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所谓的台湾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台湾与大陆的统一问题,二是外部势力的干涉问题,特别是美国的干涉问题。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所起的首要作用有目共睹,不必细说。关键是,如何看待日本所起的作用?对此很难简单地下结论。这是因为,日台关系有其复杂的各个侧面,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日本针对台湾的一系列举动和态度变化使得台湾问题在中日关系中更加复杂化。一、日台关系的历史回顾和日本对台政策的变化。从历史上看,日台关系也远比美台关系密切和复杂。关于日台关系的历史沿革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中日甲午战争到二战结束…  相似文献   

2.
时事问答     
1.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月26日参观了位于德国勃兰登堡州的——会议旧址。李克强指出。只有正视历史,才能开创未来。任何否认或企图美化那段法西斯侵略历史的言行,不仅中国人民不能答应.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正义力量都不能接受。  相似文献   

3.
2010年1月中日两国进行历史共同研究的第一阶段成果发表后,总体上得到我国媒体的肯定。但是,通过对日方的波多野澄雄和庄司润一郎二人合写的近代史论文进行详细剖析,发现该文虽然在题目中有"侵略"二字,但在内容上却文不对题,与日本的既有教科书相比甚至有大幅度倒退。  相似文献   

4.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12月,国民党在美国反华势力的支持下,相继将“政府”及中央党部迁至台北,继续维持一个“代表全中国”的反共政治架构,由此产生了台湾问题。由于美国反华势力插手台湾,使这个纯粹的内政问题变得错综复杂。解放台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的夙  相似文献   

5.
冷战后日本右翼势力不仅有了极大的增长 ,而且其政治观念和政策主张对国家政治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表现在 :美化侵略的言行不仅公开化 ,且呈现扩大化和组织化趋势 ,敌视并力图突破和平宪法 ,主张渐进地自主发展武装力量 ,以期最终走向战略独立。日本右翼势力抬头的原因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一 )日本独特的耻感文化。它是以耻为道德之本 ,以耻为主要约束力的文化。其独特之处在于认为忏悔就等于自寻烦恼。因此一些日本人认为承认侵略 ,承认南京大屠杀 ,就是自虐 ,是摧毁自己的民族自尊心。事实上 ,保全面子在日本人心中比事实真相还…  相似文献   

6.
台湾社会由于所经历的历史与所处的岛内外环境的特殊性,它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都有它的特色。台湾民众因迁居台湾的先后差异,产生不同的身份认同,在政治上遭到各种势力的利用,使得身份认同即省籍倾向成为政治倾向的重要划分标准,同时省籍矛盾和统独矛盾交织在一起,成为台湾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也是台湾历次选举中斗争的焦点。一、社会文化根源台湾社会的人口结构被分为四大族群:闽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原住民。其中闽南人、客家人、原住民是1945以前就生活在台湾的,又叫做本省人。外省人是指1945年以后,特别是1949年前后跟着国民…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学界一直认为,1908年上海中国国书公司印行的《间岛问题》一书为易庵所著,因此已出版的三部大型宋教仁文集均未将该书收入其中.但相关史料证实,该书的真正作者并非易庵,而是宋教仁.这一结论对于推进宋教仁《间岛问题》及中日间岛交涉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中国近代外交史、中国边疆史研究以及回击近年来韩国右翼民族主义势力刮起的为"间岛问题"翻案的妖风,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均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我国制定了《反分裂国家法》。这在国家意志、人民共识、法理依据上形成对“台独”分裂势力的强大震慑,从而确保国家统一,民族振兴,世界和平。因此,我们不仅要研究《反分裂国家法》的法律依据、现实依据,还要深入研究《反分裂国家法》的历史依据。一、台湾与中国大陆同宗同源,同属一个中国。台湾与中国大陆同宗同源,同属一个中国,她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地理角度看,在远古时代,台湾本和大陆连在一起,由于地壳运动,相连结的部分陆地沉入海底,形成海峡,未沉…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对台工作重要思想充满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智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以联系观点认识和分析台湾问题,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阐明"台胞利益""台湾前途""国家统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联系,以整体性的辩证思维把握两岸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做到历史地认识台湾问题;其二,以发展观点认识和分析台湾问题,坚持在发展的基础上解决台湾问题,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局和大势充满战略信心,强调持之以恒地做好台湾人民工作;其三,以矛盾观点认识和分析台湾问题,严守底线,坚持"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把握主流,毫不动摇地坚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把握共性,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将心比心,促进心灵契合.  相似文献   

10.
2002年的春夏之交是个不寻常的时期。在美日反华势力支持下台独活动猖厥,台海形势严峻。如何打破僵局,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我们面临着战略抉择。 对美国说不 ——外交战略选择 台湾问题本属中国内政,目前台湾问题之所以复杂化,是因为美国在为台独势力打气撑腰,而布什政府比历届政府走得更远,公然违反  相似文献   

11.
战后美国为了保持其在台湾及整个亚洲的利益,适应冷战的需要,阴谋策划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炮制出一个又一个分离台湾的阴谋:鼓吹台湾自治、策划联合国托管、制造两个中国等。蒋介石在台湾问题上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与美国分离台湾的政策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和抗争,他反对“联合国托管”台湾,反对“划峡而治”,对“台独”势力无情打击,这些举措都值得加以肯定。  相似文献   

12.
日本为了转嫁其经济危机,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入华北,华北盐政受到严重破坏。日军以军事为后盾,圈占长芦盐滩控制盐业生产;日伪势力及日本浪人贩运私盐扰乱长芦盐区正常的运销体制,导致芦盐滞销;日军扣押产出芦盐,致使芦盐积压,影响税收。日本及其在华势力对长芦盐区的侵扰,使长芦盐的生产、销售、税收遭到重创。全面抗战爆发前,日本以军事震慑的行径,通过经济手段扰乱盐区正常的经济秩序,进而将势力渗透到长芦盐区,实现了其经济目的。七七事变后,日本迅速占领长芦盐区,开始大肆掠夺中国的盐业资源。  相似文献   

13.
闽商是个历史范畴,它出现在五代十国时期,经过宋元时期的快速发展,明清达到历史的第一高峰。从历史发展进程看,闽商具有五大特征:能吃苦;多阶层参与商业活动;与政府实力派人物、组织搞好关系;注重乡族势力;四海为家。  相似文献   

14.
当我们在享受着和平带来的欢乐与幸福的时候,当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纪念抗战胜利的时候,我们是否曾想过:罪恶与恐怖的军国主义真的离我们远去了吗?我们不妨擦亮眼睛看一看这个现实的世界。现实与历史相对比,令我们遗憾的是,种种迹象表明:曾经给我们民族和人民带来灾难和耻辱的军国主义至今依然阴魂不散。请看种种迹象:歪曲侵略历史,美化军国主义歪曲侵略历史,篡改历史真相,是日本人的一贯表现。1982年,出现了教科书事件后,日本政府曾在教科书审定标准中加入了“在处理与近邻的亚洲各国之间的近代史的历史事件时,基于国际理解与国际协调的见地…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四个方面详尽述论了日本右翼势力支持"台独"的逆向行经一是日本战败之后军国主义分子支持"台独",是台湾独立的始作俑者;二是蒋退踞台湾时期,日本成为"台独"分子活动的大本营;三是日本一直是"台独"势力分裂台湾活动的幕后黑手;四是日本长期以来与"台独"势力相互勾结共同对抗大陆,成为中国统一之路上的一大障碍.  相似文献   

16.
刘世龙 《外交评论》2013,30(1):110-125
日美安全体系的涉台机制在过去60余年中逐步发展,主要涉及新旧两个《日美安全条约》的"远东条款"、1969年《尼克松—佐藤荣作联合公报》的"台湾条款"、新旧两个《日美防务合作指针》。日美涉台安全机制具有干涉中国内政的性质,其特点有三:(一)这些涉台机制在日美协商中逐步发展,具有很强的连续性;(二)日美协商台湾问题时,美国主动、日本被动的模式尚未改变,但是日本的主动性增大;(三)日本更紧地被绑在美国的战车上,武装干预台湾问题的意图和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17.
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来,新民族主义开始在日本兴起。其表现形式为美化侵略历史、鼓吹皇国史观、放弃和平宪法和拒绝国外批评。特点是以历史为突破口,以放弃和平宪法为实质内容,把外国批评视为干涉内政。日本民族主义的兴起有着国内和国际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民族国家的属性使然。日本新民族主义并不等于军国主义,因此,中日关系还是应该积极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18.
美育具有直接美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向善意志,塑造人的完善人格,间接培养优良社会公民群体,美化社会生活的作用。社会化的青年美育,能够支持以德治国的有效展开,促进转型期社会文化的合理建构,对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我们有必要通过历史真实的回顾,揭露日本右翼分子妄图篡改历史,不认旧账的卑鄙行经;唤起亚洲包括日本在内的正义人民正视历史,反省侵略,决不容许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同时告诫世人,在强敌面前,敢于斗争讲究策略,不能让退让的悲剧重演.  相似文献   

20.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为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近年来在学术界、文艺界等领域沉渣泛起。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告别革命论"、"侵略有功论"、"抽象人性论"等表现方式,打着"重新评价"历史的口号,歪曲中国革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在思想上造成极大的影响与危害。我们必须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与危害,坚持用唯物史观科学地认识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从而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