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辽宁省召开首届未成年人优秀文艺作品奖颁奖大会,表彰了包括少儿文学、音乐、广播影视戏剧、图书出版四大类作品(其中一等奖作品13瓿、二等奖作品44部)。为推动全省少儿文艺作品的他作生产,《辽宁日报》、辽宁省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办公室邀请少内著名少儿文学艺术创作、评论工作者,就未成年人文学艺术作品创作问题,进行了探讨。部分文章在全国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借鉴性,现选发几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又是一年六一节,未成年人话题在人们持续关注中再度升温。如何结合青少年的特点,抓住人生的起步阶段,价值观念形成、人格品德塑遣的关键时期,为青少年提供更多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形成有利于其健康成长的良好文化环境,是全社会关注的一个时代课题。那么,当前,在面向未成年人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推进优秀少儿作品创作工程等方面情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本刊特别策划推出此专题。  相似文献   

3.
我省有一大批作家、艺术家活跃在未成年人文艺创作领域,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热切地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以慈爱之心感受未成年人成长中的欢乐和苦恼,把为未成年人创作作为美丽而崇高的事业。  相似文献   

4.
余华的小说创作经历了从早期先锋写作到后期现实主义写作的转型。总体看来,他的创作转型是机智的,是值得肯定的。在创作后期,他将作品的主题由揭示“人性恶”回归到“人性善”,表现了他在创作中对“人”的关注由孤立走向全面。小说回归趣味性和故事性,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他开始将现实和历史结合反思,作品具有了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余华的转型,启示当下文坛:走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承担厚重的社会历史责任,拯救并发扬人性中光辉的一面,依然是文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傅小青 《青年论坛》2011,(5):143-145
舞蹈作品创作是一个复杂而又“痛苦”孕育过程,是舞蹈创作思维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一种全方位内心体验与实际操作的“煎熬”。舞蹈创作是由“外”到“内”再到“外”的多次反复与实践的过程,是将客观生活转化成舞蹈编创’者内心思想后,再转化成编创者主观意向,进而创作出为直接可观的舞蹈艺术。  相似文献   

6.
辽宁首届未成年人优秀文艺作品奖把图书出版作为其中一个分支奖项。在评审工作中,评委们普遍反映,近年来,我省少儿图书整体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少儿读物的出版工作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从参评图书中可以看出,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读物,能够突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主旋律,能够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培养青少年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原创性和创新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各类读物以贴近儿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表现形式,体现出精神文化产品的鲜活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有的作品创作角度独特,在表现手法上有新的开拓;有的作品语言风趣幽默,  相似文献   

7.
由于作家的创作心态与作品的关系非常密切,故研究作家的创作心态,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其作品的主旨.对于清初著名诗人吴梅村,我们也应该做如是研究.通过作品中的相关内容以及他自己的表述,吴梅村的创作心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事俱按实心态、抒愤寄托心态和自我娱乐心态.  相似文献   

8.
张爱辉  李洋 《前沿》2007,(1):231-233
沈从文的创作意识是十分复杂的,但经过归纳我们可以发现批判意识、乡土意识和宿命意识是他创作的出发点和指导思想。首先,来自乡下的他在与都市文明的碰撞中看到了都市文明的缺陷,萌发了他的批判意识,创作了一系列都市作品。其次,越是批判都市,他越感到故乡的迷人。强烈的乡土意识令他更加怀念美好的故土和童年,创作了“湘西系列”。最后,由于受到宿命意识的影响,他通过对湘西生活和都市生活的生动再现,揭示了人生中所具有的宿命色彩的悲剧内容。这些创作意识是我们理解沈先生作品的很好切入点。  相似文献   

9.
江建高 《湖湘论坛》2001,14(1):79-81
毛泽东诗词创作主要集中在1927至1936年、1961至1965年两个高潮期(简称前、后期)。若按中央文献出版社《毛泽东诗词集》统计,前后期分别作诗词22首、17首,占总数一半多。其高峰又分别为1935、1961年。相反,1937年至1948年的延安和转战时期,1951年至1960年建国头10年却创作甚少。本篇试联系诗人创作背景和实践,探究毛泽东两个创作高潮的成因和前后期作品在诗艺上各自的特点。  从现有文献资料看,毛泽东诗词创作最早为1915年五言诗《挽易昌陶》,最晚为1973年的《读〈封建论〉呈郭老》,时跨近60年。但他不是职业诗人,不会心无旁骛闭…  相似文献   

10.
黄中骏 《政策》2003,(12):34-35
上个世纪,湖北音乐创作在全国具有一定地位,这已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的《洪湖赤卫队》等一批优秀作品 所印证。进入21世纪以来,湖北作为创作大省,在音乐(歌曲)创作方面又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新作品、好作品不断问世,创作质量日益提高。在全国权威性的音乐(歌曲)评奖活动中,湖北音乐(歌曲)作品均能名列前茅。在"屈原文艺创作奖"、"金凤青年文艺奖"、"湖北省文艺明星奖"等高级别、权威性的文艺奖项中,音乐(歌曲)作品屡次金榜题名,音乐创  相似文献   

11.
韦燕宁 《前沿》2010,(22):177-179
刘禹锡是中唐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他以深厚的文学修养和迥异于流俗的非凡气魄,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创作了许多独具特色的诗歌作品,刘禹锡索来重视乐府诗的创作,存世的作品比较多,但历来对其总体创作数量的认定多有分歧,各执一说,至今没有明确统一的定论.这对客观评价和分析刘禹锡乐府诗的创作成就不利,因此,有必要对刘禹锡乐府诗创作概貌作进一步的考索.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是现代文坛上令人瞩目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无论是描绘湘西生活的朴野,还是揭露都市文明的虚伪,都显出深厚的功力。当我们对他的作品按照历时的方式展谈时,我们便能够发现,沈从文的创作道路是有几个明显的转折的,这突出地表现在作家对创作方法的选择方面。大体说来,沈从文的创作经历了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再到两者结合的过程,随着他在创作方法上的不断更新,他的创作也就不断地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3.
马丽娜 《前沿》2008,(3):195-196
白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他创作出许多伟大的作品,塑造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至今仍然闪耀着熠熠光辉。白朴生活在宋金元易代之际,战乱频繁,在仓皇中失去母亲,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他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却一生不出仕,又经常出入勾栏瓦舍等等这些人生经历对其杂剧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杂剧里人物形象的塑造更是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电视已成为当今覆盖面最广,影响最大的传播媒介。电视剧作为一个新的艺术门类因其成本低、周期短、可视性强,使它成为纷繁的多元格局的电视节目中的主角。江苏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大省,为建设一个与经济大省相匹配的文化大省,江苏的电视剧创作只有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才无愧于这块土地,无愧于这个  相似文献   

15.
本文依照姚一苇晚年所透露的《红鼻子》的创作心理背景,在与姚一苇戏剧作品的相互印证中探讨姚一苇戏剧创作的心理定式和戏剧作品的深层结构政治环境的压抑致使姚一苇“开始思索人的问题”,思考当代台湾人的“处境”,透过人的危机感,揭示人在困境中的失落和异化,并以人的“寻找”作为对抗线索,从关注人、关怀人、张扬人的高贵,延伸出人对环境的抗争,对命运的挑战,对自我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一、文艺作品创作生产主要成效(一)民族文艺作品创作生产繁荣发展。调查结果显示,2000年至2010年,全区共出版文学作品1047部(篇)。其中,诗集294部、小说集256部、散文集310部、纪实文学作品103部(篇)、儿童文学46部、网络文学作品38篇(部),创作生产歌曲500余首、舞蹈206支、电影108部、电视剧83部、戏剧86部、动画片6部、广播剧89部。从数量上看,这10年来自治区民族文艺创作生产取得长足发展。特别是影视剧创作,  相似文献   

17.
刘立祥 《湖湘论坛》2008,21(5):51-53
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主将。他的散文成就为世人称道,但其诗词创作却鲜为人知。其实,梁启超的诗词创作也是富有成果的,其中反映儿女之情和述志抒怀的诗词作品,更值得品味。  相似文献   

18.
白薇戏剧创作与西方现代派戏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薇是中国现代女剧作家中成就和影响最大的一位。她的创作尤其是早期的创作受西方现代派影响较大 ,充满了象征主义、唯美主义、表现主义色彩。虽说在当时的大环境背景下 ,现实主义仍是创作的主流 ,白薇也创作了有影响的现实主义作品 ,但她对西方现代派艺术方法的借鉴和运用 ,却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使她的戏剧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张浩文先生的小说创作,以其丰厚深刻的思想寓意和令人味之再三的文化蕴味,挟带着粗犷道劲、幽默风趣的艺术风范,在海南小说界显示着独特的生命力。正当国内文坛慨叹人文精神失落,痛惜商业浮华之气浸饰文人笔墨灵魂之际,张浩文以严肃执著的创作态度,写下了一篇篇深沉厚重、土色土香的作品,无疑给文坛带来令人振奋的清新气息,是人文精神的真实展现。深厚的思想内涵与文化意味张浩文的小说有着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思想内涵。通观《狼祸》集中的九部作品,一个共同的思想特色就是致力于对人性深层本质的揭秘。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外部动作…  相似文献   

20.
王琳 《求索》2013,(8):161-163
英国女作家乔安妮·凯瑟琳·罗琳(J·K·罗琳)创作的7部全球畅销的《哈利·波特》小说被认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可以在人类感情趋于程序化的今天,帮助人们获得本能的想象力”。J·K·罗琳展现给了读者一个异彩纷呈的魔幻世界,其作品的畅销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希腊神话的影响、宗教的原因和现实社会的需求等共同因素决定的。本文主要就J·K·罗琳的创作思想及其审美维度进行研究和分析.期望为中国文学研究注入新的血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