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源于人类对地球资源有限性的认识,人类第一次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在1987年国际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到1992年6月,世界各国首脑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明确提出“人类应享有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活环境,过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权利,并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与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得实现发展的权利”。从此,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共同承诺和一致接受的唯一正确的发展战略。城市是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组织大规模的社…  相似文献   

2.
环境问题的深层生态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势:全球环境继续恶化1972年,第一次世界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人类环境宣言》,宣告"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30多年来世界花费了数万亿美元,调动优秀科学技术人员、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和强大的经济。虽然人类作出了巨大努力,但是并没有扭转环境问题继续恶化的趋势,或者说"局部有所改善,整体继续恶化"。  相似文献   

3.
6月5日世界环境日设立于1972年,目的是为纪念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提醒世界注意全球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每年这一天,全世界各地都会围绕某个主题开展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近年来,我国也在世界环境日开展了主题宣传活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不仅注意到环境恶化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威胁,也  相似文献   

4.
理论文萃     
信息高速公路与文化发展印刷术和印刷机的发明导致了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则导致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并将推动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跃入信息社会。这场革命已经并将继续给文化领域带来巨大变化,预示着高技术时,代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在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中,为了保护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应创造一个有利于世界各民族文化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环境。曾经在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中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中华传统文化应抓住机遇,在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中做出新的贡献。(晓叶摘…  相似文献   

5.
莲子 《民主与法制》2013,(25):23-23
如今,我们对生态问题最为切近的感受,更多的是来自于一次次环境破坏和污染事件的撞击,这也在挑战着人类的生态良知。对此,有的人无奈叹息,有的人麻木漠视,亦有一些生态环保卫士,发出自己的呼吁、呐喊,更不乏那些身体力行的探索者和实践者。  相似文献   

6.
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整个外部世界的总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能量基础、生存空间基础和社会经济活动基础的综合体。我国的环境形势比较严峻,突出表现在生活和农业污染比较严重,生态破坏的范围继续扩大,局部地区的破坏程度还在加剧。环境保护问题,或者说环境污染问题目前是困扰我国的一个重大问题。青年人是国家的未来.青年人的环境意识的提高,将影响我国未来的环境保护工作。本文将通过一次大规模抽样调查数据,来描述中国城市青年的环境意识。 本次研究的数据来源于SSI(北京广播学院调查统计研究所)于2000年四月…  相似文献   

7.
《世纪行》2012,(3):11-11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于3月1013下午15时在人民大学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湖北省政协副主席、农工党湖北省主委周宜开代表农工党中央作题为《土壤污染防治刻不容缓》的大会发言。周宜开指出.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污染防治事关农产品质量和人体健康,  相似文献   

8.
《中国减灾》2004,(8):26-27
人类工程活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如资源、能源的开发,工农业生产,城镇建设,交通建设等各项活动。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人类目前的建设和创造能力极大地加强,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也以空前的速度急速发展,并因此而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带来了一系列的危害和灾难。  相似文献   

9.
试论经济、社会、科技与环境协调发展陈智具有全球影响的世界观察研究所在1992年向世界发布环境状况报告指出:世界环境正在恶化,需要开展一场环境革命来拯救人类命运。英国著名的生态学家爱德华·戈德史密斯指出:全球性的生态环境恶化可喻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由...  相似文献   

10.
渴望安居是人类生存的本能,人类的安居本能孕育了城市。作为人类聚居地的现代城市,创造一个和谐、洁净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对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日前,记者专程采访了上海市普陀区市容管理局局长朱永平后,对这一观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世界,人们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从人类的生存环境,生活质量和长远利益出发,不仅要确认人类自身的发展权利,而且要强调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建立新的环境道德观。并理智地去思考人类对自然的价值观,人类本身的生存观和发展观。使人与自然环境达到完美协调,也使人类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使自身得到更完善、自由、全面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一、建立新的环境江德日。1.现代文明要求人们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观念,并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对待人类生存的环境。…  相似文献   

12.
王金龙 《前沿》2010,(13):91-93
随着困扰人类的全球气候的问题加剧,人类开始探索新的低碳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出现可以说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又一次革命,它在生态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环境中产生,是人类对价值取向重新审视和重新面对生态环境的而产生的全新发展模式。本文从有关低碳经济的基本问题入手,进而从多角度对低碳经济进行一次深刻的探析。  相似文献   

13.
可以说,生产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正是这种生产活动造就了人类,造就了人类文明,造就了人类历史。人类的这种生产活动,从一开始,就体现为人类与自然、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人类采集、渔猎、用火、耕织到冶炼、采矿、造屋、修渠、铺路、架桥,一直到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对自然从依赖、汲取到利用、再到加工、改造,人类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文明进程不断加快,人类干预自然、改变甚至破坏环境的程度也越来越深,人类受到自然和环境的惩罚也越来越多,人类文明正受到来自人类自身行为、特别是生产活动所带来的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4.
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天明  张瑞强 《前沿》2009,(5):86-87
由于对多样化的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有限,人类必须改造环境使其适应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此过程中,环境变化的生态学过程并未引起20世纪以前的人类的注意,进入21世纪,环境恶化的苦果使人们意识到,环境是人类的生存之本,发展之道,人类必须与环境和谐相处。本文从生态学角度阐述了环境的多样性和人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并结合人类改造环境的生态学过程和人类社会在21世纪遇到的环境问题,提出了实现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理论途径。  相似文献   

15.
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是在人类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随着人类实践的深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状况。环境不论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还是从哲学、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它都是作为一种空间概念而存在;而发展按其本质来论,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时序性的概念而存在。环境与发展作为一对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矛盾,一方面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人的活动场所又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扩大的,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是在生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一定时…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是战争与和平的世纪。20世纪的上半页,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它给人类造成的巨大灾难和难以愈合的创伤,至今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然而,苦难唤醒了人类的良知,战争教育了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全人类第一次以空前的团结、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去面对法西斯邪恶,拯救文明,演出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凯歌。如今,反法西斯的炮声已沉寂50年,人类从“冷战”中获得了50年相对和平,在战争的废墟上重建了一个新世界。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把人类由机器时代引入了电脑时代。科技革命给世界经济的复苏注射了一…  相似文献   

17.
邢植朝  詹贤武 《新东方》2002,11(4):43-47
生态文学的诞生,使文学创作的指向从以人为反映对象转向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标志着文学又一次迎来了大转折大变革时期。环境描写在凸现作品的地域环境的同时又反映出特定时期人类的生态环境观,体现出作家对环境生态问题的态度。因此从环境生态的角度对文学文本进行解读,以透视人类的环境生态意识和生态文化的特点,将为文学的研究开辟一条新的路径,同时为21世纪的文学创作提供必要的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20世纪,人类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局部战争持续不断,最终在科索沃战争的炮火中关上了大门。进入新千年,新世纪。中国的复兴和建设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周边和国际环境,我们满怀希望,却不得不面对现实。如何考虑中国的国际战略?中国面临怎样的安全环境?有哪些机遇和挑战?如何创造和维护一个有利的周边和国际安全环境?就这些问题,本刊特请北京大学兼职教授陈忠经先生、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阎学通先生、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林利民先生、方华女士撰文做了论述。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展望二十一世纪初的…  相似文献   

19.
屈云东  曾钊新 《求索》2008,(5):189-190
环境艺术作为一门创造人类生存环境的综合性的艺术和科学,对它的审美,应建立在传统的形式美法则之上,并结合人类自身的各种需求,追求环境与人在新的更高层次上的平衡和发展。所以本文试图从人的生存观、关感心理、适度原则、内在旋律性等四个方面探讨环境艺术的形式美感表现,以及这种表现是如何同人类审美的自我实现相融合的。  相似文献   

20.
传统经济的高速发展,虽然为人类创造了大量财富,但同时也消耗了人类无法估量的自然资源。环境的破坏、污染的加重,使地球的自然生态环境失去了平衡,人类生存的空间越来越狭窄。按照传统的生产发展模式,经济的过度增长将导致资源枯竭、生态恶化,从而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了使人类能够在一个良好而洁净的生存空间长久地生存下去,近些年来,人们在实践中提出了“循环经济”的理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那么什么是循环经济?为什么要发展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