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0年9月8日《光明日报》刊登李玉兰的文章,近几年,每逢九月,教师节送礼的话题便是舆论的热点。一些家长觉得送礼可以让孩子得到特殊照顾,而不送则会让孩子受委屈。还有一些家长觉得送一点礼物给老师表达感谢是人之常情,但也有人认为送礼是歪风邪气,不能助长。  相似文献   

2.
尹思敏 《半月谈》2004,(14):56-56
学生或家长为什么会给老师送礼?将礼品奉上后.他们内心里的真实感受如何?没有给老师送礼的学生和家长.又如何看待这件事情?面对老师收礼这一现象.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其实都有一肚子话想要说。建议相关人士尤其是老师们都来听一听这些心声.从而对这件事情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樊赛 《人大论坛》2010,(4):39-40
“教师节变味了!它已演化为学生的送礼节、老师的收礼节,每年的教师节成了许多家长和教师关系的‘节骨眼’,成了学生和家长的‘一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张树华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建议,  相似文献   

4.
又是一年教师节.而这一年的教师节与中秋节又离得如此近,让家长们无论如何也躲不开"给老师意思意思"的苦恼念头.不知何时,这教师节已成了老师的节日、家长的苦日.此间学生们更是不遗余力地提醒家长,一定要送出几份大礼,好给他们在学校长脸.在学生攀比风、家长人情风、教师吃请风的甚嚣尘上之际,学生和家长们都不约而同地沉浸在这送礼的苦恼之中.并从心底由衷探究,向社会不断诘问:"究竟拿什么贿赂给你,我的老师?"  相似文献   

5.
2011年9月9日(《解放日报》刊登彭薇的文章,又到一年教师节。然而,教师节的话题总是不断,这不,日前网上就出现了一个题为“要不要取消教师节”的调查。调查称:九成以上网友建议取消教师节,理由是教师节要不要送礼表示心意,让家长很头痛。难怪一些老师说:过节一方面享受祝福,另一方面也有一种受煎熬的感觉,怕被家长和社会误解,“很怕过教师节”。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学期和教师节的到来,一些家长攀比向教师送礼,从大束鲜花到购物卡、月饼票等各种代币卡券,乃至郊区别墅小住、为老师摆生日宴等等,有的家长甚至要送教师"出境游",着实令人瞠目。这种不良风气不仅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也是对"尊师重教"的一种亵渎。  相似文献   

7.
浮世绘     
《民主与法制》2013,(27):5-5
教师节陷送礼纠结 9月10日教师节来临之际,许多学生家长又陷入是否送礼的纠结,他们认为.一年一次的教师节是向老师表达心意的最佳机会,如果别人送而自己不送,自家孩子会吃亏。  相似文献   

8.
江苏东瓷一名男子常某出狱后一直游手好闲。他听说学生家长在送礼给老师方面越来越舍得花钱后,心生歪念。  相似文献   

9.
移民的理由     
<正>凡事总有缘故,移民也不例外。近日在报刊上读到一位母亲叙述移民的理由:"我就是希望他(孩子)能回到我小时候那样子——上下学自己去,走几条马路就到学校,遇见陌生人也不害怕,不用家长去接,路上没那么多汽车,汽车知道避让行人,不用给老师送礼拍马屁,就这么简单。"  相似文献   

10.
我自己是个老师,也是个家长。但我个人觉得,当家长要比当老师难多了。对一个家长的要求,尤其是对一个家长的素质要求,远比对一个教师的要求来得高。家庭和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幼儿名片     
近日,武汉有些家长多了件烦心事,为要给自己上幼儿园的孩子制作名片。据位家长透露:孩子班上不少家长都印制了儿名片分发给老师。名片上标明了家长的职、身份,有钱有势、社会经济地位优越,老师就可能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更新 《时事报告》2013,(1):52-53
儿子上小学6年级,近日班上要以“我12岁了”为题举办主题班会。为把活动搞得生动难忘,老师给家长布置了两道“作业题”:一是参加班会;二是每位家长给自己的孩子写封信,由孩子转交老师,届时由老师摘要宣读,便于家长和孩子们彼此了解、共同分享。老师之命,儿子督促,自然不敢怠慢。既是父亲写给儿子的信,不妨就像爷俩聊天,结合自身经历谈点平实体会,给孩子的未来一点提醒。以下为信的全文。  相似文献   

13.
据报道,在福建永安、连城等地,家长为孩子送礼讨官成为一种怪现象。一些地方中小学班主任迫于关系压力,给有背景的学生安插各种班干部头衔,导致班干部严重“超编”,引发各种后果。福建三明市永安三中初一某班的班主任说,她班上共有52名学生,班干部竟然多达22名。有关人士呼吁,家长不应助推孩子的“官本位”崇拜,使孩子的心灵受到污染。"家长为什么要送礼给孩子讨官?一方面是因为社会有买官、要官的风气;另一方面是因为想让孩子有个官做,得到一种锻炼,为将来做官打基础。实际上,这是一种畸形的人才培养观。"那么,孩子们为什么都不愿意“当群…  相似文献   

14.
这里所说的联系本,是指沟通老师与家长的文字通道。班级每个学生人手一个笔记本,家长在上面填写孩子在家里的学习、作息情况,帮助做家务的情况;生活自理情况,尊敬父母长辈的情况,孩子的思想情绪与动态、兴趣和爱好等。班主任在上面填写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生活情况,科任老师对学生的反映与要求,学生的表现及思想变化,通知家长的有关事情等。要求学生定期把“联系本”带回家交给家长或带到学校交给班主任。班主任与家长联系本制度的建立,使班主任与家长保持了经常性的联系,达到了学校家庭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有…  相似文献   

15.
生命的颤音 和聋儿叶超的妈妈邱继珍联系是通过北京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幼儿班的老师。我们向老师说明意图,希望介绍几位孩子母亲采访,条件是孩子和家长的情况在外地赴京家长中具有代表性。老师推荐了邱继珍,说叶超虽属重度聋,但在班里是语言能力好的,因为他的妈妈辅导得法。还说,叶超妈妈总说想找点活干或打零工,干什么都行,问我们有没有办法。  相似文献   

16.
<正>教师节来临,"该不该给老师送礼?""送什么礼物好?"又成了社会性的"送礼焦虑症"!的确,当今社会存在个别教师利用手中的职权寻租,小到排座位、选班干部,大到保送生、高考加分……从一个小切口来看,教师节送礼,确实是部分教师权力寻租导致的一种现象。教师中确有害群之马,但是这种现象不是教师群体独有,而是很多行业、群体都存在的。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教师节的送礼风?人都是有情感的动物,有情感的动物  相似文献   

17.
殷跃明 《半月谈》2005,(5):1-71
首先,学生进校门没必要打卡。不能按时入校的只是极少数同学,旷课更是个别学生的行为。让每一个学生进校门都打卡,是多此一举,还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如果有个别学生迟到或旷课,老师应及时通过打电话、家访等形式与家长取得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其次,学生出校门也没必要打卡。有些老师认为:打了卡,家长已经知道了放学时间,其他的就是家长的事。这是在推卸教师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收礼与送礼翟峰近日重读《鲁迅日记》,有一个新发现:原来世人敬仰的鲁迅先生也曾收礼、送礼。两大册日记,随手翻来,都能看到收礼、送礼的记载。从日记中不难看出鲁迅先生收礼和送礼有两个最大特点,即礼品不多,礼额也不高。先生收礼,有许多是亲友送给其子海婴...  相似文献   

19.
所谓"送礼经济"悖论现象是指一些家庭已经感受到因为送礼给自己造成了经济压力,但送礼开支不降反升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显然不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我们就送礼现象在武汉市做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送礼实际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演化为一种博取功利的工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时送礼也成为商务活动的一种形式;中国人特有的虚荣心也加剧了送礼经济的压力。所以消除"送礼经济"悖论现象的主要途径是:第一,加大公务员收入透明度,加快完善并推行财产申报制度;第二,加强舆论宣传,倡导节约文明的礼品消费新风尚;第三,规范礼品生产行业;第四,家庭应合理理财,送礼应量力而行。  相似文献   

20.
2013年2月713《工人日报》刊登张枫逸的文章,文中指出一些电台电视台播出的个别广告出现了“送礼首选”“送领导”“上级有面子”等内容。且礼品中不乏名表、珍邮、金银纪念币等,对此,广电总局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级电台电视台立即删除含有渲染“送礼”内容的广告。“送礼”广告具有三宗罪。一是加重社会负担。近年来送的礼品越来越高档,价值越来越不菲,让人际交往成为一种甜蜜的负担。二是助推腐败之风。与赤裸裸的金钱交易相比,打着送礼的旗号无疑让行贿受贿行为更具隐蔽性,以掩人耳目。三是影响未成年人。含有渲染“送礼”内容的广告,很容易对青少年造成“不送礼办不成事”的负面影响,损害他们的身心发育。为了追求促销效果和眼球效应,广告有时会僭越法律规定和社会伦理,但媒体不应忘记自己的责任。正如专家指出,大众传媒的职责之一是传承文化,负有引领社会公众走向美好的人类精神家园的神圣职责,即使在商品社会,也不可推掉这份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