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敲诈勒索罪是一种重要的侵犯财产罪,其犯罪对象是公私财物。值得讨论的问题是:财产性利益是否可成为该罪的犯罪对象。我国刑法没有明确规定财产性利益是否属于敲诈勒索的对象,有的学者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诈骗罪“侵犯的对象限于各种具体的公司财物”,而敲诈勒索罪与诈骗罪都属于侵犯财产罪,具有极强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2.
面对社会的毒瘤─—黑社会性质犯罪,我国执法部门的基本指导思想是露头就打,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不使其形成气候。近年来,我国公安机关把打击黑社会性质犯罪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任务,使一些称霸一方,为非作恶,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受到严厉打击。根据现有的统计资料,全国各地每年摧毁各类犯罪团伙十多万个,其中一些就属于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从已被摧毁的这类犯罪组织看,无论其组织化程度、无论其犯罪能量和经济实力,无论其社会危害的严重性程度,都远远超过一般性的犯罪团伙和犯罪集团。 我国采取了许…  相似文献   

3.
论侦查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侦查的特点1.侦查本质的社会性。侦查因犯罪而存在,犯罪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这就决定了侦查本质的社会属性。现代犯罪学研究认为:犯罪以人的社会活动为基础,是侵犯他人利益的一种社会行为,人的自然活动(孤立的个人活动)不涉及犯罪。侦查是与犯罪尖锐对立的一项活动。从哲学的角度讲,他们共同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其同一性就在于他们共同存在于社会活动中,同属于社会现象。从侦查本身来看,侦查是对犯罪人及其反社会的行为进行侦查,离开了社会环境或社会条件,侦查本身无从谈起,更无从开展。侦查本质的社会性要求侦查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犯罪成本属于犯罪经济学的基本范畴,通常在犯罪预防和刑事政策语境下被使用,其自身的刑法评价问题很少提及。但该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往往引发争议,有必要加以梳理和澄清。犯罪成本是否需要刑法评价,这属于超规范判断,判断标准是刑法的目的。犯罪成本如何进行刑法评价,这属于规范分析,分析方法是刑法的解释。犯罪成本包括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和风险成本,直接成本可分为积极成本和消极成本。通过双层递进式探讨,三种消极的直接成本需要刑法评价,应将其作为他罪的危害结果予以另行评价。  相似文献   

5.
挪用公款罪应以公款被挪移并实际使用为犯罪既遂;其共同犯罪应以行为人是否利用了自己的职务之便作为定罪量刑的标准;因挪用公款而索取或非法收受贿赂以及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构成其他犯罪的,在理论上属于牵连犯的范畴,对其应依照司法解释的规定实行数罪并罚。  相似文献   

6.
据分析, 我国犯罪正呈现暴力型、低龄化趋势。青少年犯罪现象突出。本文所提的校园犯罪是指以在校学生为犯罪主体或犯罪对象的犯罪。笔者试从中学生犯罪的特点及诱因分析入手,力求探讨一条有效途径,防治并消除中学生犯罪。 一、当前中学校园犯罪的特点 其一是突发性特点。犯罪行为的发生往往突如其来,行为人事前没有过激的情绪或动作表现,表现为一时性起而为。如某农村中学初二学生杀人分尸一案,罪犯×××只因跟同寝室同学吵一架,半夜便起杀机。这一特点使学校对事件的发生防不胜防,监控困难。 其二是行为人主观过错模糊性特点。犯…  相似文献   

7.
走出犯罪认识的误区 剑桥大学校长利昂·拉德津恼怀斯先生在其《犯罪学原理》一书中写道:“没有哪一种民族特征,没有哪一种政治统治,没有哪一种法律、政治、司法、刑罚、审判甚至恐怖制度能使一个国家免除犯罪”。犯罪作为一种反社会的行为,千百年来困挠着一代又一代的社会统治者们。他们不解,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操纵整个庞大的国家机器,然而却始终无奈犯罪何。 其实当人们主观上试图消灭或大幅度地减少犯罪时,思维的出发点就已经是身在歧途了,实践也证明了这不过是理想主义者们的一厢情愿。犯罪从本质上讲,  相似文献   

8.
犯罪概念是刑法学的核心内容,刑法是关于犯罪和刑罚的规范。犯罪概念有形式概念、实质概念和混合概念之分,单纯的形式和实质之争无意义,混合概念没有揭露犯罪的本质。"通说"认为犯罪的特征包括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特征,但都不是犯罪的本质。犯罪的本质是意志自由,犯罪是行为人根据其意志自由为或不为,违反刑事法律规范且造成社会危害的行为。  相似文献   

9.
古巴昭告世界 :“我们的国家没有腐败、毒品和有组织犯罪”古巴国务委员会副主席拉赫 1999年 7月 2 2日与德国《时代》周刊记者谈话时宣布 :由于古巴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实行社会主义政策 ,所以社会“安全、稳定 ,这里的人民具有良好身体素质 ,我们的国家没有腐败、毒品和有组织犯罪。古巴没有资本外逃的现象 ,因为财产属于国家 ,所以在分配上是公平的。”这话掷地有声 ,意义重大。在全球资本主义及其伴生物腐败、毒品、有组织犯罪泛滥成灾的包围中 ,特别是在其毗邻美国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经济封锁、意识形态攻击下 ,面临着极端严重困难的…  相似文献   

10.
恐怖主义犯罪是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一大公害。现代意义的恐怖主义犯罪经历了由老式恐怖主义犯罪向新型恐怖主义犯罪的转化过程,新型恐怖主义犯罪在性质和方式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它是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异常复杂的社会现象。恐怖活动犯罪由恐怖主义犯罪转换而来,有其特定的含义和范围,恐怖活动犯罪属于集合性概念。  相似文献   

11.
论国际侦查协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国际侦查协作的概念 国际侦查协作,是指各国的警察机关在跨国犯罪或国际犯罪侦查领域,为获取犯罪证据而进行各种形式的协同与配合。 国际侦查协作,是国际警务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引渡罪犯、诉讼转移等同属于各国警察机关执法合作的范畴。国际侦查协作,是国家域外刑事管辖权的具体体现。两国或多国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现代社会犯罪中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率一直居高不下,已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健康发展和稳定。但在我国现行的有关犯罪的法律条文中还没有出现“青少年犯罪”这一称谓。故此,很有必要从法理上对“青少年犯罪”进行界定,结合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分析引发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对策,以期对其立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有组织犯罪区别于一般犯罪之处是其“组织性”。按系统理论关于组织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基本框架的思路,可给有组织犯罪下这样的定义:有相对稳定的犯罪者(一般三人以上),有明确的头目、骨干和特有的分工组合方式,借助既备工具,使用暴力、恐怖或其它手段,以明抢暗夺或提供非法物品,非法服务为主要犯罪内容,来年取暴利或实现其它非法目的,并能实施持续性犯罪的非法聚结体。破坏其有组织犯罪的要素──结构──功能的统一,则是打击、防范有组织犯罪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刑事诉讼中,在没有直接证据或直接证据为孤证而无法证明犯罪故意时只能运用间接证据来间接证明。而间接证据的特点在于其不能单独直观地证明案件事实,以及由间接证据组成的证据链。对于其存在的缝隙或空白,应当运用推定来证明犯罪故意。  相似文献   

15.
反劫持行动是人民警察、武警部队依据法律,以武力为主要形式,瓦解、制服或歼灭劫持分子,营救人质的战斗行动。其主要特点:案发突然,任务紧急,出师被动;情况变化快,战机不易捕促;作战空间狭小,使用兵力受限,使用武器时机、程度难把握;处置后果影响面广,战斗行动风险大等。一、 劫持分子构成及特点劫持是指以暴力威胁方式控制交通工具和人质为手段达到犯罪目的的严重暴力犯罪活动。劫持犯罪属于恐怖犯罪的一种,直接威胁人质生命和重大财产安全,一旦发生就会造成一定的恐怖气氛,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及严重的危害后果。劫持事件…  相似文献   

16.
<正>一、群体犯罪的概念 群体犯罪是相对个体犯罪的一种犯罪类型,它是指两个以上的犯罪主体,通过相互交往,在目的一致或暂时达成一致的基础上联合实施的犯罪行为。群体犯罪不是一个法律概念,而是一个犯罪社会学的概念,《刑法》中的共同犯罪,可视为群体犯罪的基本形式,但群体犯罪不仅仅包括共同犯罪,其它诸如“法人犯罪”、“单位犯罪”、“团伙犯罪”、由集合行为导致的非法事件等等,都有着众多的、较为复杂的犯罪主体,亦属于群体犯罪的范畴。  相似文献   

17.
股份有限公司犯罪是一种智力犯罪。在我国属于新型犯罪形态。股份有限公司犯罪的不法分子,大多是具有法律、经济、财税、会计等多方面专业知识及工商企业管理经验的公司高级职员,他们任实施犯罪之前,就预先作好周密计划,寻找最适当的下手机会,作案手法相当隐蔽,不易被人察觉。因此,其社会危害性较大。  相似文献   

18.
叛逃罪法条解释与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叛逃罪在客观上实施的叛逃行为应该是背叛或背离祖国、逃往境外或在境外逃跑的行为。“境外”应是指我国国家主权不能及与的政治空间。在危害国家安全罪中单独设立叛逃罪存在法理上的模糊性。如果坚持叛逃罪属于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的性质 ,则缺少将其独立成罪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犯罪学     
中国目前的犯罪研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①这些年对犯罪基本情况研究得较多,但还未摸到犯罪的基本规律,尤其是关于改革、开放、搞活形势下的犯罪规律还没有掌握。②犯罪原因研究是这些年犯罪研究的热门,吸引了不少法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然而,在犯罪原因研究上,很多文章是未先分清角度、未先区分概念,而进行无谓的争论;不少文章往往有一得之见,但都是片面真理,盲人摸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犯罪原因研究是犯罪学研究中最为敏感的部位,不少文章表现出思想有意无意的保守,观念或多或少的陈旧,徘徊于真理旁但没有胆量抓住真理。  相似文献   

20.
亲情,在这里错位孙宝贵翻开一卷卷刑事犯罪的卷宗,令人惊讶的是,竟有那么多罪犯的亲属夹杂其中!他们本没有犯罪,而是在自己的亲人走上犯罪道路后,不是劝其投案自首,帮助其悔过自新,而是置法律于不顾,公然包庇、窝藏罪犯,替罪犯销赃、窝赃,以及提供伪证。最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