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晓明 《前沿》2011,(8):183-187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生态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分析方法,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核心,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生态观,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家都知道彝族、白族有过火把节的传统,其实傣族人也兴过火把节,只不过其形式、内容更具有傣家人的特色罢了。每年农历6月25日这天,保山一带的傣族寨子里牛羊叫声此起彼伏,人头攒动,村里一派喜庆欢乐的景象,这天是傣族人的火把节,傣语称“摆怀达亮”,意为“螺蛳姑娘节”。清晨太阳刚露面,男人们就把肥壮的牛羊拉到房子边的山坡草地上宰杀,他们把第一刀刀口血用竹筒接下来浸染鱼网。据说,这天被羊血浸染过的鱼网,能捕到更多的鱼。浸染的程序是这样,先把牛羊血倒在一个大水缸里,再把鱼网放进去浸泡十多分钟后,捞起来铺在沙滩上晒干,再放进缸…  相似文献   

3.
对西双版纳的神往来自于小时候家里挂的一幅窗帘:在挺拔伟岸的椰子树丛中,曲线优美、婀娜多姿的傣族姑娘或挑担前行,或临水梳妆,或婆娑起舞,她们曼妙轻盈的身姿如同仙女一般构成一幅绝妙的傣族生活风情画,令我着迷。那时我就想,如果世上真的有古书上写的世外桃源的话,那一定在西双版纳的傣族村寨。  相似文献   

4.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的生态观是他们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看法,既源于超越性的历史文化想象,也源于生产生活实践的经验性认知。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的生态观集中体现在万物同源、万物有灵、万物平等、万物互联的基本认知上,也体现在和谐共生、因地制宜、适度发展的价值认知和实践追求上,更体现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智慧上。  相似文献   

5.
杜娟 《今日民族》2001,(3):18-23
一种植物对人有这么大的影响,况且曼勒村    民自己种植橡胶树才10年,割胶才3年。 每当提到西双版纳,人们不约而同地就 会想到热带雨林、独树成林、望天树、凤尾竹…… 一块无数植物争夺生存空间的宝地,而 这只是西双版纳植被的一部分;西双版纳植 被的另一部分是一行行、一排排整齐的橡胶 树。 “不种橡胶树,生活不会有现在这样 好。”16岁的依庄说。 “橡胶树可以分给孩子,有了橡胶树孩 子的生活会比我好,我自己感到生活一年比 一年好。”38岁的波伯温丙说。 “种橡胶树以后管沟里的水比原来小 了。”37岁的波应叫拉…  相似文献   

6.
赵卓煜 《理论月刊》2013,(2):172-175
中国传统生态观与西方生态中心主义生态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从世界观方面看,西方生态中心主义主张的"自然整体观"、"物种平等论"与中国传统生态观主张的"天人合一"观、"民胞物与"论相契合;从方法论角度看,西方生态中心主义主张的"循环经济"模式与中国传统生态观的"阴阳五行"太极模式相契合;从实践观看,二者有诸多相通的"清洁生产"观念和行为。研究二者的契合性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处按湿地生态原理构建的校同景观公园。 这里保留了原生态的动植物,体现人对自然的尊重;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与自然关系出现了空前对立和全球生态危机,人类开始重新思考如何回归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决定作用的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实践基础上实现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显现出普遍与长远的意义。重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涵,阐发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蕴与价值取向,旨在为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是奠基于其实践观之上的。马克思彻底扬弃哲学史上的实践观,提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的革命实践,这意味着,在实践基础上的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是马克思哲学观的核心思想,同时也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哲学前提。马克思实践观具有整体性视阈、历史性维度、辩证性意蕴、创新性特质和人文向度的五大原则,这也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硬核"。  相似文献   

10.
李佳音 《新东方》2015,(2):29-33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我们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指导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我们才能从坚持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入手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才能超越西方生态文明话语霸权,建立以维系中国发展权和环境权为指向的生态文明理论,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搞好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的"生态观",是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内涵极为丰富,包括了自然和谐的生态观、全民参与的生态观、同步协调的生态观和依法行政的生态观等多个方面,这些基于对中国国情深刻认识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精辟总结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于指导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特殊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王希辉  余平 《前沿》2009,(8):108-111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土家族及其先民积累并创造了内涵丰富的生态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土家族生态观:即和谐利用自然的观念、强烈保护自然的意识和适度改造自然的思想。土家族生态观的内在结构,是土家族及其先民认识和改造自然历史的再现,也是土家族及其先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归纳、总结与凝练。深入分析和挖掘土家族生态文化内涵,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詹凯 《前沿》2014,(3):65-66
当今社会,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时代发展的最强音。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先哲就曾多次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影响深远。本文以老子和孔子为例,简要阐述两位大家的生态观,并从“人”与“自然”的定位、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出发点、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境界的途径这三个方面分别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观与生态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观以广阔的哲学视角,为我们研究和实现生态和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一理论包括:对人与自然关系实质的论证,对近代资本主义生态问题的根源分析,以及对未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预测。  相似文献   

15.
丁立磊  郝亚飞 《前沿》2011,(12):193-195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分析了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揭示出引起生态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这对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当今社会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实现人与自热和谐相处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从而使社会实现持续的发展,有助于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从而实现社会的科学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传统农业生态观与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农业有着朴素而独特的生态协调思想, 对土地的生态文化理解博大精深,中国传统农业在春秋战 国前就懂得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并能巧妙诠释生物 间共生互养关系。趟过数千年文明历史长河,可见之中国 传统农业在林与水的生态治理中有着不朽成就。  相似文献   

17.
简论佛教生态观中的和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西彩 《传承》2007,(5):62-63
当前,和谐社会的观念深入人心,我国也正致力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谐社会不仅仅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同时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人对自然的过度开发,使我们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佛教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博大精深,有丰富的文献资料,包含着许多宝贵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解决生态危机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西南少数民族中存留着一种朴素原始的生态观,这与该地区少数民族的龙崇拜行为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龙是自然界的象征,人龙关系是兄弟般的平等关系,两者应当和睦相处。水土为龙之居所,当保持水土、净化水源;动物也系龙之子孙,当保护动物。没有龙所代表的自然界就没有人类自己。这种建立在崇龙基础上的生态观客观上为维护西南民族地区的生态平衡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生态观系统深刻、内涵丰富,具有深厚的哲学意蕴。作为马克思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生态观的哲学特征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从理论形成发展的角度来看,体现着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特点;从内容的角度来看,体现着整体性与局部性相统一的特点;从学术研究发展的角度来看,体现着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特点。习近平生态观在其治国理政思想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人是什么?人首先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他是自然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他同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一样,具有一样的机体与机能,大自然为之提供了从事一切活动的场所,成为他的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的自然富源;人类应该珍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不然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与惩罚。人类必须深入认识大自然,理解大自然,按科学规律办事,杜绝对大自然的伤害;此外,还要变革现存的社会制度与生产方式,走内涵型与循环式发展道路,减少对大自然的索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