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识论是哲学的基本内容。它着重研究人的认识发生、发展及其规律。为了科学地说明认识论的一系列理论问题,首先必须明确构成人的认识活动的诸要素及其结构。可是,恰恰在这个基本问题上,我们过去研究得很不够。对这个问题认识不清,从理论到现实的许多问题也必然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比如,直到现在,我们的哲学教科书都把认识规定为主体对客体或主观对客观的反映。按照这个规定,构成认识要素的就是主体和客体两项,反映则是主体的活动结果。这个观点能全面地说明人的认识发展吗?显  相似文献   

2.
马永东 《前沿》2008,(10):42-44
在主客体关系问题上,旧唯物主义把认识看成是客体被动地给予主体的单向活动;德国古典唯心主义把认识看成是主体意识去创设客体的过程,都不能正确全面地理解主客体的辩证统一。马克思在总结近代哲学关于主客体关系问题理论教训的基础上,把实践观点作为认识论之基础,科学地解决了主体与客体统一的现实基础和辨证途径,已经而且必将继续对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中的一对极其重要的范畴,我国哲学界对主客体问题的研究尚处在开拓阶段,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对许多问题的理解还没有取得一致性的意见。现将研究中的一些主要问题和观点简要综述如下。一、关于主体范畴的规定对于主体范畴的理解和规定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意见认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讲的主体是指能够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人,是具有自我意识和社会性的人。主体不等于意识,它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体,是客观物质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体。主体是多层次的。就普遍性说,它是作为认识者、实践者的整个人类,包括过去的人,现在的人和将来的人;就特殊性说,它是指作为认识者、实践者的社会集团,包括种族、民族、阶级、社会团体,  相似文献   

4.
主体与客体是哲学认识论中的一对范畴,它指的是处在一定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人。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指教育者。他们在教育过程中起着培养人的主导作用。但是,教育者在政治教育双向交流过程中,同样有一个接受教育、改造自身的问题。可见,进入教育过程中的人,不仅作为教育他人的主体而存在,而且作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而存在。这就是教育主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哲学界就认识客体与整个物质世界的关系、认识客体与认识主体的关系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正确看待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在认识中的作用,以及在确理解认识的绝对与相对,无限与有限的辩证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中的一对基本范畴。主体是指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者,客体是指同主体相对立的客观世界,是主体的认识的对象。客体是不依赖于主体而存在  相似文献   

6.
一、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的阶段性第一种意见认为,认识过程分为感性阶段和理性阶段。这是长期以来一些文章和辩证唯物主义教材所持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这两个阶段的划分是由于主体和客体这对矛盾在认识过程中前后表现出来的两种不同的特殊性:感性阶段,表现了主体对个别客体、事物的现象及其外部联系的认识;理性阶段,  相似文献   

7.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的对象、来源、本质、能力、结构、过程、规律以及认识的检验的哲学理论。唯心主义认识论坚持从意识到物质的认识路线,不可知论者则否认人们有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可能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是反映论,它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人的认识是物质世界的映象,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但是,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不了解认识对于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和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把认识看作是直观、消极的反映。只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坚持反映论的基础上,把实践提到首要和基础的地位,把辩证法贯穿于认识论,…  相似文献   

8.
夏甄陶教授认为,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反思科学。但是,长期以来在我国的认识论研究领域,人们主要是从观察者的视角描述认识的过程和特点,而不是从参与者的角度反思认识的过程、特点与它的难题。而认识论作为一种反思科学应该是认识者作为参与者在认识中的自我反思。于是认识论不是让认识者在主客体关系之外观察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是让认识者从参与者的角度体会人与世界的关系,不是让认识者局限在改造客体的工具理性的框架中来认识世界。由此,人会获得关于世界的亲知知识,这种知识超出了人们用概念来概括规律意义上的知识。主客体关系中获得的知识是以亲知知识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9.
夏甄陶教授认为,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反思科学。但是,长期以来在我国的认识论研究领域,人们主要是从观察者的视角描述认识的过程和特点,而不是从参与者的角度反思认识的过程、特点与它的难题。而认识论作为一种反思科学应该是认识者作为参与者在认识中的自我反思。于是认识论不是让认识者在主客体关系之外观察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是让认识者从参与者的角度体会人与世界的关系,不是让认识者局限在改造客体的工具理性的框架中来认识世界。由此,人会获得关于世界的亲知知识,这种知识超出了人们用概念来概括规律意义上的知识。主客体关系中获得的知识是以亲知知识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人与自然之间包含着认识关系(认识与被认识)、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以及渗透于二者之中的价值关系。揭示这一关系可以加深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一价值,作为哲学范畴,表示客体对主体的特殊效用关系或者意义关系,归根到底是指主体对客体的需要与客体满足需要之间的关系。人类按照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去认识、改变自然,自然又以自己的属性和规律  相似文献   

11.
侦查主体与侦查客体关系问题是侦查学的基本问题。这一问题存在的依据在于:侦查主体与侦查客体关系问题贯穿侦查学发展过程的始终,标志着侦查学的研究对象和侦查学理论的特珠性质,表现着侦查学理论的特有认识方式和侦查活动一般规律的问题;侦查学的基本问题被侦查活动历史所证明;侦查主体与侦查客体利益矛盾和冲突是构成侦查学基本问题的根本原因;侦查主体与侦查客体关系问题的解决,决定侦查活动其他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2.
从哲学认识论上来看,无论是"唯物"的认识路线还是"辩证"的思维方法,都能够合乎逻辑地推导出群众路线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人民群众、生产力、实践这三个哲学范畴在唯物史观的逻辑体系中具有内在的同一性;主体间性思想同样也可以成为群众路线的重要理论依托,真正坚持群众路线就是要剪除视群众为"客体"的官僚主义作风,确认并实现人民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3.
郭英杰 《人民论坛》2014,(8):209-211
从哲学认识论上来看,无论是“唯物”的认识路线还是“辩证”的思维方法,都能够合乎逻辑地推导出群众路线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人民群众、生产力、实践这三个哲学范畴在唯物史观的逻辑体系中具有内在的同一性;主体间性思想同样也可以成为群众路线的重要理论依托,真正坚持群众路线就是要剪除视群众为“客体”的官僚主义作风,确认并实现人民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4.
侦查主体与侦查客体关系问题是侦查学的基本问题.这一问题存在的依据在于:侦查主体与侦查客体关系问题贯穿侦查学发展过程的始终,标志着侦查学的研究对象和侦查学理论的特殊性质,表现着侦查学理论的特有认识方式和侦查活动一般规律的问题;侦查学的基本问题被侦查活动历史所证明;侦查主体与侦查客体利益矛盾和冲突是构成侦查学基本问题的根本原因;侦查主体与侦查客体关系问题的解决,决定侦查活动其他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5.
<正> 近年来,学术界研究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这部著作时出现了一些意见分歧。其中对于列宁的反映论思想的争论集中在两个问题上。第一个问题,《唯批》反映论思想的实质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还是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对此,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是,《唯批》发挥的是传统认识论提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的观点,宣扬客体至上,忽视或排斥主体因素,因而实质上是费尔巴哈的直观反映论。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唯批》既坚持了实践观点,又阐明了认识的辩证法,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能  相似文献   

16.
政治文化的整合:中国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上说,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亦即主体对客体的兴趣、需要以及客体对主体需要满足的肯定或否定的关系;价值观则是对这一关系范畴的认识、理解和评价。然而,政治价值观念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步积淀而形成的反映政治价值关系的各种具体见解、观点及态度等。政治价值观念一旦形成或被接受,就会反作用于人的政治活动过程,成为对人们政治活动起导向作用的知识背景和思维框架,并直接影响人们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从而也就规约着人们对于政治生存样式和政治行为模式的择取,甚至影响到整个国家政治进程的向度。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新制度的…  相似文献   

17.
创造认识是指探索人类未知世界,并能获取创造性认识成果和产生新认识方法的特殊认识活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深刻地揭示了一切认识的反映本质,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能动的反映过程就包含着映现、选择和建构等环节于自身之中。作为特殊认识活动的创造认识,当...  相似文献   

18.
我们认为,认识客体从认识论意义上讲,并不是指存在于主体之外的广袤的物质世界的任何事物,而是指在客观现实中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发生关系,与认识主体的内在知识结构、性质以及目的和愿望相对应的那一部分物质世界。换句话说,认识客体是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选择的结果。没有同主体发生认识和实践关系,在认识主体选择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知识性和思想性很强的理论课程。它要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的概念、观点和原理,传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然而,由于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尚处于较低的水平,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往往使教师力不从心,甚至有时会出现教师反复讲,学生还是似懂非懂、难以走出认识误区的现象。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认识主体──学生能比较容易地理解和接受认识客体──教材内容中的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呢?最近,笔者重温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认识中介”的学说,颇受启发。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告诉我们,所…  相似文献   

20.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两个能动体。要论及他们在思想政治工作认识活动过程中的主客体性,不应简单地从教育者的角度归结为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的“主体——客体”结构模式,或简单地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归结为教育者是客体,受教育者是主体的“客体—主体”结构模式;而应从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认识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