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回到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理解"回到马克思"时,可以有解释学的视野、思想史的视野、认识论的视野、价值观的视野等等.视野不同,理解到的意义也会不同.只有具体分析"回到马克思"的各种不同的含义,才能在确定的意义上肯定或否定"回到马克思",把握"回到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从解释学的角度看,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处于双重的关联之中,一是与文本相关联,二是与自己的生活相关联。从主体与文本的关联来看,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要“回到马克思”,即把握文本自身的意义;从研究者与自己生活的关联来看,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要“让马克思走入当代”,即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并用自己的生活实践来检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双重的关联又发生一种关联,其中“回到马克思”是手段,“让马克思走入当代”是目的,手段与目的之间相互依存,即为了“让马克思走入当代”,必须“回到马克思”,而“回到马克思”,应该是为了“让马克思走入当代”。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曾经出现的“回到马克思”、“走出马克思”是有原则区别的。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结合的过程中,所以出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样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飞跃,其原因在于,在党的作风建设上,探索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保障。继毛泽东提出:“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有的放矢”,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之后,江泽民同志提出“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学风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  相似文献   

4.
李成旺 《思想战线》2012,38(5):70-73
马克思哲学把人的自由实现问题的探讨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之上,真正超越了西方传统哲学的抽象自由观,因此在其创立和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马克思哲学自创立至今,也始终在实践和理论两个维度面临广泛争议和严峻挑战,承受着诸多消极评价,其原因既由于现实社会生活本身的复杂性,更重要的是其批评者未能在本质层面真正把握马克思哲学的独特哲学智慧。认真梳理马克思哲学所受到的消极历史评价及其根源并作出积极回应,是马克思哲学有效走向当代的重要课题。近些年来中国学界在全面把握马克思哲学本真精神方面的努力,对回应马克思哲学的负面评价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福斯特认为,马克思生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生态学的核心;资本主义制度造成人类异化、自然异化以及自然与社会关系的异化。福斯特系统地重构马克思的生态学思想,就是要恢复作为生态学家的马克思。福斯特重构的马克思的生态学,从生态学角度重新梳理了马克思的思想轨迹,使得马克思生态学思想进一步理论化、系统化。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福斯特对于马克思生态观的解读以及对马克思的生态学的重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生态问题的新思路和范式。  相似文献   

6.
"货币共同体"是以交换价值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的逐利欲望的观念反映。"货币共同体"是单个的个人满足需要的手段,实现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意味着人的自由发展受到了新的限制。深入研读和把握马克思的"货币共同体"思想,对于认清资本主义本质,理解当代人的现实处境,减轻"货币共同体"等外在力量对人的奴役,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察了马克思对共同体的探索过程,考察后我们发现马克思并不是一般地谈论共同体,或是有意要建构一种共同体理论,他的"共同体"思想是在探索人类解放道路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创立、运用、验证、深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虽然马克思没有直接给共同体下过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在共同体问题上蕴涵着马克思深厚的人文价值关怀,那就是人的自由发展.对马克思来说,真正重要的是一种共同体到底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怎样的条件.这是马克思探索共同体乃至表达"共同体"思想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8.
利益范畴在马克思的经典文本中经历了一个渐次深入的发展过程,实现了由意识形态批判的政治哲学范畴向拜物教批判的经济哲学范畴的转变.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等早期文本中,马克思虽然已经认识到了利益问题的重要性,但还是依据黑格尔的理性原则,对思想、道德和法律奴隶般地屈从于物质利益进行了批判.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中期文本中,马克思区分了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完成对利益的普遍性抽象,利益成为马克思重要的意识形态批判的政治哲学范畴.在《资本论》等中后期文本中,马克思把利益与政治经济学辩证结合在一起,利益转化为劳动价值分析的经济哲学概念.  相似文献   

9.
华启和 《前沿》2009,(9):114-116
马克思虽然没有对生态农业问题进行专门的论述,但他的著作中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农业思想。通过分析马克思生态农业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挖掘和梳理了马克思的生态农业思想: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维(生态技术)、生态农业发展的知识维(可持续发展经济)、生态农业发展的制度维(生态政治)、生态农业发展的文化维(生态文明),这些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为我国解决农村生态危机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平民化的经典——解读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自从被创立以来一直保持着一种张力和开放性,以致人们对其提出了多种解读模式。国内外关于唯物史观的解读主要有客体化、本体论的传统教科书的解读模式,人本学实践观解读模式和交往理论。解读是特定历史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定水平上的认识,不可避免地受时代局限而出现某种不足和误读。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之所以会存在多种解读模式,也与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前后存在着主导逻辑的转换以及由此带来的核心范式内涵的转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张荣 《桂海论丛》2006,22(3):58-60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有关“人的本质”的论述,曾被当作一个定义来解读。其实,马克思旨在为揭示人的本质之谜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合理途径,向世人昭示他关于“人的本质”理论视角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所谓"五种‘社会形态’"说,是对马克思原著文本"社会形态"、"经济的社会形态"论述原著的误读。"读懂"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史观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起源"累进的""经济的社会形态"范畴,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实际的科学研究中,才能发展中国历史学。  相似文献   

13.
康德揭示了认识的主体性是基于先天具有的认识形式。黑格尔阐述了主客体的双向运动。马克思指出认识的主体性来源于实践。  相似文献   

14.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蕴含着马克思毕生革命旨趣的新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改变世界的思想基石。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只是观念地呈现了历史的发展过程。为了回到现实的历史,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来克服唯心主义的抽象性,以揭露社会生活中复杂的现实矛盾。从思想史背景上讲,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既受到了费尔巴哈和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但又提升并超越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赋予唯物主义一种全新的时代内涵和理论效用,从而为现实的人的自由与解放提供了历史路标。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术思想关系是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审视这一研究中的解释学视角,深入分析围绕"马恩关系问题"所展开的争论,对于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提出“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劝价值理论 的研究和认识”。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借助当代科学最新的研究成果,用新的视角和眼光,对马 克思关于劳动价值理论进行新的剖析,科学地展现劳动力的内在要素,就会更清晰、深刻、全面地把 握劳动力问题,弄清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相似文献   

17.
刘志明 《桂海论丛》2003,19(3):75-77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第三世界发展问题是西方全球化不可避免的后果,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之道在于第三世界进行社会革命,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路,并利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部文明成果,第三世界获得发展的根本性前提则是拥有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