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宏观调控的纵向考察张明龙转变政府职能,形成以间接方式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是“九五”期间和今后15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要保持经济总量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抑制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衰退,政府就得经常进行宏观调控。我国已经历多...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纲要》,都强调"九五"期间要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要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反映了党和国家对抑制通货膨胀问题的重视,以及对其难度的充分估计。本文想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一、"九五"期间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首要任务的依据分析仅仅是在几年前,社会上还有人奉行"通货膨胀无害说",而且在实践上也并未对通货膨胀予以足够的重视。但自1993年底至今的这次通货膨胀,因其通胀率之高,持续时间之久,影响之深刻,达到改革  相似文献   

3.
国民经济稳健发展的同时,2004年出现低度通货膨胀,有其必然的一面,更主要在于宏观经济出现较明显的局部失衡.国家及时采取适度从紧、有保有压的宏观调控举措,抑制了通货膨胀扩张,控制在可承受区域.然而2005年通货膨胀压力仍然较大,为此,要认真贯彻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经济工作作出的全面部署,贯彻改革与发展这一主线,保持经济稳健发展,价格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4.
2008年经济工作主要任务是:一、完善和落实宏观调控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按照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基调做好宏观调控工作。明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继续合理把握财政支出规模,着力促进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优化支出结构,较大幅度增加对社会保障、卫生、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支出。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更好地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  相似文献   

5.
“发展才是硬道理”,然而在我国每逢经济高速增长,就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因而要抑制通货膨胀,就不得不降低经济增长速度,这也是我国历次宏观调控的着力点之所在。它忽视了我国通货膨胀的特殊生成机理,使我国治理通货膨胀走入误区,从而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 一、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没有必然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6.
通货膨胀,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过度的通货膨胀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不稳定。李鹏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坚决控制物价上涨幅度列为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为了帮助大家认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本刊记者采访了贵州省物价局局长朱登天,朱局长就大家关心的一些问题介绍了情况,谈了看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7.
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演讲时表示,宏观调控不是万能的。不能替代改革。近几年来,中国经济情况中出现了一种现象——宏观调控在现实中比它应该起的作用还要大。这就造成了“宏观调控依赖症”,什么事情都要宏观经济调控。经济发生通货膨胀,宏观调控,经济增长率下降,宏观调控,而且,宏观调控的依赖性容易产生误导:既然宏观调控那么灵,还要改革干什么?实际上,这耽误了改革。  相似文献   

8.
王健  谭琦 《前线》2011,(2):40-41
今年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着较为复杂的局面。首先是宏观经济高位较快增长,其次是经济结构调整任务繁重,最后是通货膨胀的压力不断加大。需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采取积极稳健、审慎灵活的宏观调控政策,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相似文献   

9.
面对目前我国经济中有缺陷的市场机制以及发育不全的市场体系,必须加强改善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和计划指导,借助和依靠政府来调节市场的运行,弥补市场缺陷.但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要建立一个新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需要进行一系列制度上的改革与创新.1.重新明确宏观调控任务.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需要说明的是,宏观调控实行经济总量控制主要是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而通常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容易走向投资过旺(我国行政配置资源的投资体制所形成的投资饥渴和投资扩张冲动又加剧了这种投资过旺)和经济过热,出现社会总需求大大超过社会总供给,从而引发通货膨胀,所以抑  相似文献   

10.
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为了弥补市场的缺陷,必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也是对宏观调控不断探索的过程。在实践中认真总结宏观调控的经验,对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来,我们曾经历三次宏观调控。第一次是1993年到1997年,针对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实施  相似文献   

11.
<正>当前,信贷投放与通货膨胀有关问题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今年宏观调控的重点,这是宏观经济政策中首次出现"通胀预期"字  相似文献   

12.
一、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观点一,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是实现国民经济总量平衡的客观要求。保持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可以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防止国民收入超分配和通货膨胀,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保证市场经济平衡有效地运作。观点二,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客观要求。目前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的原因是产业结构问题。优化产业结构,可以使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产业部门内部建立起最佳的比例关系,以保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刘晓梅  陈强 《新湘评论》2004,(12):50-53
在中央适度宏观调控政策作用下.今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平稳的发展势头。从这种运行态势看,2005年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如果不发生重大突发性事件,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但是,2005年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依然存在。因此,明年宏观调控仍应以中性、  相似文献   

14.
当前宏观调控重点及其定位我国经济曾长期存在卖方市场或短缺的特征。为根本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曾把宏观调控的重点放在了扩大供给、抑制需求、治理通货膨胀上。之所以要抑制需求,主要原因是我国经济增长曾过分依赖于政府支持下的投资扩张,易于引发投资膨胀与物价上涨?..  相似文献   

15.
从国际经济视角看,本轮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包括: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导致输入型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与热钱棘轮效应加速通货膨胀;人民币供给激增,导致国内流动性丰裕,游资炒作推高物价;投资刺激社会总需求增加拉动通胀;房地产价格上涨和要素成本提高推动通胀。因此,需要以国际视野,疏堵并举、内外并重地治理通货膨胀。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重点应是货币政策,核心是汇率政策,人民币要较大幅度地双向浮动,汇率和利率要实现优化组合,实行贷款规模控制,谨慎使用提高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要调整财政收支结构,继续加强房地产调控;稳定发展资本市场,改变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指标。  相似文献   

16.
浅谈应用全息经济控制法抑制通货膨胀傅汝学江泽民总书记指出:“要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关键,确保物价上涨幅度比去年有明显回落。”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现象。本文就应用全息经济控制法抑制通...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我国宏观调控的经验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帆 《探索》2006,(5):189-19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过程中经历了5次周期。这其中在20世纪80年代的两次通货膨胀使我国政府在制定宏观调控政策上有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宏观调控的成功得益于中央高层认识的统一和宏观调控手段的灵活。  相似文献   

18.
要论摘登     
把企业改革作为今年的重点,这是国家明确了的,而且国家确定有100户试点。企业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不是企业本身的问题,它是国民经济各种深层次矛盾综合的反映。另外我们要考虑背景,今年我们是在什么背景下搞企业改革,有几条是很清楚的。第一,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也就是在严格控制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19.
张塞 《求是》1995,(24)
1995年即将随着岁末的钟声成为历史。回顾过去的一年,宏观调控和改革开放继续取得成效,国民经济平稳地回落到适度发展区间,物价涨幅得到明显抑制。 面对1994年“高速度,高通胀”的局面,1995年新年伊始,中央就确定了“在抑制通货膨胀的前提下,继续保持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的宏观调控目标,要求商品零  相似文献   

20.
近一年多的市场物价持续上涨,已达两位数,濒临不可承受的边缘,除了有计划地提高能源交通的国家规定价格以外,通货膨胀拉动放开价格无序地上涨占很大成分。实践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商品价格,决不是单纯地放开了事,必须加强宏观调控,避免大的波动,力求市场物价保持相对稳定。要保持市场物价相对稳定,除管住货币、稳定币值是首要措施外,还需要从三方而采取措施:一是吞吐商品,平衡供求。这个任务应该由国营贸易公司承担。比如钢材上涨过多,就应该增加进口,由国营贸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