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华的长篇新作《兄弟》在主题上与其之前的小说主题上有所不同:余华在80年代作的是苦难叙事、90年代则表现出对人世温情的眷恋,到了《兄弟》,却转向对欲望横流的时代作正面的表现。这种主题的变异有得有失,本文对此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
道德本质上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实践理性标示,它既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又立足于现实生活来构建属于人的价值意义世界.社会道德的混乱甚至沦丧,根本上是人的生存方式出了问题.解决道德问题,必须着眼于改善人的生存方式,即在社会意义上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的合理性变革,在个体生存意义上自觉加强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3.
生存能力、生存权利与生存权利的保护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忠民 《河北法学》2005,23(1):64-66
人的生存能力与生存权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后者则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我国把生存权视为人民的首要人权,客观原因是我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主观原因是党和国家的人民性。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民生存权的基本方式,是以国家引导经济发展为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辅。  相似文献   

4.
当代人类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以自然资源为支持、以工业文明为基础、以资本逻辑为机制的经济增长方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是当代人类生存危机的直接根源。传统经济伦理学探讨的基本问题是在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问题,它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排除在伦理学之外,单纯探讨实现人类内部的经济行为,即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公平正义法则。从当代人类生存危机的角度看,这一法则不利于捍卫人类可持续性生存和发展的目标。因此,当代经济伦理应该把生存法则确立为经济伦理的最高法则。  相似文献   

5.
郑殿兴 《中国律师》2003,(10):64-64
面对来势汹汹夺人性命的“非典”,有人疾呼:血,不能白流。有人提出:要建立防疫应急机制,要加大政务公开力度……依我说呢,要让血真的不白流,光这些“要”可不够———要在生存与发展的关系上做文章,在牢记发展是硬道理的同时,也应当清楚生存更是硬道理。生存与发展,是人无法离开的两大课题。确切地说,该是人类、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全部过程。什么是生存?是与死相对的活着。他自然不同于人的发展———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的运动、变化过程。二者有区别,也更有联系。比如说,生存为首,发展为次,位序颠倒不得。联系到实际来说,就是人民生…  相似文献   

6.
技术理性思维方式对人类社会进行规划和设计,给人类带来的结果不仅是人类个体价值受到压抑,而且压抑了个体的道德中对他者负责的伦理意识,人类社会政治越来越依靠科学化和程序好的方式来管理。因此,我们需要抛除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就是社会的发展,丰裕的物质增长就会带来民主和社会的想法,寻求人类对社会主体的关注度,构建公民本位生存模式,回归人类政治生活世界的本真向度。  相似文献   

7.
人类的生存状态,经历两个基本的阶段:异化状态和自由全面发展的状态.人类在进入自由全面发展的生存状态以前,历史必然地要经受异化的苦难.一方面想要通过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实际上也就是为最终消灭异化创造历史条件),另一方面又不想要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造成的人的存在的异化状态,以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可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这只能是一些人头脑中的美好愿望,是自欺欺人的幻想.无论是异化状态还是自由全面发展的状态,都是历史的产物,是由人类生活的具体历史条件规定的.在考察人类生存状态的历史发展时,必须反对人道主义的历史观而坚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8.
虚拟生存和现实生存是人的两种生存方式,我们要正确的处理这两种生存之间的关系。本文指出虚拟生存和现实生存是相互交织、融合、互动互促的关系。现实生存决定虚拟生存,它构成了虚拟生存的基础;虚拟生存是现实生存的拓展,虚拟生存相对独立于现实生存,但不是对现实的翻版,而是对现实生存的丰富。  相似文献   

9.
《检察风云》(以下简称《检》):作家余华曾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什么样的机缘促使您也开始关心“活着”这个话题,甚至探寻“活着之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这是全球化和世界历史纵深发展的表现。伴随着这种时代的到来,各种文明、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交织并加强与融合。同时基于各民族文明的文化血缘冲突展示出来。这就源于文化的多元化、文明的碰撞之后给作为主体的人价值带来了自由式的难以抉择。同时,科学技术在促进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同时,过度彰显工具理性主义的物化现实,使人类现代文明价值本身也出现了价值选择的困境,给主体的生存与发展带了价值选择的困惑。而马克思主义实践主体论述凸显了人的主体性、实践性,是价值选择的根本前提,是实践主体的自我发展、自我生成、自我扬弃的过程。所以,只有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主体生存维度及立场的趋向出发,才能找到人的本真。  相似文献   

11.
作为现实主义作家的周文,十分关注被损害者群体的生活与命运。他青少年时期生活在川康社会,非常熟悉川康士兵和军阀统治下的普通民众。后来,这些川康下层人成了周文小说描写的对象,比如《雪地》、《山坡上》、《山坡下》、《第三生命》、《茶包》等。这些作品集中表现了川康社会被损害者群体的心理和生存方式,并且,丰富了周文小说乃至整个中国现代小说人物画廊。  相似文献   

12.
回归生存—论“人之生存”语境下学校教育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存”问题是人的根本性问题。人之生存体现为一种主动的生活方式,是人与环境的共同生成,是人的生命表达进一步丰富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实现历程。教育的根本价值体现在对人之生存的关怀层次和程度的提高上。从“学习”的角度看,人的生存与“学习”、与终身教育具有内在相关性。学校教育的发展,总是与人的生存环境的变迁和人的生存方式的转换密切相关。面对当代学校教育与人之生存间关系的疏离,需要学校教育处理好系统内外的关系和内部各要素的关系,将学校教育的内在生命价值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白小平 《时代法学》2013,11(4):12-19
人类生存的维护形式,经历了原始社会集体维护,到特殊关系(家族、身份、家庭)内部维护和个体维护,最终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面前完全崩溃。在完全的私有制和极端的贪欲下,生存所依赖的相关资源配置发生严重的不平衡,权力、财富、报酬分配过多地向社会强者聚集,社会弱者生存资源单一且微薄,生存与发展问题十分严重。当国家和社会把维护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义务背负起来,形成生存的社会维护,并使再次分配成为生存的基本资源一部分时,社会立法回应了这一新状况,西方国家的社会法就是在此中产生并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14.
吴琳 《行政与法》2008,(4):63-65
古代自然法是以自然与习俗的对立为理论进路,对人类本源生存方式和社会秩序存在基础的寻求。本文试图从自然在古代自然法理论中的地位出发,阐释古代自然法理论的内涵,进而揭示古代自然法的现代理论价值,即理解政治世界与伦理生活的内在同一性是人类进入政治性生存的重要理论路径。  相似文献   

15.
从反面乌托邦文学传统看阿特伍德的小说《女仆故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仆故事》将女性生存问题与人类社会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把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人类两性关系的隐患加以夸张和放大,描绘了一幅两性生存的困境图,被赋予了强有力的暗寓现实的功能。反面乌托邦社会是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灾难性世界,作家以此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相似文献   

16.
存在:从迷惘到自由——海明威与存在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 ,海明威以自身的存在经验在一系列作品中探索了人类生存的迷惘及其出路。本文从存在主义的主要命题出发 ,在存在的三个层次上——存在的迷惘、存在的探索、存在的自由 ,探讨了海明威英雄对存在的认识过程。他们在认识到价值沦丧的社会中生存的迷惘和虚空后 ,没有沉沦 ,而是直面荒诞的人生 ,在行动中认识自我 ,探索新的存在 ,最终凝练出了自信、刚毅、强悍的“重压下的优雅”精神。海明威在赋予作家自由的同时 ,还给予了人物、读者以自由。他的思想基本上是存在主义的 ,但比存在主义乐观、肯定。  相似文献   

17.
尼采的超人学说本质上是在讲述他所主张的一种生存方式——意义生存。超人是对传统的颠覆和超越,是对生命的肯定,生命存在的本质是生成和发展。尼采认为,人类的生存方式应当是意义生存,超人即为意义生存的最高境界。这种提法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超人只是意义生存的理想状态,忽视了客观物质条件,是一种不甚成熟的理论假设。  相似文献   

18.
女性的解放直接关系到人类的解放,但纵观女性生存状况,其一直受到外在的樊笼和内在的樊笼的禁锢,导致女性的"声音"、"认知"和"价值"受到压制,女性生存被象征性的消灭。为此,本文试图分析女性生存樊笼的禁锢,以便有利于女性的解放。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以来小说中出现了大量对气象灾害及其带来的自然及文化影响的描写,这一题材的写作主要体现了两种不同的话语立场和阐释视角,一是将气象灾害置于人类中心的视野中作为人的对立面进行阐释,一方面歌颂人类改造自然的激情,另一方面控诉底层生活的苦难。另一种是在天人合一的视野中将气象灾害所体现的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活状态结合在一起,对自然的灵性和人文内涵进行复魅。  相似文献   

20.
郁达夫的小说,最近在评论界引起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讨论。人们多以为,他的小说(主要是其前期小说),基本的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但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一般都是徘徊在作品的外部形式、色彩和格调之间,几乎不曾注意到他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各个方面,并对其浪漫主义的特点及其意义进行较为系统、深入的探讨。为此,笔者就这个课题作一试论。众所周知,浪漫主义作为创作方法,其根本的特征,“是把现实提高到理想,或者是表现理想”。这里的“理想”,在我国“五四”时期创造社的浪漫派作家中又称之为“内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