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形象战略”概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各国纷纷从战略高度对国家形象重新定位,竞相调整或重塑国家形象。国家形象战略研究日益引起有关研究者的关注,对国家形象战略的概念界定是这一研究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2.
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是与中国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密切相关的.国家形象的建构引入空间概念,并从空间维度进行审视和阐释,不失为理解国家形象的一条途径.对国家文化形象的空间审视应当着眼于内空间建构和差异空间的控制,在可持续性的文化发现和播撒中实现新世纪中国文化形象的重建.  相似文献   

3.
塑造国家形象是对外传播中非常重要的任务,其中国际广告是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有效手段之一.<中国制造>广告体现了品牌和定位的创意,从取材、形式和主题上进行了创新.今后,中国国家形象广告的制作和投放要找准国家定位,分阶段进行多媒体宣传,并逐渐上升到整合营销的层面.  相似文献   

4.
郭可  吴瑛 《外交评论》2010,27(6):76-90
上海世博会吸引了全球媒体的目光,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文章以15个国家的29份主流报纸为研究对象,对世博舆情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总结世博会对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作用。世博会已成为全球性媒介事件,新兴国家媒体参与报道的角色凸显,报道倾向性也比以前有所改善,显示了世博会对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有效性;与此同时,国际媒体报道的量和质未见显著改善,对华关注点仍以政治问题,尤其是中国与国际社会、中国政府与民间社会的冲突为主,部分西方媒体还通过框架化选择表明其负面立场,这些也折射出世博会对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有限性。未来举办重大国际活动,必须通过全方位公共外交来引导国际舆论,以提升中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5.
论软权力中的国家形象及其塑造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谢晓娟 《理论前沿》2004,(19):19-21
国家形象是软权力中的重要因素。同时,软权力是国家形象得以塑造和能够塑造的基础。国家形象影响各国对外政策的选择与国际关系的状态,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国家的权力或实力。塑造国家形象的基础是国家的本源性,同时,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和科技传播手段也决定着国家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6.
国家形象以及国家形象建构并非简单的概念构成,而是一个复杂的理论体系。本质主义和建构主义对国家形象概念的阐释有着非常深刻的启发性,但其理论偏颇也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认为国家形象就是指"拥有一定客观条件的两国在国际社会的交往互动中,依据共有观念赋予对方的身份定位"。国家形象建构涉及的因素和变量很多,这形成国家形象建构的维度,而这样的维度就是我们建构国家形象的方向导引及其路径选择的依据。以国家形象的新概念为框架,我们从主体、内容、目的、方式等方面梳理了国家形象建构的理论内涵,得出了国家形象建构的维度——国家实力维度和共有观念维度,以及建构的路径——改革开放路径、国家理念路径、公共化路径、合法性和有效性路径以及国际责任路径等等。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演变和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推进,中国的国家形象建设问题日益引起关注。梳理和总结建国60年来中国国家形象建设历程和经验,加深对国家形象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国家形象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时期中国国家形象建设应具有新的思路,需要转变观念,调整战略,要讲究传播策略,提升塑造效果。  相似文献   

8.
建国六十年来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历史演变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演变和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推进,中国的国家形象建设问题日益引起关注。回顾六十年来中国国家形象建设历程和经验,加深对国家形象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国家形象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建国六十年来中国国家形象建设演变历程的梳理和经验的总结,对新时期中国国家形象建设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文化和国家形象都是构成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因素。文化被国际社会认可和接受的程度是衡量其国家形象的重要标志,文化作为民族国家的精神体现,直接向世界展示自身形象和释放影响力。因此,文化软实力是塑造国家形象和增强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载体。本文以文化软实力与国家形象的相关性为切入点,阐释了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国家形象作为一种知识与想象体系,怎样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生成、传播中国自身的特质与价值观,认为发展文化软实力,建构健全、丰满的以民族文化为底蕴的中国形象,业已成为事关我国和平发展与文化复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一个国家要从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胜出,必须具备正面良好的国家形象。国家形象的建构不能只重视硬实力,更要重视软实力。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发展在塑造国家形象中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文化对国家形象塑造的作用,探求适合中国国情的文化发展之路,以期争取世界上更多的人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在和平崛起发展道路上如何构建国家形象塑造的社会认同是中国能否顺利实现和平崛起的一个关键要素。国家形象的物质本源性使国家形象塑造成为对国内民众的社会化过程。社会文化话语冲突、现代性和网络时代给国家形象塑造的社会认同带来的挑战,需要建立新的“以人为本”的国家安全观,促进社会参与并重视构建青年的国家形象塑造的社会认同来应对。  相似文献   

12.
国家公务员形象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整体形象 ,本文通过对我国国家公务员的认识及其形象的探讨 ,提出了如何塑造良好的国家公务员形象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警察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良好的警察形象是警察队伍无形的资源,这对于提高民警个人角色意识、增强队伍凝聚力、增进警察机关公信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恶劣的警察形象不仅直接损害警察权威,更会对党和国家的形象、声誉造成严重影响。为全面把握警察形象研究动态,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最近十年的相关文献。学界从单一的形象危机角度逐步转变到多元化的研究视角,形象的塑造途径也越来越多样化,这有助于拓宽警察形象研究视野。已有研究在揭示警察形象提升和危机管理对策方面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在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实际操作层面的研究等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4.
知名形象包括知名的真实人物形象和虚构角色形象。对于知名形象,目前我国是通过民法通则的人格权法或著作权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特别法来进行相应保护的,但这种保护制度存在不足与缺陷。我国对知名形象的保护应在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对形象权保护的有益经验的基础上从法律制度上来进行。  相似文献   

15.
文化输出和国家形象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形象作为公众对该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地理等方面状况的认识与评价,直接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声誉和改革开放的成本.中国要崛起,需要重塑自己的国家形象.国家形象不仅在文化中得到反映,也通过文化体现出来.中国需要运用文化手段建构和平崛起的大国形象.文化输出在国家形象塑造中承担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6.
国家公务员行政执法形象的优劣,直接影响国家行政执法质量和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落实。如何认识和塑造国家公务员行政执法形象已成为摆在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和每一位国家公务员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警察影像作为国家形象的展现,主要是以艺术的方式塑造能够体现当代中国形象、符合国家意识形态和人民警察精神的人民警察形象。从艺术创作讲,影视作品塑造的警察形象在将人民警察视为整体时,应旗帜鲜明地表现出人民警察是国家之师、正义之师、威武之师、文明之师,体现出其所代表的国家形象;将人民警察视为个体,应着力表现当代警察精神和当代人民警察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品牌这一概念近年来被一些学者和实践家引入政治学领域,成为评估国家形象与声誉的一种重要方法.由西蒙·安霍尔特创建的Anholt-GFK Roper国家品牌指数(NBI)每年被用于测量50个国家(地区)的国家品牌形象.根据测量结果,近年来中国的国家形象排名基本保持在中游位置,但日本人与韩国人对中国的国家形象评价很低.除治理指标外,中国在国家品牌指数的其他指标上均有上升的空间和上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输入和输出产生的结果。国家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接受来自主客观方面的有意作为和塑造,文化吸引力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具有异质文化背景的行为主体,这就决定了通过增强文化吸引力来塑造国家形象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因而,进一步提炼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向世界昭示中国文化崇尚和平、追求和谐的精神理念,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接受,从而塑造符合国情和时代精神的的良好国家形象,为中国的和平发展营造有利的国际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20.
高校外宣翻译中要注意意识形态的建构,原因在于意识形态对于外宣翻译实现其宣传功能和树立国家正面形象功能具有积极意义.对于翻译中的意识形态问题,很多学者都作了深入的研究,斯皮瓦克、妮兰贾娜以及勒菲弗尔等学者已经从意识形态对于政治的意义上做出了阐述.应该在已有的理论和研究基础之上,深入探讨如何利用意识形态来达到为外宣服务的目的,从而修复由于早期中国对外宣传不成熟、缺少策略而造成的歪曲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