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发展循环经济是本溪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是中国在新世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战略目标。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不断完善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必将有助于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竞争力 ,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我市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 ,在设计与规划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中 ,坚持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采用循环经济模式是最佳选择 ,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对资源进行合理定价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提。目前,循环经济要求"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之所以难以成为企业自觉的选择,是因为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着资源无价观念影响、资源市场价格偏低、资源价格体系扭曲、资源价格管理混乱和资源环境补偿不足等诸多的价格障碍。要突破价格障碍,必须树立资源价值观念、完善资源定价制度、建立环境补偿机制、创新价格管理体制并采取相应配套措施,使循环经济走上正轨并发挥其经济与环境双赢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资源型工业城市是以某种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与加工而兴起的城市。资源型工业城市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鹤壁市发展循环经济之路给我们探索出了有效途径: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引导循环经济发展;发挥区位优势,抓好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循环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省经济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也有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资源约束日趋突出,经济增长模式不合理、生态环境改善缓慢等。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经济政策;完善国民经济的统计体系;开发研究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强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的宣传、教育力度。  相似文献   

5.
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整个社会实现大循环的必要环节,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出路。目前横县在工业方面强调循环经济比较多,而在农业方面强调循环经济则有所不足。树立资源忧患意识,科学利用有限资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不仅事关横县农业的长远发展,同时也是横县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一个战略性课题。  相似文献   

6.
我国煤炭资源储量丰富,而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缺乏,煤炭作为一次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中占很大的比重。因此煤炭产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未来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我国煤炭产业的传统发展模式导致了极为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改革煤炭产业的发展模式迫在眉睫。循环经济所要实现的是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煤炭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作为四川省循环经济试点区,五通桥强化“四大支撑”,推广“三种模式”,完善“三大体系”,不断夯实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基础,优化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环境,推动工业企业集群式循环发展。  相似文献   

8.
工业强省战略对贵阳市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循环经济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范式和思路。以循环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立法,对循环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针对贵阳市生态立法实践,重新梳理和修订相关法规,可进一步引导企业行为,规范政府措施,使贵阳以循环经济为突破口,逐步迈向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走出一条有效促进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循环经济是以人类可持续发展为增长目的、以循环利用的资源和环境为物质基础,充分满足人类物质财富需求,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高效协调的经济形态.目前,循环经济在工业方面强调得比较多,而农业方面则有所不足.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2004年年底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号召,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这是在深刻分析我国资源与环境双重约束的国情、认真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做出的新的战略部署,也是我国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节约型社会,最根本的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摒弃传统的资源高度依赖型发展模式。笔者以为,发展循环经济将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有效载体和必然选择。一、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发展循环经济。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按照生态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  相似文献   

11.
努力确立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循环经济模式倡导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全新发展模式.其主要原则是:减少资源利用量及废物排放量(Reduce),大力实施物料的循环利用(Recycle),以及努力回收利用废弃物(Reuse),这就是著名的3R法则.循环经济新模式的确立,要从理论上和实践中解决目前存在的若干难题,采取有效的对策,从而解决资源不足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产业素质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要通过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工业经济综合实力;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推动农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商贸旅游业为重点,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措施加快天水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  相似文献   

13.
青岛市从2008年开始在全市全面开展循环经济以来,已经取得较大成效,但也表现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认识观念上还存在偏差,体制机制上还不相适应,规范标准还不够完善,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以下六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是要努力提升公众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支撑体系与法律体系,三是要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或财政补贴鼓励生产者和消费者,四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五是要发展绿色旅游业,六是要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经营好海洋科技资源。  相似文献   

14.
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循环经济是对自然生态规律的充分利用,也是对自然生态中物质和能量流动形式的模拟,其目标是要达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以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借鉴生态学中的生态平衡原理、循环再生原理和共生共存原理,使资源和能源利用达到最小化,在生产过程中实现资源的再利用,而在生产的输出端采用资源的再循环原则,实现废弃物向再生产的转化。  相似文献   

15.
李宏 《工会论坛》2005,11(3):61-62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低投入实现高效率利用、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追求的是自然资源投入的减量化、生产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再资源化及效益的综合化。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生态农业体系、资源节约型环保工业体系和适度消费节约型生活消费体系,要保证循环经济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6.
珍惜自然界提供的有限资源,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是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也是对人类自身行为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节约资源、解决资源环境矛盾的战略选择,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共生共荣“双赢”目标的重要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高发展循环经济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7.
一、发展循环经济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统一1.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和谐社会应当是富裕社会,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提高构建能力,必须加快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其核心是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必须由物质资源投入推动的,经济结构失衡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由技术、资源和劳动合理组合推动的,经济结构优化的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对…  相似文献   

18.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文章明确提出循环经济的主体是企业,指出规范企业的生产行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构建以政府为核心推动者、以市场为基础手段、以社区公众为监督者的体系,而且在此过程中要注重三者的功能协调。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工业发展迅猛,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企业工会组织提出了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节能,关注资源,自力更生,突出重点,抓好环保,充分提高资源利用率来实现企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以保持企业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循环经济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通过对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达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十二五”时期,是云南省普洱市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机遇期。各级政府应该正视存在问题,选准突破口,创新发展模式,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