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企分开,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当前国有企业改革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关键。加快政企分开的步伐、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必须首先理顺政企分开的思路。这主要是指:正确理解政企分开的涵义,找准制约政企分开的症结,制定使政企能够切实分开的改革措施。一、政企分开的涵义把政企分开简单视为政府对企业放手不管或少管,显然既不现实,也不利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从我国政府实际上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主体及市场经济中政府与企业的职能规范看,准确把握政企分开的涵义,我们认为,必须明确以下几点:(一)政企分开并不是要求政府不管企业。如果把社会经济运动分成两个层次,企业是微观经济运动的基本组织,而政府则是宏观经济运动的调节者。其虽分属于不同的领域,具有不尽相同的职能和行为特征,但又互为条件,构成一个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运动时曾  相似文献   

2.
一、德国国有企业的管理概况(一)德国国有企业的基本情况德国财政实行分税制,相应地国有企业也为中央(联邦政府)、省(州)、市三级政府所有。德国的国有企业也称公共企业(Pub lic Enterprise),这些企业大部分是二战后由国家接收的企业。因为德国先后经历过两次私有化改革的高峰,国有企业的数量大为减少。目前在联邦政府层面上,由政府直接管理的国有企业数量已经很小。虽然相对于联邦政府,州、市等地方政府的国有企业数量还较多,但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不大,全部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在10%以下。德国的三级政府作为国有股权的代表分…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面临三大深层次特殊矛盾。解决这些矛盾的关节点,是如何将国家和企业分别代表的国有资本所有者的宏观主体利益和微观主体利益,进行市场化分解和组合,使两个经济利益主体的权责利独立化、量化和标准客观化。本文通过国有企业三大基本制度特征分析,针对深层次的特殊矛盾,提出用构造国有资本市场化有偿经营制度的特殊方法,严格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资本约束制度和机制,形成与企业自身利益结合的内在发展动力制度和机制,加速政企分开,形成科学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和机制,全面推进国有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革的创新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改革大潮,在松辽大地涌起。搞活国有企业,始终是整个经济改革大潮中的一股热流。从放权让利、利改税、承包制到实施《条例》,转换机制,推动企业进入市场,我们已经走过了多年的艰苦探索历程,国有企业的整体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是,这些以放权让利为主要手段,以调整政府与企业利益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推进式改革,与建立市场竞争主体相比,国有企业还存在着产权关系模糊,无人具体负责的问题,导致了企业内部无利益驱动,企业外部无竞争压力的局面。于是,国有企业在与其它企业的较量中,显得乏力,大有被人超过之势。  相似文献   

5.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经贸委起草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 (试行 )的通知》的要求 ,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将逐步规范化。因而 ,今后几年国有大中型企业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全国九届人大四次会议的精神 ,坚持不懈地抓好《基本规范》的贯彻落实 ,创造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化模式。本文主要探讨其中的三个问题 :一、继续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并以投资主体多元化为公司的主要组织形式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就是公司制 ,公司制也就是股份制。因此 ,要继续推进…  相似文献   

6.
我们的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实际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产权关系作为国有企业重要的基础和实践的依据,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使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国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大量发展,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内容的阶段。最近,国家发改委综合司司长范恒山提出,无论从体制上、从地位上、从对今后中国整体改革的推动作用上,都必须把企业改革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其中  相似文献   

7.
关于搞活国有企业问题的几点思考张景成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走过十几年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十几年来,企业改革基本沿着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改革经营方式、以市场为导向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思路向前推进。特别是《全民所有制工业企...  相似文献   

8.
一利益主体多元化格局是在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改革初始阶段,为了尽快改变过去统得过多、管得过死的旧体制。国家实行了放权让利。在此思想指导下,各级政府及经济职能部门也普遍层层放权让利;与此同时,为了改变企业作为行政机关的附属物、企业缺乏生机与活力的状态。国家采取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措施,后来发展为企业经营承包责任制;另外,为了解决事业单位经费不足的困难和大量待业人员的出路。国家允许并鼓励自主谋利的经营方式,又加上国家先后采取了包干、切块、挂钩等改革措施。这样,所有上述改革措施的推行,就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经济利益主体。除了国家与企业这两个主要的利益主体之外。还程度不同地出现了如下几种利益主体: (一)地方利益主体。在国家放权让利的过程中。对各省、市、自治区推行了财政、税收、外汇、粮  相似文献   

9.
国有企业的改革从1978年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经过了利润留成、利改税、承包租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等改革历程。经过改革,国有企业获得了很大发展。但是,不容回避,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甚至有的企业还加重了包袱,究其根本原因不是政策不到位、条件不具备、环境未形成,而是我们忽视了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的特殊性。我们用单一的改革模式去解决所有国有企业的问题,试图用一个标准去推进具有不同生产力水平的各种国有企业的改革,其结果当然不能奏效。用十五大精神重新审视国有企业走过的改革路程,我们确立了新的思路,国有企业的改革战略必须走混合所有制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在制度创新,其核心就是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明晰企业各个利益主体的产权关系为基本内容,以确立企业的法人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地位为核心内容的一种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一项需要企业内、外部配套改革的系统工程。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地方政府投资行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投资主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央政府已经从单一的投资主体角色,改变为比较超脱的宏观调控者;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则演变为我国最大的投资主体.这种格局的形成,与长期沿用的行政性分权改革思路密不可分.行政性分权所涉及的只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权力和利益分配关系,而没有根本解决企业的投资及其经营对地方政府的隶属关系.与此相关,放权让利的改革强化  相似文献   

12.
一、政府职能转变的紧迫性 (一)政府职能转变的滞后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丁宁宁博士撰文认为,从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我们的改革已经跨越了16个年头,国有企业的整体情况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好转,仅仅是“摸清了情况,明确了方向,打好了基础,下定了决心。”国有企业目前面临的困难,如负债率过高、 社会负担过重、冗员问题等等,并非国有企业改革的真正难点。企业改革的真正难点在于政府本身。因为国有企业改革不可避免地牵扯到政府机构之间、中央地方之间权力、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小打小闹没用,非动大手术不行。  相似文献   

13.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总体上看尚未能使国有企业真正摆脱困境,其原因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有一种观点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国企改革的主体产生了错位,政府部门喧宾夺主,包办了本应属于企业及其职工的权利和义务。深化国企改革必须纠正企业改革中的主体错位现象,政府应该将改革的车体角色让位给企业与职工。①笔者认为:(1)目前我国的企业改革中不存在主体错位问题;(2)让政府在企业改革中扮演主要角色,作为国企深化改革的首要主体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理性选择,也是尽快在我国国有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五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改革脱困的阶段性目标已基本实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继续坚持“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必须坚持从产权改革入手,大力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一、投资主体多元化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1.国有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符合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精神。《决定》指出:“股权多元化有利于形成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  相似文献   

15.
关于国有企业民主集中制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作为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的国有企业(以下简称企业),要不要坚持民主集中制,以及如何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这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个思想认识问题和实际工作问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正面临着深化改革的任务,应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企业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其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企业民主、科学决策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计划经济体制中,企业附属于政府,不承担风险。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决定主体分散,利益矛盾突出,市场复杂多变。在这种情况下,要对企业生存方式、发展方  相似文献   

16.
国资委行使国有企业股东权利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新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以产权为纽带是新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基本特征。产权纽带落实的关键在于建立真正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而建立与完善出资人制度的核心则在于界定出资人的权利。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出资人代表,其行使出资人职能的落脚点在于行使国有企业的股东权利。一个时期以来,尽管国家是国有企业的出资人,但实际上国家股东一直呈虚置状态,说是由政府代表国家行使出资人职责,可政府中却缺少一个单一的实体来履行政府所行使的出资人职责。《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颁布后,这种情况已经得到根…  相似文献   

17.
信息之窗     
政企关系面临十大转变政企关系面临十大转变经济学家魏杰的文章说,与以往我党的会议报告相比,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没有把国有企业作为一个标题提出来,而是探讨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这实际上是从更高的层次来考虑企业的问题,即重新界定政府和企业的关系。与原来相比,未来政府与企业关系将出现十大新的转变:第一,政府不再作为对企业进行资源配置的主体。第二,政府不再是企业制度设计的主体。第三,政府不再作为国有产权的代表存在。第四,政府对企业剩余的收取要有服务意识。所谓剩余的收取,就是收税、收费。第五,政府和企业都在投资,在投资项目一…  相似文献   

18.
<正> (三)国有企业陷于困境的危害。 改革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新变化不仅营造了新的利益框架,对社会资源的分配机制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撇去中央企业即通常所说的“条条制”企业不谈,凡是新建的地方国有企业及原地方所属的企业,它们现在都和地方政府站在一起成了向中央政府讨价还价的力量。而国有商业银行为  相似文献   

19.
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但是由于以前国有企业产权存在不明晰、过于集中和不能流动等弊端,所以就必须要走产权改革道路,建立“股权——国有企业财产权”的企业产权模式,推进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20.
分配制度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20多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从放权让利到制度创新、从搞好每一个国有企业到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等纵横交错的若干阶段,应当说,分配制度改革贯穿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整个过程。一、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分配制度也处于变革和完善之中。过去,我们可以简单地用“财政上的统收统支”和“八级工资制”去概括国有企业分配制度。经过20多年的改革,这种分配制度已经不复存在,逐步被新的更为灵活、多样的分配制度所取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