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斗草踏青,桐花烂漫,雨后郊野美若画屏。古往今来,人与自然和谐之美,无不成为人们的终极梦想。"阳和启蛰,品物皆春",惊蛰春分之后便是清明了。都说世景至好是清明,此话不假,因为清明二字可以通观自然、人文和愿治。自然之清明,让我们最先闻到了春的气息。作为节气,清明最直观地反映了天气症候。"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古人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很形象的清明景观:"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  相似文献   

2.
清明遐思     
绿意萌动,花香四溢。在这样一个春风暖了双眸,浓了情怀的季节,和风岁月满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悠远诗意,款款而来,悄然给人们的心里平添了一份欢乐与忧伤并存的清婉思绪。又是一年清明时。不知道清明那天,天空是不是依然会下起丝丝细雨,亦如那,抑不住对  相似文献   

3.
<正>四川凉山的一场山火意外夺走了30个活生生的生命,且绝大部分都是90后。在和平年代,始终有人守候在我们身边,在危难之时,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清明节至,让我们说一声,英雄们,走好。《中国天文年历》显示4月5日9时51分,我们迎来了24节气中的"清明",空气清澈,景物明晰,故而得名"清明","清明"不仅是节气,亦是  相似文献   

4.
正新时代当有新风尚。今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清明节文明祭扫工作,提升殡葬管理服务水平,意义重大、责任重大。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伴随着一丝杏花雨,一缕梨花风,今年的清明时节,再一次如约而至。关于"清明"两字的来历,《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清明承继着太多内涵,既是踏春赏青的节气,亦包含追思先辈、祭祖扫墓的核心内容。祭奠先祖,英魂归乡,公祭先烈……全国各地形式各异的纪念活动表明,清明不仅是一个节气、一  相似文献   

5.
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四月,期盼中终于见到了如诗句中描写的柳树之景了。《武林旧事》记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仕女艳妆饰,金翠琛玉,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踏青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看柳,公园中常有它的足迹,在堤岸上碧透,在湖畔中尽染,在小溪边飘拂……这点,从许多关于清明的诗词也可以看出来,如宋人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  相似文献   

6.
《台声》2018,(9)
正一年又一年,时势变迁、沧海桑田,每年清明时节,两岸民众豪情满怀共祭我们共同的祖先已成新常态。无论台当局如何"去中国化",两岸民众用行动发出呐喊——编者按清明前后,陕西省举办了"戊戌2018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河南省举办了"戊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这两个重要的、盛大的祭祖活动,其他地区也分别举行了隆重的祭祖活动;作为同宗同源的台湾也遵循古礼举  相似文献   

7.
胡荣柏 《传承》2013,(1):70-71
一、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的文化差异(一)节日起源不同中西方节日在起源方面的差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传统节日大多来源于民间和宫廷,而多以民间为主。如清明节,一开始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是中国农历24个节气之一。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  相似文献   

8.
正又是一年清明时,如果说踏春是春天蓬勃的生机与灵动,祭扫则充满了肃穆—追忆先贤先祖的优秀品质、缅怀革命英烈的高风亮节,感叹"青山绿水留浩气,苍松翠柏慰英灵"、感怀"春韵入园香,慈严却远航"。清明时四月天,各种祭奠活动、宣传教育纷纷开展。"思时之敬"并不只是表达哀思,更是不忘先辈、不忘历史、不忘家风。清明祭英烈线上宣传与线下活动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4月,第四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在溪口举行。海峡两岸的100多位专家学者会聚溪口,围绕"中华文化的礼俗传承"这一主题进行了交流和研讨。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清明文化的核心是"慎终追远",是凝聚民族认同的重要载体,是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精神纽带。这些民俗文化对于凝聚民族认同、提升"两岸一家亲"的共同认知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率团出席论坛。蒋孝严表示,两岸同胞同根同源,清明文化存在于每个中国人的  相似文献   

10.
<正>清明上河图是宋徽宗起的标题。这个迷首先涉及"清明"是什么意思。有的说清明就是清明节,上河就是上坟。图画中的人就是正在往城外走,准备去上坟。这是专门画了送给皇帝的,画一幅上坟图,皇上能高兴吗?看着也不吉利呀。宋徽宗的题名来自《后汉书·班彪传》。班彪是东汉的历史学家。《班彪传》讲到班彪的儿子班固时,称"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清明  相似文献   

11.
诗意清明     
翟杰 《前进》2015,(4):64
四月清明,桃红柳绿,草木萌动,四野既清也明。清明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演变为节日的节气。清明节,人们一面凄凄切切怀念往事故人,一面从从容容享受明媚春光。可以说,这是一个人情味和文化味兼具的节日。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以清明为题,留下了无数寄托哀思的诗句。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堪称唐代清明墓祭的经典:"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  相似文献   

12.
正清明一到,春意盎然,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播的大好时节。清明又是祭祀祖先的节日,人们常在清明之日扫墓行孝、踏青赏春。清明时节是一年中养生的重要时期。关于清明养生,《黄帝内经·素问》中有"四气调神大论":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为了适应春天阳气生发的规律,人们应当晚睡一点、早起一些,舒缓形体,以使神志随着春气而舒畅怡然。这是养生的自然法则,违背了就会伤肝。中医学还认为,机体生长在于春季,吐纳调息、饮食调理得法,有利于滋养人体阳气,增强免疫力与抗病能力,一年之中少患流感等各种疾病,对健康有益。因此,在清明时节应常到郊外、公园踏青赏春,吐故纳新,呼吸新鲜空气,观赏桃红柳绿的大自然美景。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与体质状况选择户外活动,舒展身体,如打太极拳、散步、慢跑、放风筝等。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老的二十四节气中,唯有"清明"演化为一种民俗意义上的节日.从唐宋以来,人们逐渐把起火(寒食告终)、踏青(修禊消灾)、扫墓(祭祀先祖)等多种古老风俗集合于清明时节,久久扎根存活在民间生活里.今年将清明设置为法定假日,赓续传统,顺应民意,大家都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14.
清明习俗     
赵书 《北京观察》2014,(3):66-67
正人们在清明期间缅怀先人,沉静思索,追古怀远,知死乐生,追寻春天的希望,是一个集哀思和踏青于一体,怀念先烈和亲近自然共一时的极具中华民族浪漫情怀的节日。"清明"最初指的是节气。《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时间在农历三月间,公历在4月5日前后。清明在古代又有"植树节"、"踏青节"、"聪明节"等称谓,与春节、元宵、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腊八等并称为我国  相似文献   

15.
追忆成殇     
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至清明,在世的人往往会自然想起一些已然离世之人。离世之人,或是自己的亲人,或是自己的恩人,或是自己的友人,亦或是于国有功之人。岁岁清明,今又清明。然而,今岁清明的感伤已不仅仅是个人的感伤,而是全民的悲恸。2020年4月4日10时,警报声响彻神州,国旗半垂,举国同悲。国家以最高的祭奠仪式向抗"疫"一线的烈士和逝去的英雄哀悼,同胞致哀。  相似文献   

16.
正"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清明时节,花草芳菲,日丽风和,天清地明。柳树抽出嫩绿的细枝,千条万条垂下来,丝丝缕缕。春风如一把利剪,裁出细细的柳叶,青丝万缕,低垂袅袅。这份随风飘拂在清明中的美丽,让人想起一种人生态度:明净而简洁。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柳节。唐代诗人来鹏在《清明日与友人游玉粒塘庄》中写道:"几宿春山逐陆郎,清明时节好烟光。"烟光,便是柳色。袅袅炊烟中,柳枝若隐若现,阳光一照,如烟似雾,一派春意融融好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14,(5):3-3
<正>《历书》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时候,大地、万物、生灵,皆同于一四维空间,思念成经纬。我瞧见,海峡无水。两岸同胞同源同祖同宗同种同文,清明祭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信仰行为。清明时间,海峡通衢,公孙兄携一干人马前来大陆,像多数台湾乡亲回乡祭祖,顺便踏青会友。我是友人之一。从陕西桥山祭祖至京,公孙兄约见,两岸咖  相似文献   

18.
清明悟新     
“一年甘四节,父老重清明”。从小就接受了家中爷辈父辈常念在口中的这两句短语,于是,“清明”在我心中一直很重要。 说来也是,清明节前后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一改冬日冷峻枯黄的景象。江南有农谚:“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清明  相似文献   

19.
<正>岁岁清明,今又清明。这个时节,有如一种刻骨铭心的召唤,令亿万儿女不远万里回到故乡,祭祀祖先的灵魂,缅怀先烈的嘱托,感悟生命的意义。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很少有清明那样兼具悲欣交集的深厚意蕴。它是缅怀逝者、追思先人、寄托哀思的日子,故而"路上行人欲断魂";可它同样也是花红柳绿、踏青放歌、拥抱春天的时节,因而"春城无处不飞花"。一边是慎终追远,隔世惆怅;一边却  相似文献   

20.
正清明是节气,是节日,更是文化。清明文化是两岸共同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清明节将节气日与民俗节日融为一体,是天时与人时的合一,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千百年来,时代虽然在变,但清明的节日文化却一直被两岸人民代代相传并不断丰富着,由清明节衍生出来的各种诗文、谚语、民间口头传说以及各类民俗活动多不胜举,清明节带给我们的是丰盈厚重的文明积淀和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