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人文通识课教育在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德性与知性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道德自律与情感诉求诸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武汉大学开设了“《四书》导读”精品通识课.在教学目的上,该课程介绍了研读经典的基本方法,激发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并系统阐发了《四书》的义理框架及其基本观念.在教学方法上,一方面发挥教师的指导与示范作用,一方面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强调知行合一.在教材及其学习上,强调兼顾专业性与通俗性,打好基础,循序渐进.在考核方式上,采取基于原典文本的经典诠释方式,强调活学活用,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人文教育是一种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在一个国家的大学教育系统中担当着重要角色。由于历史、现实等多方面原因,我国大学人文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不少教育管理者、专家学者呼吁加强大学人文教育。而加强大学人文教育,相关的理论研究是不可缺少的。目前有关人文教育的理论研究还相对薄弱,像人文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人文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关系等都是亟待厘清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3.
文中从剖析《大学人文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入手,阐述《大学人文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内涵,从明确教学目标、重构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设计三个方面对系统构建该课程的项目化教学体系进行了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4.
文中从剖析《大学人文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入手,阐述《大学人文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内涵,从明确教学目标、重构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设计三个方面对系统构建该课程的项目化教学体系进行了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5.
在卓越校建设背景下,针对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群的设置,探求《大学人文基础》课程与各专业的相互融通与配合的路径,更好地发挥本课程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切实提升学生职业人文素养,为培养优秀高职学生出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高等教育从民国时期的通识教育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专业教育,再到文化素质教育,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的道路.南京大学施行的"三三制"本科教学模式,就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专业教育的成功经验,贯彻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相融通的教育理念,使新生研讨课与通识教育课程实行共建和互补,着力培养学生的优异个性.这一模式需要教师和学生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需要优质的教学资源,并需要教师队伍尽快适应这种转变.而学校必须开设足够的高质量课程,建成完整的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跨学科课程和就业创业类课程体系,同时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全球观念必须得到大力加强.  相似文献   

7.
面对人类知识量的大量积累和剧增,通识能力同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一道,都是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知识革命"的理念为开启学生通识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可行的思路.面对新的理念,教育工作者应当吸收其合理的内涵,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旨在培养学生和谐的人格与全面的能力,使他们具有全球视野和公民意识,能在现代文明中生存,并且创造于社会有意义的价值。中国近代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施经过了一系列的变迁:通识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准备;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平衡;通识教育是大学的理念和灵魂。  相似文献   

9.
《大学人文基础》课程是一门囊括文史哲艺、树立学生高尚人格、培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职人文课程。在网络空间教学背景下,该课程要具有艺术性、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必然要在教学设计美、教学语言美、教学风格美等方面下功夫,从整体着眼、从细节入手,锤炼基本功,打造特色品牌,从而真正做到"传道有术、授业有方、解惑有法"。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应该在廓清通识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切实将通识教育的理念与通识课程的设置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推进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及管理模式等方面和环节的改革,以使高校更好地推动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发挥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基础性作用,为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通识教育作为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科目,在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通过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例进行考察,并比较内地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现状,从中找到有益的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高职院校《大学人文基础》课程对传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担负着重要的使命.为了达到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传承优秀文化基因、涵养核心价值观、养成"善待自我、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爱护自然"的人文情怀、陶冶情操、磨练心志、完善人格、升华境界、提高审美、担当责任、经世致用、报效国家的目的,以课堂为主阵地,实体课堂与云课堂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强化《大学人文基础》模块化教学环节机制建设,融内容精选、方法改革、活动开展、创新创作为一体,道用相济,知识、规范、技艺兼修,知行合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13.
生活是一个整体,而非划分为不同的专业。现代社会中的工作、生活都已超越了传统的专业边界,所有的学生都需要通识教育以获得全面发展。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设立的校级核心课程、文学院课程和国际研究课程,对其他大学开展通识教育可能会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应该走向融合。通识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使其获得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高雅情趣。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就是提高大学生的格调、品位、修养,使学生掌握科学技术为人类幸福服务,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努力克服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弱的文化陶冶,过强的共性制约,过高的功利导向,弥补学生做人做事方面的欠缺。贯彻以德治国的方针,注重通识教育,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保证高等教育目的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通识教育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尤其应加强学生通识教育.文中简单回顾了建国以来通识教育的历史,分析了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现状,指出了借鉴台湾经验加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通识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中的角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借鉴美国的通识教育模式,必须具有中国的特色;将这种教育模式移植过来,必须进行改革,而这种改革必须是一个渐进、创新和适应的过程。中国需要创建一种课程以及教学法来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这是创新经济的基础和源泉。相对于教学内容而言,教学风格的改变可能更困难。这需要对教师进行培训,促使其掌握新的教学模式。总体而言,通识教育对中国来说好处大于坏处,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维能力对中国来说也是好处大于坏处。  相似文献   

17.
文中针对《大学人文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总结多年来教学感想和经验,提出较大型文本在本课程教学中的必要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以便更好地发挥本课程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加强通识教育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高专教育,尤其应加强通识教育。文中简单回顾了建国以来通识教育的历史,分析了高职高专院校通识教育的现状,介绍了高职高专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化的探索与实践,试图找到一条解决高职高专院校通识教育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大类招生已成为我国高校招生改革的一种趋势,它打破了专业壁垒,是通识教育理念在我国高等教育过程中的一种实践。自由教育可以看做是通识教育的早期阶段,两者的思想一脉相承;永恒主义对于通识教育的影响是具体而全面的,它为我们今天推行通识教育理念及设计通识课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是我们设计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教师教学质量对通识课程的实施成效起着关键作用。采用混合研究方法来对我国某高水平大学通识课程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发现: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自身课程收获有较高的认可度,但对教师教学目标、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式的评价相对较低。未来高水平大学通识课程课堂教学中需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制订、创建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教学环境、采用注重学生能力发展的形成性评价以及借助信息技术来挖掘通识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