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拉尔夫·达伦多夫是当代西方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学家。他基于阶级冲突演变的分析视角,结合近代西方社会大转型的历史进程,指出现代社会的实质就是拥有“自由与平等”的“公民”社会。在他看来,基于市场经济契约平等意蕴下的“公民身份”运动是“公民社会”的逻辑起点,公民社会具有多元性、自治性、文明性等基本属性.通过公民社会建制可使现代社会冲突得到有效的管控和调适,为人们创造一个更加心满意足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的警察制度是清末学习西方的产物,其对传统中国社会的治安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对于这一时人誉之为“要政”的泊来品最早产生于何时、何地,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厘清中国近代警政首创问题,对于界定近代中国警察制度的起源、  相似文献   

3.
段正佼 《世纪桥》2011,(3):83-84
近代中国可谓是风起云涌,战乱不断,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美梦,随之而来的不仅是敌国的疯狂侵略、割城略地,也伴随着爱国人士的孜孜探索、奋力救国。爱国主义成了中国近代一以贯之的主线,也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本质祈求。正是这一思想,对中国近代及以后的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我国实现伟大复兴的一大动力。  相似文献   

4.
社区社会组织是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治理平台,基于社区社会组织的政治功能、治理功能、结构功能与文化功能,党和国家在基层治理中高度重视对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由于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的“选择性培育”和“代表性覆盖”,社区社会组织面临着活力不足的发展困境。本文认为,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需要平衡“自上而下社区社会组织”与“自下而上社区社会组织”的二元结构。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需要同时兼顾“赋能”和“枢纽”双重策略,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的“志愿队”和“蓄水池”的功能,实现对社区治理活力和秩序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公共治理体制的形成及其方案设计历来是国家治理研究关注的焦点问题,混合性、兼容性的公共治理体制则是塑造审慎的公共治理格局的制度基础。格兰诺维特关于“社会结构型塑制度”的观点为认识和分析公共治理体制的形成及其属性提供了新的思路。近代中国以来的社会资本转型,形成了由传统社会资本、革命社会资本和现代社会资本组成的社会资本体系,型塑了混合性社会资本构成格局,兼容了封闭性、权威性和自主性这三种基本特性。这种格局为公共治理体制的变革构建了“兼容并蓄”的体制空间,这个空间中蕴含的平衡性和协调性的观念和规则为审慎的公共治理创造了特定条件。  相似文献   

6.
服务-学习是一种经验教育的模式。它旨在通过“服务”来达到“学习”以提升“能力”的目的。当前台湾高校在借鉴美国的基础上开展服务-学习取得了丰富经验,体现在基本形成了学校、社区、政府乃至整个社会达成基本共识并协同合作的良好局面、高校建立了多层次的服务-学习课程设置并形成有效学习方案以及积极推动服务-学习的“本土化”进程等方面。这启示内地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要探讨此项活动“学习”与“服务”的双重属性,建立学生、学校、政府、实践单位多方联动机制以及借鉴他者形成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中国风格。  相似文献   

7.
城乡关系大体有两种形态,即城乡融合与城乡分割。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城”与“乡”浑然难分。近代城市在市镇基础上逐步兴起和发展,政府对城、乡实行了分治政策。近代中国的城市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开埠城市,一种是传统城市,开埠城市首先迈入了近代化的大门。中国近代城乡发展极不平衡,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城乡关系由融合转向分割,“文明的城市”与“落后的乡村”成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中国近代社会城乡分割产生的原因深刻而复杂,对当代及后世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城乡关系大体有两种形态,即城乡融合与城乡分割。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城”与“乡”浑然难分。近代城市在市镇基础上逐步兴起和发展,政府对城、乡实行了分治政策。近代中国的城市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开埠城市,一种是传统城市,开埠城市首先迈入了近代化的大门。中国近代城乡发展极不平衡,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城乡关系由融合转向分割,“文明的城市”与“落后的乡村”成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中国近代社会城乡分割产生的原因深刻而复杂,对当代及后世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孙保全 《探索》2022,(3):84-94
西方的民族建构先后经历了“臣民共同体”和“国民共同体”阶段,这为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一种国际视野,有助于在中西比较中明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丰富内涵。与西方民族相比,中华民族共同体国民属性的形成过程呈现出独特的历史脉络和内在逻辑。近代中国的“国民”概念起初具有指称全体中国人的集体内涵,此后转化为描述权利义务关系的个体身份概念。抗日战争爆发后,日益觉醒的国民逐渐以“中华民族”为符号和载体聚合为一个整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在不同时期相继对国民进行“人民化”及“公民化”的根本改造,并在此基础上重塑和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国民属性。发展至今,“国民共同体”与“多元一体”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完整属性,也由此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双重逻辑。  相似文献   

10.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以后,理论界对和谐社会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我想就其中一些理论问题谈点看法。一、只有在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才能形成和谐关系,所以,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实现社会和谐、建设和谐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国历史上就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从古代社会的孔子、墨子、孟子等提出的“和为贵”、“兼相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到近代太平天国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