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产党员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就必须赋予为人民服务新的内容,这一新的内容就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通过价值规律的行为取向实现向人民奉献;独立的人有偿地为人民服务,自觉地为人民奉献。依据这些新内容要有新的服务方式,即:从行政化的保姆式服务转变为社会化为人民服务;帮助人民学文化、学科学,使人民拥有创造物质财富的本领;讲效益、讲质量,使人民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相似文献   

2.
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张恒山2015年1月4日在《光明日报》撰文《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认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为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原则,这里的人民主体地位是指人民是国家治理的主人,人民在依法治国中处主要地位,起主要作用。人民通过法治的方式实现当家作主,人民以法治的方式治理国家,人民也在法治中自我约束、遵法守制。在依法治国中如何坚持和体现人民主体地位?人民通过代表大会立法,通过有序参与立  相似文献   

3.
建设人民信任和满意的政府,始终是中国政府施政的目标追求。在中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中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政府,人民性是中国政府的唯一属性。中国政府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根基深植于人民,血脉深融于人民,情感深系于人民,怀爱民之心,守为民之责,谋富民之策,办利民之事。中国政府坚持执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研究》2021,(2):102-108
社会主义人民政治的内在逻辑,集中表现为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价值逻辑四大层面。从历史逻辑来看,人民政治是源于阶级政治、立足民族政治、走向人类政治的文明标识,从而构成了社会主义政治实践的基本坐标;从实践逻辑来看,核心政治是人民政治自组织化的政治结构,从而形成了人民主体与党的领导的有机统一,彰显着人民政治民主机制的生命活力;从理论逻辑来看,人民政治实践论、人民政治认识论、人民政治方法论和人民政治价值论,构成了人民政治逻辑建构的四大维度,标识着人民政治逻辑结构的"四维形态";从价值逻辑来看,人民政治表征了人民主体价值创造与价值共享的主体合一,展现了人民政治价值逻辑从阶级回归走向公共回归的价值运动,全方位构筑了社会主义政治生活"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坐标。  相似文献   

5.
"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具体而言,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迫切愿望和要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更加完善的制度体系的向往;坚持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层次精神生活的向往;坚持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的殷切期待;坚持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满足人民群众对更优美生态环境的向往。  相似文献   

6.
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目的: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栋英 《前沿》2006,4(2):9-12
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人民的利益也是具体的历史的。党只有实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体现先进性;党只有具备了先进性,才能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中,党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目标,不断实现人民的利益,始终保持先进性,从而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获得合法性认同。  相似文献   

7.
人民性是指科学发展观是围绕着人民展开其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其目的也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和幸福.人民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也是贯穿于其探索始终的红线.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由于人民在其中的基础和核心地位,人民性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属性和灵魂.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网民和人民的定义及两者之间的结构关系,认为网民是使用网络的人民,网络空间是人民活动的新空间;分别阐述了电子民主与人民民主、网络监督与人民监督之间的关系,即电子民主本质上是人民民主,网络监督本质上是人民监督;提出了积极推动电子民主建设的意义和方法,认为这是丰富民主形式的应有之举。  相似文献   

9.
党的宗旨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我们党的最高价值取向.实现人民的利益,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是衡量我们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否正确的最高标准.党80多年来奋斗历程的基本经验之一,就是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地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  相似文献   

10.
人民作为描述社会运动与社会革命的实践的概念,由确定的阶级及其领导的社会变革性质为其确立基本属性。在历史唯物论语境中,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使人民成为历史中的根本力量。人民话语是对人民这一根本力量的产生、性质及其历史意义的言说。中国共产党运用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找到了人民这一根本力量,并通过革命及改革开放等方式不断解放和发展这一根本力量,人民由此而成为当代中国历史演进中的重要主体。在中国革命的历史、改革开放史以及新时代展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人民话语始终存在于历史唯物论语境中,并始终呈现人民事物的实体性、事件性和过程性,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话语的实质。中国政治的兴衰成败将取决于能否明确政治权力同人民的关系,找到人民的位置。  相似文献   

11.
中国梦是人民共同的梦,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大力提高人民实现中国梦的自信心,不断调动人民实现中国梦的积极性,切实增强人民实现中国梦的支撑力。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我们必须把人民组织起来,团结起来,引导人民坚持走中国道路,激励人民弘扬中国精神,团结人民凝聚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2.
刘英  朱炎 《人民论坛》2011,(8):52-53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不断推进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致力于中国人民的自由和思想解放,致力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致力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致力于人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政治理念。  相似文献   

13.
邵建斌 《人大研究》2001,(12):26-27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人民当家作主的一个重要方面 ,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国家立法活动 ,使法律、法规真正体现人民的意志 ,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因此立法过程应当是集中人民意志、反映人民利益的过程。“立法应当体现人民意志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 ,这是立法法的要求。所以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活动 ,必须按照立法法的要求 ,充分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 ,发扬民主 ,坚持走群众路线 ,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近年来 ,我省人大常委会…  相似文献   

14.
人民群众的政治信任对每一个政权都有重要意义,中国社会转型期间,人民群众的低政治信任影响到社会稳定、国家治理绩效以及公共政策的顺利执行。中国共产党有许多优秀的政治传统,其中以"逆向参与"为特征的群众路线,从三个方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政治信任:一,党员干部实践群众路线有利于党和政府增强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从而提升人民群众的政治信任;二,党员干部实践群众路线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从而提升人民群众的政治信任;党员干部实践群众路线,有利于人民群众增强自己的政治效能感,从而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信任。  相似文献   

15.
乔以明 《理论月刊》2009,(5):107-109
从价值角度看,法治的价值透视出法治与人民主权之间的密切关系,我国的法治建设是党领导人民依法治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即实现人民主权,因此如何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应当是衡量我党领导人民建设法治国家成功与否的标准.  相似文献   

16.
丁妙珍 《湖湘论坛》2006,19(5):26-27
人民幸福感是科学发展观导向下人民群众的新诉求,也是党执政为民的终极目标。新时期重视人民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还存在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与党执政为民理念相冲突的倾向,为此,我们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从根本上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7.
石子球 《湖湘论坛》2006,19(1):29-30
人民利益在邓小平的思想与实践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邓小平的人民利益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发展经济是实现人民利益的重要前提,坚持群众路线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江传月 《理论月刊》2004,1(8):19-20
邓小平的人民群众价值主体论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显著特点就是坚持人民群众价值主体论。人民群众价值主体论的主要观点就是人民群众是价值主体,具体包括三层含义:人民群众是价值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是价值享有的主体,人民群众是价值评价的主体。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有其理论必然和实践必然,也有其历史必然和现实必然。百年成就源于坚持人民至上,未来道路必然坚持人民至上。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奋斗史就是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史。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尽管中国共产党的任务、目标有所不同,并因此形成了不同的人民理论、群众路线,但本质都是一样的,即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幸福的使命。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理论的中国化成果,对于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践行宗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