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制度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西方政治科学新的理论体系,它是在对行为主义、理性选择分析理论和传统政治学制度研究的基础上予以批判和继承,吸收了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产生的。本文对众多学者认可的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三个分类进行了归纳分析,并指出了对我国具有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制度一直是政治学中的主要研究对象。传统制度主义以制度为中心来考察历史。新制度主义是在批判行为主 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反对把个体行为作为政治学研究的中心,重视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新制度主义又可分为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  相似文献   

3.
新制度主义方法越来越引起国内理论界的兴趣和重视.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是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从源头上保证公务员素质、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的重要保障.运用新制度主义学派的一个分支--新制度社会学的研究框架,可以对我国现行公务员考录制度的缺陷与完善进行思考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就中国县级人大常委会这个新组织而言,其运作和成长的制度环境主要是具有内在紧张关系的双重制度逻辑并存,即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责任逻辑。因此,中国县级人大常委会的组织运作和成长是在平衡矛盾性的制度逻辑、应对制度环境约束中进行的。  相似文献   

5.
对制度与行为关系的分析是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所形成的不同看法构成了区分新制度主义内部理论流派的主要标准.新制度主义三个主要理论流派,即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都以独特的理论视角对制度与行为关系展开了分析,在理论内容和分析途径上有各自的特点.不同理论流派之间存在差异的同时也为相互学习和理论整合提供了某种可能.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西方政治学有选择地吸收了传统政治学与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成果,借用经济学方法分析现实问题,兴起了一股新制度主义思潮。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兴起有着深刻的背景,其理论渊源主要是文化组织理论和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理论。它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三大流派: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规范制度主义。在我国现阶段社会转型和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新制度主义启示我们:要注意发挥政府协调各方利益的主导作用,推进内部制度创新;要重视建构合理的外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要注重提升文化中制度因素,引导制度变迁走向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政治科学中的新制度主义是人们在对行为主义理论反思的基础上,重新认识到制度的重要性而形成了一种新的重要的分析范式,是对传统制度分析方法继承基础上的超越和发展。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的理论工具和分析方法为中共党史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有力的工具,对其精华的吸取可以为党史研究提供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转型理论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转型理论分析了制度转型的内涵和本质 ,政府在制度转型中的作用以及制度转型的方式。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 ,从实质上说就是一个制度转型的过程 ,因此系统地分析和透视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转型理论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制度转型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从历史脉络、现实逻辑以及理论来源等几个方面进行一番梳理.作者认为,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是在批判和继承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还大量借鉴了其他学科理论的研究成果,是学科综合、学科交叉的产物.虽然在其内部还包含着不同的4音,但它已经是一个相当成熟的科学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10.
农村村民民主自治制度的有效运行面临着许多挑战,突出的问题是村民参与的“集体行动困境”。本文运用新制度主义中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学派的相关理论,提出决定村民自治有效运行的两大基础条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论证了这两大基础条件对村民自治的影响。通过理论演绎推导以及实证案例检验,最终得出结论:村民自治的有效运行建立在两大社会基础条件之上,即村庄内部的村民社会关联度,以及村民与村庄的利益关联度。  相似文献   

11.
城市社区治理面临许多挑战,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社区治理中的集体行动困境.本文运用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理论,提出了社区达成有效治理的两大基本假设,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论证了这两大假设对社区有效治理的关键作用.通过理论推演和实证检验得出结论:社区的有效治理建立在导向集体行动的制度安排和社区内部的利益关联上.良好的制度设计不仅是克服集体行动困境实现治理的关键变量,也是推进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2.
王永香  李忠鹏 《求实》2024,(2):18-31+109
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是凸显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广大农村地区治理优势的必然要求,它既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治理有效的关键路径。以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为视角对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制度进行研究,根据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3种典型制度模式,对农村协商民主制度的子集进行类型划分,突出不同制度集合具有的作为集体决策规则、嵌入委托代理结构的功能性特征,基层试点与顶层设计相结合的总体性特征及强调配套制度辅助、注重程序机制设计的现时性特征,从而弥补当前农村协商民主制度类型学研究的不足。在农村协商民主制度演变过程中,环境设定、利益驱动、主体推动、绩效评价形成了其结构性逻辑,而供需匹配下的制度创新、绩效驱动下的制度扩散、偏好稳定下的制度设计构成了农村协商民主制度变迁的主要内容。在“制度—行为”分析视角下,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制度的变迁过程是由诸多制度创新点连接起来的,过程中伴随着制度的模仿与扩散,变迁所带来的结果则是全面的顶层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3.
约翰·坎贝尔指出不同制度分析范式在制度变迁的模式描述、机制解释和观念基础剖析等方面存在共同问题,并提出一种综合性的制度变迁理论.在这一综合性的理论建构中,坎贝尔将制度变迁的宏观模式与微观机制,制度企业家的能动创新与制度环境的结构性约束,以及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对制度变迁的影响等理论要素结合起来,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受制约的制度创新过程.本文结合国内关于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研究现状,论述了坎贝尔制度变迁理论对于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研究的三个重要启示:从结构功能分析走向过程机制分析;将制度影响分析与主体能动分析相结合;在决策过程分析中关注思想观念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彭晓宽 《求实》2016,(3):82-89
在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中,农民既非单纯地追求经济利益,也非只是满足安全需求,而是在权衡经济利益和安全需求的基础上,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并依此作出选择;经济利益与安全需求之间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强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西方学界关于公共行政思想的发展历程存在不同的理论解读。当回到公共组织本身抽取出主观—客观、内部—外部两重维度时,可发现百余年来公共行政思想经历了组织内结构功能—组织内行为过程—组织外环境战略—组织外公民价值的三次转变,构成了一个"反Z字形"的逻辑上升过程,且在这三次转变过程中,暗含着从组织内部到组织外部、从组织客观要素到主观要素的两大转向。然而,囿于组织本位主义意识形态,聚焦于组织中"人"和组织外"环境"的转变进程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随着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社会的来临,公共行政思想开始了新一轮的螺旋上升进程。这一方面意味着公共行政的制度主义建构走向终结,另一方面也开启了公共行政的行动主义建构之旅。  相似文献   

16.
推动社会组织嵌入社区治理结构,是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多样化治理需求的重要途径,是新时代我国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新制度主义视角下的合法性机制从不同维度建构社会组织嵌入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的现实逻辑。从健全正式制度的均衡治理,推进规制性要素的强制性形塑;从实现策略性的专业化治理,推进规范性要素的适应性形塑;从强化共同理念的文化认同,推进文化-认知性要素的内生性形塑。社会组织“嵌入式”发展是阶段路径,“融入式”发展是升级路径,推动制度要素和技术治理联动优化,形成更加成熟健全的组织自主性生长机制。  相似文献   

17.
周丽 《求实》2009,(Z1)
从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开始运用"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开始,意识形态问题一直充满争议。新制度经济学对"意识形态"的新颖阐释,有助于从更宽泛的意义来理解教育观念与教育制度的关联。  相似文献   

18.
19.
实践主义: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马克思哲学”的新的理解探索 ,主张称马克思的存在论哲学乃至全部哲学为“实践主义”(Practicalism)。本文认为 :在马克思看来 ,对人来说 ,实践即是存在 ,实践之外别无存在 ;“存在即是本质”,实践既是人的存在 ,也是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西方古代的自然法思想,是在城邦解体的形势下,为适应过更大共同体生活的需要而兴起的。自然法的普适性和永恒性带有强烈的普遍主义色彩。这种普遍主义体现了世界理性,它既为法治秩序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又为罗马帝国的侵略扩张政策提供了根据,事实上形成了理性和正义的悖论,对现今反思全球化进程富有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