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而认识法、法治和法制则是正确理解并真正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内在基础。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法治道路探索,在这个探索中我们实现了从法律虚无主义到重视法律制度建设的转变,实现了由法制国家的静态法制到法治国家的动态法治的转变,实现了从法治主要是治民到法治的核心是对公权力的制约的转变。如今,我们党不仅提出全面依法治国,而且明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已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引领性、支撑性和基础性的作用,法治已经成为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3.
中国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和良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反观历史,“法治”思想在我国已走过了两千年历程,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在一个封建传统深厚、民主与法治传统淡薄的国家实行依法治国必然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实践证明,积极发挥人大制度在依法治国进程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论法制与法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制”与“法治”,虽然一字之差,但从内涵上讲,却有了重大的突破。这是对邓小平民主和法制思想认识上的深化,标志着党的领导方式的重大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区分了“法制”与“法治”词义的基础上,对邓小平法制思想与法治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邓小平在关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系列论述中并未对“法制”与“法治”进行严格的区分,而是经常从表述习惯上使用。他在使用“法制”时,有时是指静态的法律制度,有时又是指动态的法治。如果我们不局限于表达形式,而是从其精神实质、从宏观着眼,邓小平法制思想的精髓或核心就是法治。对此,文章进行了论证。本文还对实行法治的意义,根据邓小平法制思想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6.
法治中国突破了建章立制的形式层面,实现了法律规范与人文关怀的高度契合和完美统一。法治中国延续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法治建设进程的人民性主旨,以国家法治规范的形式重申了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民生主题,体现了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践的法治文化根基的肯认,并积极筹划了我国未来良法促善治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法治中国建设的系统工程具有浓重的人文底色和丰富的人文意蕴。  相似文献   

7.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依法执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依法行政的主体是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人民群众、党和政府,都是建设法治中国的主体。这三个主体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它们共同构成建设法治中国的有机统一体。  相似文献   

8.
徐莎 《党史博采》2010,(5):55-55
<正>我以为"法制"与"法治"有实质性的区别。虽然是一字之差,但意义大不相同。因为光讲制度的"制",只提到制度建设层面;而治理的"治",就提到了治国层面。从我们国家"依法治国"的理念来讲,我们要实现的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原则。其中的"有  相似文献   

9.
2007已经远去,2008的钟声已经敲响。在宪法实施25周年、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提出10周年之际,中国法院网与人民网、央视国际联手推出了2007年中国十大  相似文献   

10.
十八大以来法治的重要性愈加彰显,依法治国的根本是依宪治国,能否真正贯彻落实依宪治国,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系着我国社会改革发展的全局。我国的法治之路在充分借鉴域外法治资源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范式,法治迅速的在中国大地上开花结果,因而中国法治模式的形成成为现实可能。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自20世纪70年代末推行的改革开放迄今已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在这段历史时期,中国法治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一系列调研数据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总结出中国法制改革与法治发展始终贯穿的七条主线:中国社会法制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法律职业者素质日益专业化;中国司法独立公正原则以及党与司法关系初步法定;党和政府各项制度改革措施更加人性化;法律资源配置和法治发展水平加剧非均衡化;民众权利意识和维权行动更加显性化;国家政法意识形态与改革路径选择的争论尖锐化。通过这七条主线,可以总结和分析中国特色法治道路正反两方面经验、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从而对法治中国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提出与入宪,标志着我国治国方略的重大转变,它是邓小平法制思想指引下从人治型法律秩序向法治型法律秩序的历史性转变过程中的关键性环节.法治国家的建设,必构建完备而完善的现代法律体系,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同时还要致力于人民法律观念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是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要求、新目标,是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的不断深化,是将法治共性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积极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和促进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为我们明确了新时期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总体思路,对今后一个时期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法治中国建设作为新时代法治建设的远景目标,擘画了总蓝图,确定了路线图。法治中国建设目标的提出,是对我国法治建设的深入拓展和不断深化,其内涵更丰富、思想更深刻、形态更生动、意义更具时代性。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必须从其蕴含的系统观、矛盾观、价值观、主体观、科学观和实践观等哲学向度出发探讨其哲学意蕴,从而运用哲学思维提出目标实现的基本路径和科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将依法治国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统一起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目标,这是在中国法治化道路从"建设法治"到"实现法治"之际,将法治理想模式与中国现实的政治基础完美地结合起来,以推动中国法治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冯向辉 《奋斗》2014,(3):15-16
正自2012年11月15日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国际不同场合,结合不同的工作内容对"中国梦"的内涵、目标、路径、总体布局、依靠力量等作出了系统的阐释。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其中当然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当下来说就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法治中国"是中国梦的具体目标,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和保障,更是中华民族复兴梦想的内在要  相似文献   

17.
我国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从实质上说是法治经济,而不能理解为法制经济。在我国实行法治经济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其又在发育上存在自身的特征,决定了这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8.
《党课》2014,(23):20-20
自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以来,一直是提法治国家,没有提法治中国。自从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提出“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以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法治中国”这一概念首次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那么,法治中国与法治国家是什么关系?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主任胡建淼认为,法治中国是法治国家的升级版,具体表现在:一是中国化。  相似文献   

19.
摒弃人治,实行法治,是人类历经几千年探索而总结出来的科学治理国家的宝贵经验。自近代以来,我国在走向法律现代化的同时,也开始了从"人治"向"法治"的艰难转型,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才正式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在有漫长人治传统的中国,实现法治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本文客观分析了制约我国法治发展的各种深层因素,为我国有针对性地开展法治建设,提供了独特分析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指向。  相似文献   

20.
朱俊红 《湘潮》2015,(4):40-41
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梦,近代以来,无数的仁人志士为实现国家独立、民族复兴进行着前赴后继的奋斗,中国梦的历史进程走的十分曲折。因此中国必须建立完善的法治理论,坚持依法治国的政策方针,推动中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