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党史文汇》2014,(1):1-1
正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身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晨钟〉之使命》  相似文献   

2.
正一、遵天地运化之道,行呵护自然之义遵义乃是中国革命的转折之城,"红色"让我们联想到革命精神、革命传统。革命精神就是反对压迫、反对剥削,就是追求平等、追求自由;革命传统就是严守纪律、不怕牺牲,就是大公无私、先人后己。"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  相似文献   

3.
党管人才除了制定政策、整合力量,更多的是服务。要有重才之识,爱才之心,识才之智,用才之贤,举才之魄,护才之胆,容才之量,助才之情,聚才之力,育才之明。  相似文献   

4.
为官箴言     
官者,古为民之父母,今为民之公仆。无论何谓,官,乃国之栋梁,民之楷模。为官必先修身树人,做官必须心中有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乃我党为官之箴言。官,与民于信而生,刚正不阿而树。安邦定国,官者之本。官,因才而取之,以德而信之,依信而举之,民拥戴而生之。官者,信于民,举于民,当以民  相似文献   

5.
正谈青年地位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说过,青年要"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衡山诗词学会做好诗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7.
资讯     
《廉政瞭望》2013,(7):10-11
品为政"十德"《人民日报》日前刊文谈为政"十德",分别是信仰之德、境界之德、气节之德、诚信之德、胸襟之德、内修之德、慎独之德、士风之德、恤属之德和雅兴之德。其中谈到"士风"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文章称,领导干部掌握大量的行政权力,也会经常在权力利益面前遇到诱惑产生困惑,这就要具有士风,坚持秉公办事,对得起良心。  相似文献   

8.
王刚 《探索》2020,(1):16-2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化了"中国之制"和"中国之治"之间的内在关联。"中国之制"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中国之治"就是新时代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的有效治理。"中国之制"和"中国之治"具有鲜明的同构性,从本质上而言它们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这具体体现在"中国之制"主要蕴含的领导优势、力量优势、速度优势和目标优势等方面,为"中国之治"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支撑,"中国之治"则是"中国之制"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从"中国之制"到"中国之治"内蕴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形成"中国之制","中国之制"彰显出多方面的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推进国家的有效治理,即"中国之治",而"中国之治"又应对当今世界之变,进而推动"全球之治",从而形成了从"中国之制"到"中国之治"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9.
党性修养是共产党人入党合格的资格证和永葆本色的必修课。党性修养以身正、心平、权公、利民为至要,务必将其“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相似文献   

10.
弹指一挥间,贵州省通信行业自2001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以来,至今已六载有余。回顾之余,不时感慨行业变革之巨,行业影响之深,行业服务之广,行业转型之切,行业责任之重,行业发展之荣。在省委、省政府和信息产业部领导下,全行业始终保持健康快速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11.
为了认真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中心的以德治国活动,最近,夏县县委组织部在部机关开展了“兴十风,除十弊”活动。1.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破除浮夸虚假之弊;2.大兴清正廉洁之风,破除以权谋私之弊;3.大兴勤俭节约之风,破除铺张浪费之弊;4.大兴崇尚科学之风,破除封建迷信之弊;5.大兴尊老爱幼之风,破除不尊不孝之弊;6.大兴团结  相似文献   

12.
要把湖北建成中部文化强省,必须强湖北物质文化之基,固湖北历史文化之根,塑湖北生态文化之形,扬湖北艺术文化之韵,铸湖北文化之魂,彰湖北文化之力。强湖北物质文化之基,就是做强做大湖北的现代工业文化、农业文化、  相似文献   

13.
2008年《党员干部之友》第一期刊发了梁晓声先生的大作《世无大国》,细细读来,慢慢品味,如一股沁人的春风吹开了狭隘的心扉,犹一池清澈的春水净化着浑浊的心灵。从梁先生的大国之大,不禁联想到"大人"之大,如果说大国之大不唯指人口、经济、军事之大的话,那么"大人"之大应该体现在胸怀之大、品格之大、学问之大。  相似文献   

14.
苦与美     
苦与美,似乎是两个绝然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却有着不可解的因缘。人生是美的,但人生却又充满了苦。饥寒之苦,疾病之苦,天灾之苦,战乱之苦,受剥削压迫之苦,相思爱恋之苦,生离死别之苦,亡国之苦,就连那新生命呱呱堕地之时,做母亲的还得受阵痛之苦。从佛家的观点看来,人生就和苦划了等号,生老病死,都离不开一个苦字,只有脱离红尘,遁入空门,才能脱离苦海。其实在佛门里,也是苦海无边的。和尚尼姑每日的功课,并非轻松愉快的事。终日伴着  相似文献   

15.
正100多年前,李大钊同志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正当青春的我们,还能不能有这样的豪迈和气派?从1921到2021,我们党走过了光荣而伟大的100年。这100年,是我们党"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100年,是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100年,  相似文献   

16.
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曾说过:“一代自治,必有一代之人才任之。”翻开历史的篇章,拂去岁月的风尘,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繁荣兴盛的时代,都把荐贤纳能作为治国安邦的大计。思贤若渴、爱才胜宝者有之;慧眼识贤、不拘一格者有之;任贤使能、量才授职者有之;扬长避短、知人善任者有之;举贤惜才、不责备求全者有之;举才择人、不分亲疏者有之;捐弃前嫌,不计旧怨者有之;深明大义、主动让贤者有之;明察忠奸、用人不疑者有之。中国历史上不乏这样的美谈佳话。  相似文献   

17.
细读《三国演义》,受益颇丰,尤对东吴之主孙权(孙仲谋)用人方面的独到之处感喟良多,特用求才之诚、识才之能、容才之量、爱才之德、育才之法概括之。一、求才之诚作为三国鼎立一方的东吴之主,孙权能虎踞江东,除其荫袭父兄之业及恃据天堑地势险要之外,真心实意求才乃重要的原因之一。孙权登位时只有18岁,虽然孙坚、孙策  相似文献   

18.
正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注重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当前,贵州已进入脱贫攻坚决战之年的"夏秋决战"阶段。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强调,领导干  相似文献   

19.
正书荐作者:(清)王永彬著,刘莹译出版:中国社会出版社《围炉夜话》摘录:名利之不宜得者竞得之,福终为祸;困穷之最难耐者能耐之,苦定回甘。生资之高在忠信,非关机巧;学业之美在德行,不仅文章。风俗日趋于奢淫,靡所底止,安得有敦古朴之君子,力挽江河;人心日丧其廉耻,渐至消亡,安得有讲名节之大人,光争日月。  相似文献   

20.
<正>入冬以来,农二师三十四团陆续开办了"学习之冬、文化之冬、科技之冬"等各类"三冬"活动学习班,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点亮了职工的心智。在"学习之冬、文化之冬、科技之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