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指挥军事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后,军事路线、军事战略指导方针和作战指挥由秦邦宪、李德所包办,造成了红军作战的屡屡失利。在遵义会议上,秦邦宪、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被撤销。遵义会议以后,虽然毛泽东进入了中共中央领导核心,重新回到了红军领  相似文献   

2.
上书军委慷慨陈词第五次反“围剿”开始的多次进攻作战,均遭挫折。这使彭德怀对李德的指挥由怀疑而感到不满了。他发觉李德极少上前线,只是躲在他的“独立房子”里,凭着十万分之一的地图指挥作战。而那种地图还是北洋军阀时代留下来的,对这一带地区只是间测,根本没有实测过,有的地方连方向都不对。李德在图上划线指挥,部署部队,不容许改动,而且,中革军委的指示、命令和部署,常常是越过方面军总部,直接下达到各个军团,前方指挥常因此失调。这种领导方式完全“抹杀了”“下层指挥员的机断专行与创造性”③。特别是1934年1月六届…  相似文献   

3.
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人。1932年春从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后,即来中国工作。在华期间,他同当时的“左”倾错误领导者一起,对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实行一系列错误的军事指挥,使红军受到重大损失。他在红军长征中,一直随军行动,但在遵义会议以后,不再担负指挥责任。1939年离开中国。那么,李德是谁派来中国的呢?他执行的又是谁的指令呢? 李德在《中国纪事》中自称,是“由共  相似文献   

4.
1933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开始后,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到达中央苏区,“左”倾冒险主义者把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希望,完全寄托于这位国际顾问的身上,把军事指挥大权交给了这位不了解中国国情的外国人,使李德成了在军事指挥上的“太上皇”。李德到达中央苏区后,不顾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一开始就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不放弃苏区~寸土地”的冒险主义作战方针,完全否定了毛泽东为红军制定的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致使中央红军在敌人主力与堡垒之间连续作战,不仅未…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在一张白纸上做画容易,但要为别人修改一幅并不完美的画却并非易事!萧劲光从苏联学习回国后不久,便被派往由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起义部队改编组建而成的红五军团出任政委,党的信任,使他面临着考验!萧劲光不负众望,最终把这支部队教育改造成了一支能征善战的红军劲旅!  相似文献   

6.
李德,一个来自苏联的德国共产党人,同中国红军一起亲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正是由于他的错误指挥,红军才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并在长征初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分析批评了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会后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正式结束了李德、博古对红军的军事指挥。此后的长征路上,李德仍然多次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在1935年6月26日两河口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李德明确同意中央的北上抗日方针,反对张国焘南下。1935年七八月间,红军大学成立,李德被派往讲授军事理论课。不…  相似文献   

7.
红军长征开始的中央领导人:博古(秦邦宪)、李德、周恩来、朱德、张闻天。 指挥红军作战的“三人团”:李德、博古、周恩来(遵义会议后为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 中央红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叶剑英;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李维汉。  相似文献   

8.
李德(奥托·布劳恩),德国人.他以参加了著名的遵义会议和走完长征路的唯一西方人,而蜚声中外.关于李德在华期间的身份,以往各种党史著述,几乎都一致认为是共产国际派驻中共中央的军事顾问.最早出现不同说法是王稼祥在一篇遗作中写道:“我因治疗弹伤,于一九三七年初到莫斯科,见到了王明.……我质问他共产国际怎样决定李德去中国的?你和李德事先谈了些什么?为什么完全靠李德指挥军事工作?他却推托说没有给过指示,共产国际没有参与此事,而是苏联军队参谋部派了李德去的.”这里暂且不论王明说的是否假话,但却说明了当时身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的王稼祥,对李德从莫斯科来华的过程是不清楚的.同时,李德一到中央苏区后即在他身边担任翻译工作的伍修权,直到1987年还对“李德来华前的经历,到底由谁怎样授命他来华并担任军事顾问的”也感到是一个“尚待进一步研究考证”的问题.后读了刘  相似文献   

9.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周恩来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批评了李德、博古的错误观点,为确定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会议取消了李德、博古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并决定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周恩来、朱德指挥军事。《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中,严肃批评了李德的极端恶劣的领  相似文献   

10.
开展“拥政爱民、拥军优属”工作,是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我军作为一支人民的军队,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和人民群众保持着血肉的联系、鱼水的关系。但真正把“双拥”作为一项活动、一项工作,在每年春节期间开展,是从1943年开始的。那时,党中央在延安。八路军主力部队开赴抗日前线后,为了巩固陕甘宁根据地,使其成为全国抗日大本营,在延安成立了“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当时国民党政府的任命是“八路军后方留守处”),萧劲光任司令员(又称主任)。在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正确领导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大力支援配合下,萧劲光以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率…  相似文献   

11.
《新湘评论》2006,(4):60-61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批判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会议决定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同时决定以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为三人小组,全权指挥军事。遵义会议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关于李德是谁派来中国的?以往各种党史出版物,几乎都一致认为是共产国际派来的。最早出现的不同说法是王稼祥在一篇遗作中写道:“我因治疗弹伤,于一九三七年初到莫斯科,见到了王明……我质问他共产国际怎样决定李德去中国的?你和李德事先谈了些什么?为什么完全靠李德指挥军事工作?他却推托说没有给过指示,共产国际没有参与此事,而是苏联军队参谋部派了李德去的。”这里暂且不谈王明说的是不是假话,但说明了当时身为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的王稼祥,对李德从莫斯科来华的过程是不清楚的。李德到中央苏区后即在他身边担任翻译工作的伍修权,直到1987年还对“李德来华前的经历,到底由谁怎样授命他来华并担任军事顾问的”,也感到是一个“尚待进一步研究考证”的问题。最近又读了《中共党史研究》1994年第3期上发表的《李德不是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吗?》一文,又看了刊登在1992年10月18日《光明日报》上的《李德是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吗?》,确实感到李德来华时的身分,存在着若干疑点,有待深入研究和澄清。由于个人水平  相似文献   

13.
《湘潮》2010,(2)
<正>1949年8月,解放军第十三兵团司令员萧劲光率军渡江南下,接管和平解放的长沙市。进驻长沙后,萧劲光出任湖南省军区司令员和长沙市军管会主任,尽管除了处理地方军政要务外,还要指挥衡宝战役,可他还是挤出时间回了一趟老家——长沙市郊岳麓山乡天马村  相似文献   

14.
1933年秋开始,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展开第五次残酷“围剿”,由于红军中最高军事指挥者李德、博古等一反过去反“围剿”中行之有效的积极防御方针,强令装备很差的红军同新式武器装备的国民党军打正规战、阵地战、堡垒战,红军损失  相似文献   

15.
红军取得第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后,面对国民党军准备新“围剿”之机,周恩来和朱德据理力争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正确军事方针,但博古和李德却简单照搬苏联军事斗争经验,顽固坚持扩大苏区和夺取中心城市的战略方针,轻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在实践中总结的正确战略战术,致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节节失败,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为准备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由博古、李德和周恩来三人组成中央“三人团”,负责筹划和准备工作,尽管周恩来与博古、李德在战略战术上有分歧,却以极强的组织观念“相忍为党”,根据共产国际的战略转移指示,周恩来负责或参与了红七军团北上、红六军团西征、与粤军陈济棠谈判达成借道协议、组建第八军团和中央教导师、确定红军主力集结地等诸多秘密准备工作,参与指挥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集结于都、组织部队抢渡湘江渡口等军事行动,指挥红军西征通过四道封锁线。  相似文献   

16.
遵义会议后长征路上的两次重要会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水河畔的陈福村是红军长征中中共中央成立新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的地点,也是毛泽东在组织上真正掌握军事决策权和指挥权的地方。遵义会议后,李德虽然被解除了军事上的指挥权,但并不意味着毛泽东就顺理成章地替代了李德。根据遵义会议的决定,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和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且周恩来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毛泽东此时虽已经成了政治局常委,但在军事上还是周恩来的“帮助者”,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周恩来的军事助理。  相似文献   

17.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批判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会议决定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同时决定以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为三人小组,全权指挥军事。遵义会议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说明:《画说长征》(三)图2、图3、图7为通道县委宣传部张建国供稿)③“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  相似文献   

18.
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人。1932年春从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后,即来中国工作。在华期间,他同当时的“左”倾错误领导者一起,对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实行一系列错误的军事指挥,使红军受到重大损失。他在红军长征中,一直随军行动,但遵义会议后,他不再担负指挥责任。1939年离开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史学界才逐渐披  相似文献   

19.
正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曾用名华夫,早年加入德国共产党,1928年进入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后被共产国际派到中国担任军事顾问。1933年初,李德从上海来到中央苏区。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不懂军事,对李德十分依赖和支持,把第五次反"围剿"的军事指挥大权完全交给了李德。李德推行军事教条主义,导致红军作战接连失利,引起红军广大官兵的不满。但博古、李德不认真吸取教训,改变错误做法,反而对提出不同意见的同志进行打击。在遵义会议上,李德受到了严厉批评。  相似文献   

20.
李德从来就不是一个政治家,也谈不上是什么战略家。但是,就是这么一个人物,却于1932年被共产国际派到中国来担任军事顾问。由于其身份的特殊,当时的李德俨然就是中共中央的最高权力者,大事小事全由他一人说了算。因为他本身的水平有限,又是在人生地不熟的异国指挥一支兵力有限的军队同另一支相当强大的军队作战,加之他过于盲目自信,使得他给中国革命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幸好中国共产党人及时发现了再跟李德及其忠实的合作者博古走下去的危险,并在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上将他们赶下了台。在这之后,李德又以“局外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