他们所具有的道德体验,将对我们解决当前伦理窘境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韦伯通过分析儒教的伦理教义,在与西方的新教伦理的比较中,发现儒教"适应"传统秩序的羁绊、君子理想的约束、传统人伦观念的抑制、不拒斥巫术、缺少理性的计算法则等特征,因而认为儒教与理性资本主义缺少"契合性",儒教是妨碍中国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原因。作者对韦伯儒教经济伦理观的局限性进行了剖析,并指出走上人类社会资本主义道路是多种原因促成的,而韦伯仅从单一的宗教伦理即文化的角度探讨中国没能走向资本主义的原因,并不能真正指出中国没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6.
自村民自治实施以来,学界对村民自治制度运转的社会基础的讨论就一直持续。家族作为传统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几经沉浮,在现代民主政治下被赋予了现代性意义。文章通过对个案村庄的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在现代村庄治理过程中家族的影响力以及家族与村民自治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下的当代农村治理的社会基础是家族。家族政治或家族影响力为何能够一直延续,并在当前村庄政治与治理中发挥核心作用,以及随着代际的更替,村庄家族政治向精英政治的转型,这些都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和正统的儒家文化虽然具有明显的道德性特征,但是,无论从儒家思想的内部分歧、儒家理想现实化的过程中,还是从中国文化大小传统的差别中都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明显的实用性特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性与实用性是相统一的,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兼具"价值理性""工具理性",蕴含着独特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岳远尊 《世纪桥》2008,(10):106-107
中国古代文化有两条发展线索:一是王权主义的形成与强化;一是道高于君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其中王权主义是其基本特征。当今王权主义已经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关注公共利益的社会,一个以和谐为主题的社会,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从而为传统文化、传统荣辱思想的当代价值转换创造了历史前提。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现代道德观念的总体价值导向为:以关注社会公共利益为基点,塑造自主发展、自主创新的健康人格,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9.
雷锋精神熔铸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凝炼和结晶,并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从深受儒家文化为主干的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影响,牢牢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充分汲取毛泽东对儒家心性修养和民本思想的批评和继承等三个方面,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雷锋精神的思想文化源流,对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思想精髓、精神品质、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等优质基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崇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中国文化是一种人文性、道德性的"德行"主义文化。尤其是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其思想特质是道德中心主义的,道德本位或道德至上。基于这样的文化环境,历代统治集团在人才培养和选拔时都将"德"作为一条重要的取舍标准,在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路径方面,更是留下了许多宝贵经验。这对现代干部道德教育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一、孔孟"崇德"思想的基本内涵在《论语》中,孔子有两次针对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