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孔庆东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去年,他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鲁迅,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他以大众化、当代化的视角看鲁迅,刻画出鲁迅生活世俗的一面。  相似文献   

2.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当时海内外人士纷纷撰联以示哀悼。蔡元培的挽联是:“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尤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鲁迅逝世时,郭沫若身在扶桑,他送了两副挽联,其中一副是:“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双星”指高尔基和鲁迅两位文坛伟人,先后去世仅隔4个月。另一副挽联是:“孔子之前,无数孔子,孔子之后,一无孔子;鲁迅之前,一无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正当姚克与埃德加·斯诺在鲁迅指导下致力于编译《活的中国》时,得知鲁迅逝世噩…  相似文献   

3.
《福建党史月刊》2013,(21):37-37
鲁迅的形象一直是“横眉冷对”.其实他也有馋嘴甚至孩子气的一面。在《朝花夕拾》中,鲁迅曾这样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鲁迅爱吃,却并非山珍海味、大鱼大肉,自家吃的菜与普通市民没什么区别,常常只是“老三样”:  相似文献   

4.
李大钊和鲁迅生长在同一时代,在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奋斗中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李大别把鲁迅看成是“在文化革命的战线中”的“一面大旗”;鲁迅则把李大利当成“革命的先驱者”,他“愿意遵奉”命令的“站在同一战线上的伙伴”。鲁迅和李大别的友谊始于编辑《新青年》的时候。鲁迅说:“我最初看见守常先生的时候,是在独秀先生邀去商量怎样发行《新青年》的集会上,这样就算认识了。”“给我的印象是很好的,诚实,谦和,不多说话。{新青年》的同仁中,虽然也很有喜欢明争暗斗、扶植自己势力的人,但他一直到后来,绝对的不是。”“他的模…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1892——1978)的一生多彩多姿。邓小平在1978年6月18日为他致的悼词中这样评价:“郭沫若同志不仅是革命的科学家和文学家.而且是革命的思想家、政治家和著名社会活动家。他在科学文化方面作出的贡献,在革命实践中立下的功绩.赢得了全中国人民和世界进步人士的尊敬。”邓小平还说。“他和鲁迅一样。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才华卓具的著名学者。他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称;“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1936年10月19日,一面印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旗帜,盖在鲁迅先生瘦小的躯体上。“民族魂”三字,是对鲁迅的巨大精神影响力的深刻写照。  相似文献   

7.
黄小平 《求贤》2006,(11):24-24
鲁迅有一首《自嘲》,其中两句最为世人熟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孺子”被注为“人民大众”,这是一个有意无意的误注。其本意,孺子就是孺子.是先生夫子自道而已。先生怜爱自己的儿子.愿意给儿子当牛做马。加上“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几句诗,都显示出鲁迅为父的慈祥一面。去世前,他在病榻上完成散文《死》,并在该文原稿上立下七条“遗言”,其中一条是:“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儿小事过活.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相似文献   

8.
《新湘评论》2010,(10):23-23
毛泽东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在当代,鲁迅形象的塑造,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一种象征,成为思想文化界一面勇敢无畏的旗帜。  相似文献   

9.
《学习导报》2010,(10):23-23
毛泽东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在当代,鲁迅形象的塑造,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一种象征,成为思想文化界一面勇敢无畏的旗帜。  相似文献   

10.
在鲁迅的书信中,有一封是1936年8月18日给王正朔的,信中说已收到他14日的来信“并拓片一包,共六十七张”。这些拓片拓的都是河南南阳的汉画像石和画像砖,不过因为水患,南阳北关魏公桥的桥基石刻未能拓出,鲁迅于是嘱他“于水消后拓出,迟团无妨也”,鲁迅太喜欢这些文物拓片了。这封信,鲁迅用的是“周工材”这个名字,因为他的名字“鲁迅”在国民党“文化围剿”中是很犯忌的,而鲁迅原名就是“周豫才”,他取了谐音来保障书信的平安传达。鲁迅夙喜古代美术,曾倾力于搜集和整理,他编有《汉画像》的图集,可惜在他生前未能问世,只是…  相似文献   

11.
孔庆东 《廉政瞭望》2006,(10):52-52
70年前的10月19日,鲁迅在其上海的寓所里逝世。巨星陨落,宋庆龄主持了鲁迅的葬礼,悲痛的人们用一面绣着“民族魂”的白旗覆盖在他的棺木上。“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真是糊涂虫。”这是先生留下的遗言。  相似文献   

12.
年1月 18 日《南方周末》“阅读”版“是非”专栏发表了王蒙的《大师小议》,文章煞尾的一段说:“是匍匐地、神谕地仰望大师、大奖等等好,还是民主地、人间性地平视好?”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大奖”云云不过是行文的陪衬,“大师”则以鲁迅为例,其实全文都是在说鲁迅,论证不应神化鲁迅。作者是否在进一步申说他几年前提出的那段名言(幸亏中国只有一个鲁迅,要是出50个鲁迅,非闹政治地震不可)且不必管它;他,王朔以及高举“断裂”大旗的文坛新锐们所深恶痛绝的“神化”鲁迅问题,似乎不能不讨论一下:真有此事?鲁迅果真被神化…  相似文献   

13.
李大钊和鲁迅生长于同一时代,在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斗争中建立起了深厚的革命友谊。李大钊把鲁迅看成是“在文化革命的战线中”的“一面大旗”,鲁迅则把李大钊当成“革  相似文献   

14.
张光茫 《党史纵横》2011,(11):25+28-25,28
1911年,鲁迅30岁,此时他还没有用“鲁迅”这个的笔名。辛亥革命爆发前,鲁迅从经济到精神都很困顿,是辛亥革命改变了他的处境,使他成为无所顾忌的独立撰稿人。  相似文献   

15.
奴才、主子与人牧惠鲁迅曾经如此科学地因而也是准确地把奴隶和奴才加以区别:打熬着,并且不平着,挣扎着,一面“意图”挣脱以至实行挣脱的,即使暂时失败,还是套上了镣铐罢,他却不过是单单的奴隶。如果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摩,陶醉,那可简直是万劫不...  相似文献   

16.
面孔     
《廉政瞭望》2013,(17):9-9
赵阳 “城管鲁迅”的坚守 南京城管队员赵阳,已千了近20年。他自办城管论坛揭露各地执法丑闻,赢得群众支持,被称为“城管中的鲁迅”。但城管们骂他“叛徒”,让他甚至差点饭碗不保。赵阳称“小贩的肚子,城市的面子都要顾及”,他想要宣扬的文明执法,却在不少圈内人看来是个笑话。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真伪     
舒展 《唯实》2001,(5):69-70
1928年春,鲁迅收到一位女大学生马湘影的来信,说年初在杭州孤山承蒙先生允许,给我经常通讯并指导……鲁迅当即回了一信,说我已十年没到杭州去了,孤山见面一事,纯属子虚乌有。鲁迅又托住在杭州的青年作家许钦文打听,才知道是有一个姓周的人,在城外教书,自称“鲁迅”,说他作过一本《彷徨》,销行八万册云云。 这段冒充鲁迅的历史轶事,最近在电视连续剧《鲁迅与许广平》中播出了。情节有点变动:鲁迅和许广平站在假鲁迅院外土墙边,听他如何陶醉自吹。他俩淡淡苦笑,一走了之…… 这个骗子属于“小儿科”,鲁迅并没有愤怒揭发,…  相似文献   

18.
徐梅 《党建文汇》2010,(10):12-12
周令飞像极了他的祖父鲁迅,尤其是那两撇胡子。常有人跟他开玩笑,问是否有导演请他去演鲁迅。他笑声朗朗:“不行啊!我太高了!”  相似文献   

19.
《理论与当代》2007,(8):56-57
剑箫在7月1日的《新民晚报》上撰文指出:鲁迅先生逝世迄今已有70多年,人们仍然常常要说到他,这不仅仅因为他留下了几百万字的著述,人们在鲁迅身上还能得到十分有用的东西。有三副悼念鲁迅的挽联,可以帮助我们认识鲁迅的价值。其一,是蔡元培先生的挽联:“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尤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其二,当年鲁迅逝世的噩耗传到日本,一友人撰成挽联:“有名作,有群众,有青年,先生未死;不做官,不爱钱,不变节,是我导师。”  相似文献   

20.
在话剧界素有“一人手面”之称的项交,因为在电影《南征北战》、《在烈火中永生》中成功地刻画了“张军长”和“徐鹏飞”两个国民党的少将.从而名声大振。“文革”中,无知的造反派为打倒他,竟说“他演国民党这么像,因为他是国民党”。究学生投笔学鲁迅,一篇杂文招来囚禁之若,他从此走上一条革命道路。项堃是山东德州人,四五岁时失去双亲成了孤儿,跟舅舅生活在一起。北伐军打到济南时,门岁的地考入济南师范学校。在这里,他阅读了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莫泊桑、叶善秦树、鲁迅等人的作品。这些大师的思想对他人生观、价值观、文艺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