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丧亲所引发的精神疾患与未亡人感受》尝试从文学作品与民俗谚语的视角,探索家属遭逢丧亲所引发的各类精神疾患。在此研究基础之上,本文持续在中国民间进行采风,挖掘长期遭受漠视与偏见的文化废墟,试图找出古代先民治疗丧亲之痛的各种民俗宗教仪式,藉此提供有别于西方哀伤辅导的临床理论与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作为近代西方社会世俗化、理性化运动的产物,社会契约论思想在其产生时就表现为对传统基督教思想的颠覆,但是作为一种思想理论或意识形态,两者所根植的政治文化却有着惊人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从宗教维度对社会契约论思想的追溯来看,近代社会契约论思想的理论基石是对个体自然平等的承认和自由意志的确立,这一预设与基督教思想中对个体灵魂独立性的承认和上帝之下人人平等的理念具有耦合性和一致性,社会契约论思想的理论预设和价值前提来自于基督教思想。  相似文献   

3.
《摩西五经》是早期希伯来文化经典之核心,其宗教平等思想反映了希伯来民族争取独立、超越自我的民族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法治基因。在希伯来文化与希腊文化融合后,这种民族精神和法治基因成为影响西方法文化发展的主要元素,并在“两希”不平衡消长中逐步成长为权利至上、法律至上、契约神圣、司法公正等西方法治精神,也浇铸了西方信仰法治的文化心理,从而为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准备了三大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4.
危机干预是个案工作的治疗模式之一。危机干预是指为危机状态下的个人、家庭及团体提供一种短期治疗或调适的过程,主要是及时帮助处于危机中的人们恢复心理平衡。文中运用危机干预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对丧亲大学生进行干预治疗,预估案主面临的主要问题,协助案主确认亲人已故的事实、改善案主的心理社会环境,基本达到预估目标。  相似文献   

5.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和谐社会不可替代的精神资源,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其特定的积极功能,如社会整合功能,促进社会的安定有序;道德教化功能,促进社会的诚信友爱;心理调节功能,促进人们的心理和谐;文化功能,促进和谐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纵观民族发展史,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大存续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探究宗教对民族文化影响的效应,有助于正确对待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精华,发扬民族优良传统。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的文化以及相关的宗教文化,一般表现为同步发展过程。一方面,宗教成为该民族文化嬗变的重要影响因素;另一方面,不同民族的文化,不同的心理状态又会影响并导致不同的宗教信仰。宗教对于民族文化艺术的影响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宗教在民族教育方面对民族文化继承的影响宗教与民族教育的结合,是人类社会所曾有过并长…  相似文献   

7.
民俗文化是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统称。它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审美追求。对于山西民俗文化来说,其道德教育价值具体表现为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家庭美德教育、文明礼貌教育、生态环境伦理教育。  相似文献   

8.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民俗文化培育了社会的一致性,增强了民族的认同感,强化了民族自强精神,塑造了民族的优良品格,它是中华民族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青少年是接受教育的广泛主体,更是未来世界的主人。让“民俗文化进校园”,不仅能使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于传承和保鲜,更使之永远处于弘扬发展的状态之中。只要增强了教师和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才能使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9.
唐君毅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精神的重建及中国未来文化的创造,必须是在自作主宰的基础上于学理上、精神上、观念上、思想上将中西方文化精神全盘打通、涵盖融摄,再综合创造。大体上,这样几个方面的工作是极其重要的:建立起自己立根立足的超越理想和理性心灵;明了各种西方文化精神形态赖以成立的共同理念基础;反求诸已以寻找我们欲学习的西方文化精神的内在根据以达合内外之道;充量理解西方文化精神的基础上重建中国纯粹精神文化、中国社会文化精神以及中国社会生活等。  相似文献   

10.
“躺平主义”是一种借助网络媒体的发酵和传播逐渐演化成的社会症候和群体精神危机。多元化生存压力是“躺平主义”产生的环境因素,国外“丧文化”的渗入是外来文化因素。经过传播技术变革的传导和催化作用,“躺平主义”心理产生。破解“躺平主义”,需要精准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优化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路径,重塑青年群体的劳动价值观和奋斗精神。  相似文献   

11.
支撑一个社会健康运行的精神气质,必然根植于其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相较于西方社会经由中产阶层培育完成的社会结构性完善,进而实现的近现代文明的奠基之路,中国恰恰缺乏对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结构演化的有机复合。如果说,西方希腊的理性传统、罗马的法治精神、优化的社会结构与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社会进化相得益彰,催生了西方社会现代化及其精神气质,那么,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集权造成的中间群体的历史性缺失和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的困境,急需一个中等收入社会群体的形成和群体素养的提高,将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培育健康、高雅的精神气质提供结构性支撑。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对此提供丰富资源。  相似文献   

12.
在对城市精神的认知与理解中长期以来存在两种误区:第一,将城市精神曲解为一种毫无内涵的意识形态伎俩;第二,将城市精神扁平化为仅仅停留于语词表述层面上的口号。偏见之所以产生,导源于其严重忽视或彻底否认了城市精神的客观性。事实上,城市精神的客观性渊源于悠久历史文化积淀及其对居民长久且润物无声式的影响与形塑,而社会主义国家城市精神的客观性还来自于其超越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当前,面对西方意识形态强有力挑战和肆意侵略,特别是其对青少年价值观形塑所可能产生的严重影响,社会主义中国无疑应当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来对抗并力求击垮资本主义腐朽堕落的文化和价值观。城市精神就是这样一个相较而言更为具象的武器、抓手、着力点,换言之,其毫无疑问具备培育和涵养青少年价值观的正向功能。不过,欲图现实地实现这一目标,首要地必须承认与深掘城市精神的客观性内涵及意蕴。  相似文献   

13.
意识形态安全主要包括指导思想的安全、政治信仰的安全、道德秩序的安全、民族精神的安全等内容。当代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目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中国意识形态总体是安全的,但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西方文化霸权、西方民主输出、网络信息舆论负面干扰、宗教渗透等各种严峻威胁,需要我们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网络舆论管理和引导,增强抵御宗教渗透的能力,审慎应对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存在的风险、威胁与挑战。  相似文献   

14.
根据现代西方的发展历程,民主政治的历史情境影响了集体行动的具体形式,文化心理、个体理性、权力结构和身份认同,均为建构集体行动逻辑的社会内涵提供了支点,多元的集体行动逻辑对应于多元的集体行动形态.集体行动的非理性逻辑、理性逻辑、身份逻辑和承认逻辑,各自凝练了集体行动的局部内容.现代民主的过程表现为选举政治、集团政治和抗议政治的复合体系,多元的集体行动逻辑均可在政治过程的中心或边缘领域发挥作用,其内在的结构性平衡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动态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从1840年起到现在一直在领悟和实践一个重大主题:中华民族的复兴。这个主题随着中国人文化批判的深化逐渐清晰起来,其实质就是农业文明的文化模式向工业文明的文化模式的转变,即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的文化转型和现代文化建构虽然也遭遇了后现代主义文化或者批判现代理性主义文化的观照和干扰,但是这一过程的主要障碍还是来自于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文化转型的动力来自于本民族文化中自为文化与自在文化的张力,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由于自身早熟所引发的血缘和家族本位的超稳定结构,恰好缺乏这种张力。因此中国现代文化建构必然需要以西方现代文化为参照,对传统农业社会进行深刻的重组,对个体进行全方位的现代启蒙,以形成自为文化和自在文化的张力,推进社会文化模式的演进。  相似文献   

16.
美是来自于人类社会实践所引起的外在自然的人文文化,美感则是来自于人类社会实践所引起的内在、自然的人文文化物质的反映,审美效应的前提是美育,而美育它是一个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的培养过程,即建造审美心理结构的过程。它关系到人的内在情感、心灵的塑造。器乐学习与演奏是音乐教育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器乐演奏以它多变的技法、丰富的音色扩展了艺术的表现。演奏器乐在智力空间的开拓方面,手、眼、耳、脑的高度协调,对人的艺术潜能的开发有着巨大的催化作用。在我们论述音乐审美的学习中,我们要在理论体系上理解和掌握什么是音乐美学。  相似文献   

17.
杜少臣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20,(1):58-72,M0004,M0005
社会冲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超越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阶段而存在。中国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冲突内在于中国独特的社会文化底色和社会关系格局,根植于西方文化的社会冲突理论无法理解、诠释和解决中国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冲突现象。本位论、取向论、均衡论和计谋论是本土社会理论对于本土社会行为和文化心理特征的四种基本判断。自我本位固化的自然秩序、权威取向的文化心理特性、追求均衡的保守主义和利己主义本质,以及重策略、轻原则的"理性"选择习惯,是导致人际冲突发生的四种主要文化症结。这些根源于中国文化深层心理以及社会结构的特征不仅内在地隐含着社会冲突的种子,更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文明转型过程中的障碍。  相似文献   

18.
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中国社会中教育规则的运行,家庭关系的由温而冷的变迁,青少年成长中心理发展的迟滞与社会化过程的增长、复杂和艰难等因素,共同导致了家庭亲杀案的激增并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进行教育、家庭和青少年自身成长的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19.
“屌丝文化”反映出社会变革转型期的时代特征和精神气质,透视了社会心理结构的变迁。“屌丝”称谓放大为自我审视的精神符码,其传播具有庶民叙事的特征,网络亚文化由下而上的”话语革命”方式表达话语权的获取与崛起。屌丝文化是自嘲中的解构与身份认同中的建构。它意味着草根阶层或弱势群体更多的获得了诠释自己生活的角度与权利。屌丝文化所反映的集体焦虑,折射了社会内在的深层次问题。其代表的自嘲韵味是解构文化中的快感和胜利,这和阿Q精神有着内在传承性,网上的愤青往往是现实生活中的屏丝。“虐骂”和“求虐”心理是屌丝文化中集体喷射的快感。  相似文献   

20.
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塑造出被动、柔弱的依附型传统女性人格模式,自然的两性差异形成“男强女弱”的社会分殊.它积淀内化为一定的“文化——心理”结构,渗透于人们的深层意识中,以广泛和持久的隐在观念传递形式实现特殊社会遗传,为现代女性能动地参与社会生活设下种种文化、心理的障碍.这种精神束缚不是源于某种认识上的误解,也不是来自单纯的男子世界,它是广义民族文化的产物,需要在广义的文化背景下批判解决.中国文化对人格性差的影响呈现出一条极端曲折的轨迹,自然禀赋造成的人格性差被扭曲,女性人格中温柔、优美的特征被凝滞而畸形化,柔顺与服从是社会所认可的标准人格.迄今,社会普通流行的基本上仍是男性坚强有力而主动、女性柔弱顺从而被动的人格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