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局限性是,没有提出经济稳定增长的政策理论.相反非主流学派的经济政策学以及相关学者思想,则形成了稳定增长政策理论体系.内容包括政策目标矛盾的协调、政策工具边界条件约束、政策主体协调等三大政策要素原理,以及由周期均衡财政政策、适度弹性货币政策、产业结构政策和轻度弹性汇率政策等特定政策构成的经济政策体系,这是确保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增长、防止经济大起大落的政策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现代语言学派包括行为学派和认知学派,两大学派在教与学上各有侧重.要保持外语教与学的合理比例,必须注意四个问题:一是以学生为中心;二是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有所侧重;三是对学生的语言错误要采取容忍的态度;四是教学中坚持听、说、读、写并举.  相似文献   

3.
秦亚青发表于《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3期题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生成的可能和必然》一文中,对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生成提出了三个观点,他认为:第一,中国学派的产生是可能的:社会科学理论的地域文化特征是其抹杀不去的胎记,所以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是可能产生的;第二,中国学派有着丰富的三大思想渊源:2000年天下观念和朝贡体系的实践、  相似文献   

4.
国际立法的科学性问题一直受到较少的关注。在国际社会呈现结构性变迁的时期,这一问题对于构建国际新秩序意义重大。在国际立法科学性问题上,国际法学说提供了认识方法。不同的学说不仅反映了认识国际法的不同进路,而且包含了改造和发展国际法的若干方法。无论是自然法学派从历史资料、宗教教义中"归纳"国际法,还是实在法学派从国家意志和同意中"演绎"国际法,或是后来的批判法学派、法经济学派从质疑出发"解构"、"优化"国际法,都是对国际法规范认定科学化、立法科学化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5.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英国学派如今已成为非主流理论中影响力颇大的一支。随着英国学派在冷战结束后重新受到国际关系学者的重视,随着中国国际关系学者“学科意识”的普遍增强,中国学者对英国学派的兴趣开始增长,并有意识地对其理论特征进行深入探索。作为摆脱“美国话语霸权”之束缚的成功样板,英国学派别具一格的发展历程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提供了丰厚的思想启示.主要体现在理论定位、发展方向以及“问题意识”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中西医汇通学派产生的社会背景、发展阶段、某些代表医家、历史作用及局限性,认为中西医汇通学派,为保护、发展祖国医学有一定贡献;为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长期共存的中西医关系格局奠定了历史基础;对未来医学的发展也有促进、影响作用,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有较重要的地位。但由于限于当时历史条件,他们没有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医和西医作出理性分析,“汇通”方法简单,有急于求成心理,没有取得突破性成就,对此不能离开历史去苛求他们。  相似文献   

7.
政府干预的绩效评估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政府对经济实施有效干预与调控问题,西方经济学许多学派都提出各自的主张,而比较系统地研究政府干预绩效的评估标准问题的主要有公共选择学派理论和非市场缺陷理论.公共选择学派主要从政府制度本身寻找政府失灵的原因,注重政府的行为动机与决策过程;非市场缺陷理论着眼于市场和政府的对比研究,指出各自的缺陷,强调在政策制定与执行中通过成本与收益的分析在政府和市场干预之间进行选择.在进行相关理论分析基础上该文提出了政府干预绩效的评估标准一是干预与调控目标的实现状况;二是调控手段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三是干预费用的大小.  相似文献   

8.
社会问题的界定和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界定社会问题要把握客观事实、公共问题、公众认定和社会行动这样4个方面的含义。功能学派认为,如果社会的某一部分不能正常发挥功能,就会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平衡而产生社会问题。冲突学派认为,社会问题是不同利益群体相互冲突所产生的必然结果。生物社会论者试图用人类的生物、生理特性解释越轨行为等产生社会问题的原因。标签理论则认为,所谓社会问题,完全是一种主观的东西,某种社会现象之所以成为社会问题,是因为人们给它贴上了这样的标签。社会心理学派也对社会问题的成因做出解释。研究社会问题的形成原因,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9.
清初的学术转变与两个并行的过程相伴生:一是反理学运动的蓬勃发展;二是朴学思潮的兴起。在第一个过程中;学界知识群体的主流,选择了共同的批判方向,即“反理学”,但深入的程度与抨击的目标各不相同,体现了同一中有分歧、有争执的特征。在第二个过程中,各学派都勇蹈回归元典之路,主张用朴学取代理学,体现了分歧中有合流的特征,进而形成趋势,使文坛学术主流之移易变得不可阻遏。  相似文献   

10.
英国学派学者大多认为,正义是国际社会得以维系、发展的基本价值,也是国际关系理论核心、合理的关注点;国际社会的正义基本是形式正义或程序正义,而非实质正义或分配正义。英国学派国际正义思想最明显的缺陷在于,它始终未能合理地处理国际正义与国际秩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从学术争鸣的角度,对持续千余年的温病学派与伤寒学派的论辩,进行简要地历史梳理。该争鸣早在晋唐时期即开始酝酿,两宋金元已正式发端,明清两代则更为深化和激烈,进而形成各具辨治理论体系的并列于外感病学中的两个学派。鱼伤寒关前,故其实质乃是温病学派对伤寒学派的争鸣,确系外感病医疗实践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2.
斯多葛学派自然法的环境伦理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方思想的历史中,斯多葛学派第一个系统提出自然法的本质并以此建立了理论体系,认为自然法体现的是自然理性,是衡量是非正义的标准。本文通过斯多葛学派的自然法思想,主要是其伦理思想体系的基础。探讨了环境伦理作为传统伦理的扩展,将斯多葛学派的自然法思想中的理性、平等正义和实现自我的力量三部分,扩大到环境伦理的伦理对象,既自然物身上。并说明了斯多葛学派的自然法思想对环境伦理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学派与中国法学的学派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派的产生缘于思想的发达,以及人们对不同思想群体进行区分的必要。学派不同于帮派、党派、教派、流派,也不同于学科。学派的繁荣程度反映一个社会群体整体的文明发达程度。中国法学尚未形成学派,但在将来有可能形成学派。影响中国法学学派产生的直接外部条件主要表现为学术体制和哲学基础学科,内部条件主要表现为学派意识和学者的自觉。在外部体制一定的条件下,法学学派的产生更应依靠法学界学者的自觉。  相似文献   

14.
刑法学派之争是推动近现代大陆法系国家刑法理论前进的原动力。我国有学者提出,中国学派之争不会太久远。但从刑法学派理论全面引入中国的十余年情况来看,学派之争局面却并未如想象的那样出现,我国刑法学界在学派的划分上仍然是波澜不惊。从刑法学派发展至今的过程、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的现实状况及中国与日本相比较来看,刑法学派之争在中国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5.
三大学派的寻租理论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寻租理论研究发展到今天,形成了三个主要学派,即公共选择学派,国际贸易学派,芝加哥学派。本文分别对其进行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6.
"瑞典学派"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重要流派之一.其基本理论包括经济周期理论,结构性通货膨胀和失业理论,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自由社会民主主义理论.与其基本理论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则有信贷货币政策、指数化政策、人力政策、福利政策等."瑞典学派"的上述理论与政策,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英国学派的战争观是国际社会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其他领域的战争问题研究具有启示意义。英国学派认为,战争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但特殊战争可以避免;在核时代,传统战争性质更为复杂,应尤其重视战争的规范含义;战争既威胁着国际社会的正常运转,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着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统筹兼顾与综合平衡、计划与市场、人民生活与经济建设关系三方面,探讨了陈云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重要思想的内涵,批驳了海外某些不正确的猜测和看法。认为陈云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思想,对我国按照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经济与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寒凉学派与温补学派的争鸣作简要概括并进行反思,指出纠偏致偏的必然性及提出准确解读对立的学术观点和学术争鸣必须提倡宽容等看法。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发展,形形色色的文化观念、社会思潮和思想意识不断涌现,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科学认识和理性对待非主流意识形态,积极探索创新非主流意识形态管理机制是有效管控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前提和关键,对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