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南生 《湘潮》2006,(4):36-39
曾纪泽,湖南湘乡人,曾国藩的长子。1878年至1885年,他先后出任驻英、法、俄等国公使,前后达8年之久,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曾纪泽的外交实践证明,弱国有可能办好外交,而且弱国的成功外交,对于尽量减少强国的祸害,尽可能维护本国的利益关系极大。曾纪泽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通过外交斗争,对维护国家利益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外交家。有声有色的对英外交1879年1月4日,曾纪泽乘轮船首抵巴黎,然后转道伦敦,开始了他的驻外公使生涯。曾纪泽努力加强使馆的内部管理。他是我国勤俭办外交的先驱人物。出使英国后,他在自箴联中写道:“濡耳染…  相似文献   

2.
研究曾国藩,他的人才观有其独特的地方,那就是与中国文化的精神紧密相连.从中国文化的角度研究曾国藩如何"重人"、"用人"、"识人"、"育人"、"训人"、"律人"、"管人"、"为人",可以给我们更多的启迪.  相似文献   

3.
曾琦云 《世纪桥》2008,(10):48-49,54
研究曾国藩,他的人才观有其独特的地方,那就是与中国文化的精神紧密相连。从中国文化的角度研究曾国藩如何“重人”、“用人”、“识人”、“育人”、“训人”、“律人”、“管人”、“为人”,可以给我们更多的启迪。  相似文献   

4.
“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根据时代潮流和中国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同时也是中国新时期外交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在“和平发展”战略指导下,近年来中国外交在外交理念、外交方式、外交布局、外交内容、外交策略等各方面都表现出新的特点,中国外交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型。  相似文献   

5.
在软实力竞争的国际背景下,中国如何有效开展公共外交,是目前政界和学界所普遍关注一个的问题.我们在为化解“中国威胁论”、塑造国家形象而大力开展的公共外交中,需要更加重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地方政府开展和参与公共外交,一是要树立公共外交意识;二是要注意挖掘地区资源,塑造地区国际形象;三是要建立相应的统筹协调机制;四是要培育地方社会组织,淡化政府身份.  相似文献   

6.
《当代贵州》2013,(32):59-59
高铁外交,是中国在乒乓外交、熊猫外交、借款外交之后,启动的一种新的外交形式。近年来,中国高铁走出去,通过陆路延伸以及技术和资金参与等形式,向周边以及其他大陆的国家和地区扩展,被外媒称为中国的“高铁外交”。  相似文献   

7.
中外学者对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转型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的转型研究是个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目前对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转型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转型的性质和意义,转型的内容和特点,对转型动因的解释三个方面。由于相关档案尚未公开,研究的科学性、准确性还难以令人满意。在研究方法上,主要还是史学研究较多,定性研究多,政治学的研究、定量研究较少。研究视野也有待拓宽,除了研究大国外交、外交战略,周边外交、多边外交、经济外交、公共外交、外交决策等方面的转型也是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8.
外交文化是在全球化时代的一个新概念,探索中国外交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所处的历史发展机遇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中国外交文化的国际体系根源和独特追求包括:平定天下的整体思维,阴阳对立又互补的中国式辩证法,建立在感性和类推分析上的综合治理观,国家间的中心与边缘关系及自然等级,克服被动和两难的当代外交创新意识等。在审视中国的外交文化传统和当代外交思路转变时,我们应当深刻地进行文化自觉的理性反思。  相似文献   

9.
凌胜利 《前线》2023,(2):33-36
党的二十大对国际形势作出了深刻研判,突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情怀,明确了中国外交的主要任务。党的二十大后中国外交积极主动,在周边外交、大国外交等领域多点开花。近期的中国外交积极宣介党的二十大成果,体现了周边外交的重中之重、大国外交的稳中求进、发展中国家外交的发展导向和多边外交的大国担当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真实的中国外交”就是指中国人民所想、所盼、所追求的外交。中国的外交就是和平的外交,是符合和捍卫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外交,只要正确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准确把握中国的民心,就可以正确把握中国外交未来的走向,从而消除种种担心、疑虑和恐惧。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评论派是192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一个政治派别,对当时的中国外交问题给予了密切关注。关注的原因,一是出于成员自身的经历和知识背景;二是中外间频繁的外交活动为其关注外交问题提供了客观基础;三是出于自由主义者自身利益的考量。其外交主张一是对中国外部环境的认知;二是所推崇的外交方针;三是在中外交涉方面倾向的外交策略和手段等。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现代评论派的外交主张未能实现。通过上述内容,我们一方面了解了自由主义者对中国外交的态度,另一方面其政治主张的失落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选择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正上世纪80年代初,中共对中国外交战略进行了调整,首次明确提出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战略,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略调整,对开创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新局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这一问题也是当代中国外交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学界在研究中国外交战略发展史、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时对于这一问题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但目前学界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本次中国外交战略调整的  相似文献   

13.
周恩来与中国外交纠“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外交"左"倾错误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至"文化大革命"形成一股狂热的极左思潮,其结果是造成中国外交系统的动乱和对外关系的失控,使中国外交陷入深重危机.作为中国外交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周恩来在大动乱中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在外交领域力挽狂澜,积极纠"左",终于遏制了外交系统的动乱,抛弃了"左"倾的外交战略,迎来中国外交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是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非常重要的外交策略思想.也是新中国外交的一个显著特色.新中国与法国、加拿大、日本、英国、美国等西方大国的各具特色的建交模式,就是外交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15.
多边外交,是中国总体外交、全方位外交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中国的多边外交和与国际组织的关系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大致经历了“有限参与”、“广交朋友”、“广泛参加”、“全面介入”与构建“和谐世界”阶段.其基本经验是:发展多边外交,是中国走向世界大国的必经之路;发展多边外交,必须坚持维护共同利益、合作共赢的方针;发展多边外交,必须坚持中国的总体外交政策和外交战略.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共对中国外交战略进行了调整,首次明确提出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战略.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略调整.对开创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新局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这一问题也是当代中国外交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学界在研究中国外交战略发展史、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时对于这一问题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但目前学界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本次中国外交战略调整的历史过程的研究尚欠系统:二是对本次战略调整的历史意义认识还有待于深入。  相似文献   

17.
罗日荣 《前线》2014,(3):118-118
曾国藩与王阳明、孔子并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完人,曾国藩一生立德、立功、立言,实现了士大夫“三不朽”的人生追求。古人历来讲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么,“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的曾国藩是如何治家的?曾国藩虽忙于政事,但对治家也很上心,“尽得一分算一分”。关于如何治家,在《曾国藩家书》中,我们看到这样一段文字:“第一,贵兄弟和睦”;“第二,贵体孝道”;“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如此看来,曾国藩治家之道的核心在这四字诀——和、孝、勤俭。  相似文献   

18.
长时间以来,"夫人外交"一直在中国外交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领导人的夫人们,也展示了中国外交的"软实力"。张茜:新中国"夫人外交"第一人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外交活动中,中国面临着尴尬的"夫人外交"困局。一些国家领导人访华都带夫人一起来,而中国却没有一个固定的夫人参与接待,常常是临时拉人,接待工作效果不佳,甚至被认为是对妇女不重视。为了更好地开展外交活动,陈毅动员夫人张茜出来,专门做外交工作和夫人工作。张茜作为中国外长夫人的第一次外事活动,是代表陈毅出席招待各国驻华使节和经济代表团的宴会。  相似文献   

19.
论和平发展征程中的中国文化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外交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和平发展为价值取向的中国政府围绕构建"文化中国"的战略大局,积极实施文化外交,这不仅表现在文化外交工作日趋理性、自觉和务实,而且,文化外交的内涵和手段也在不断地拓展、丰富和多样化。中国的文化外交虽然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但文化外交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切实加以改进和完善。唯此,才能增大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战略空间。  相似文献   

20.
文化外交与地方对外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对于我国而言,文化外交既是和谐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和谐外交的重要实现方式,是进一步向世界展示我国文化实力、扩大中华文化影响的主要途径。作为国家文化外交的一个重要实现方式,地方对外文化交流要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地方文化资源优势,在配合国家整体文化外交的同时展示地方文化特色,提高地方文化参与中华文化对外交流的贡献率,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国家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