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九十多年来我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为:实事求是是其重要前提,解决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问题是其目标,理论创新是其动力,"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其有效方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其载体,党的建设是其主体条件。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与其理论特质紧密相连。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科学性和真理性是其精神内核;与时俱进是其内在品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其根本立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其价值导向;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来讲,中国共产党是其生命载体。上述六个方面不仅使马克思主义熠熠生辉,也建构起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3.
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接手的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他认为建设社会主义面临的第一个重大任务就是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列宁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构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其物质基础,加强无产阶级的政权建设是其政治保障,文化革命是其重要内容,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是其重要动力,合理利用资本主义是其必要条件,其根本落脚点是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行政兼理司法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历史现象,有其存在的社会的、政治的和思想的原因。矛盾的分流是其存在的前提,有利于皇帝操纵司法权是其存在的根本原因,儒家思想是其存在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创新精神的形成是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良好的个人素养是其创新精神形成的基础和前提;爱国爱民的情是其创新的动力和源泉;性格上的果敢是其创新的个性心理特征;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其创新的精神支柱;国际、国内的势是促使其创新的环境驱力。  相似文献   

6.
青年毛泽东有着高尚、丰富、独特的人格素质。这对其思想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其思想发展的真正动力 ;坚强的意志是其思想不断发展的精神支柱 ;辩证的思维方法、不懈的实践精神是其得以迅速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根本原因 ;优秀的品德修养、广博的知识结构是其思想发展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王鲁玉 《世纪桥》2008,(1):27-28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马克思哲学史中富有转折性的意义,其实现哲学变革的理路框架是:宗教问题是其实现哲学变革的理论切入点;实践问题是其实现哲学变革的理论基础;人学问题是其实现哲学变革的理论核心;新唯物主义问题是其哲学变革的理论归宿点。马克思正是在这个框架中开出了他伟大的哲学革命的路向。  相似文献   

8.
改进党报经济报道是个老题目,也是个难题目。正因为其老其难,才有进一步探析其创新路径的必要。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环境保护思想是对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可持续发展是其出发点,发展与保护是其理性模式,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其目标。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是人类的奋斗目标和理想追求,必须正视当今的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邓小平以人为本思想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其物质基础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其战略重点是塑造高素质的人;其优先考虑的问题是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其目标是坚持“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其实质是人的全面发展。邓小平以人为本思想为新一代领导集体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邱炜煌 《唯实》2010,(1):8-9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发挥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主体作用是其本质特点,适应党员干部和群众的需要是其基本要求,通过区域性探索丰富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其重要体现,表现形式通俗易懂是其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作为人类发展史上的一种政党政治形态,其形成有其自身的思想资源支撑。从制度生成的结构来看,马克思主义是其理论之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历史积淀,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是其现实根基,世界政党政治实践是其重要借鉴。清晰界定和准确把握这些生成资源,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效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大青山革命传统源于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日斗争实践。大青山地区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其产生的政治基础,独具特色的民族工作和统战工作是其产生的重要条件.党的领导的正确是其产生的决定性条件,险恶的生存环境和抗日军民艰苦卓绝的创业精神是其产生的重要因素。大青山革命传统具有民族地区、艰苦地区、环境险恶和精神传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胡龙华  汪鹏程 《求实》2007,(8):30-32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理论,它体现对人民的亲切关怀和对社会全面进步的密切关注。其哲学价值导向是和谐创新,回答什么是科学发展;其实践价值导向是统筹协调,回答怎样实现科学发展;其终极价值导向是以人为本,回答为谁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产阶层是当代“橄榄形”社会的中坚,对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社会稳定产生重要影响。中国的中产阶层的发展有其特异性,这些特异性的存在,影响和制约了其发展,用现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其引导整合是促进其健康发展,进而带动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是其理论来源,列宁到毛泽东的探索是其实践基础。从其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本质论”、初级阶段及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真正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民主社会主义,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强国富民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7.
试论"三个代表"思想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个代表”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条件,马列主义是其理论渊源;和平与发展是其时代背景;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是其历史根据;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其现实条件。正确认识和把握“三个代表”产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对于我们在新世纪宣传贯彻“三个代表”思想,有着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核心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基本内容是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其基本原则是积极稳妥、借鉴吸收、强化规则;其基本途径是勇于创新、党内推动、加强监督。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我国近几年宏观经济进入过剩运行时期这一现实入手,概括了其主要表现在商品市场供大于求,物价长期持续下滑,大规模产品积压,生产能力闲置等方面。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即,数量扩张型经济是造成过剩经济的体制原因,紧缩性政策是其政策性根源,消费需求不足是其直接原因,居民收入状况是其重要诱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列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和发展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等苏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列宁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构想包括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其物质基础、加强党的建设是其政治保障、推进“文化革命”是其必要条件、建设生态文明是其重要内容、发展科学技术是其有效手段等方面。列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对于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它启示我们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人民至上,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发展和生态发展并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