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健康的心态,是促进个人、企业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心理基础,是企业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浮躁的心态对人际关系、工作绩效、组织气氛会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所以石油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对员工浮躁心态的管理与干预。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各种思想潮流、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纷至沓来,给石油企业员工带来巨大的震荡和冲击,  相似文献   

2.
时代精神是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基本特征并为社会大多数成员普遍认同和信守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通俗地讲,时代精神反映了“大势之所趋”、“人心之所向”,深刻影响着社会历史进步的方向和时代发展的潮流。科学发展观是引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时代精神。它顺应了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改革的时代潮流和历史趋势,正确回应了时代和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要求。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不愿孤独地埋头做事,怀有侥幸心理;盼着买张彩票,就能撞上天上掉馅饼的美事;盼着参加选美、选秀,一夜之间“成为名人”;盼着上了互联网,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盼着嫁个有钱人,少走些弯路,得到个“现货”。官员浮躁为政绩,百姓浮躁为成功,专家浮躁为名利……在当下的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4.
在多元经济和多元文化的今天,面对青年信仰危机、心理浮躁等社会思想状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必须加强其针对性,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贴近教育对象,深入了解现代人的行为方式和心理需求;提高自身修养,努力掌握现时代的社会理论和科学方法;结合传统文化,积极促进高层次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形成;灌输法律意识,让青年正确认识人生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过程中,生存与发展将成为人类特别是青年群体面临的人生课题。青年生存依赖生活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人文环境的改善;青年发展依托自身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和质量。 参与是青年人生路上的助跑器。就中国现实社会的新生代而言,虽然,他们缺少上几代人参与“政治运动”的经历;但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中,与成人群体有着同样生活体验: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新的人生起跑线上,每一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青年  相似文献   

6.
刘科军 《学理论》2009,(14):109-110
审美现代性以反思的态度来体验现代生活,从而表现出三种生存策略与形态特征:审美现代性是现代性自身矛盾发展的产物,它反叛由工具理性主导的社会现代性;审美现代性追求一种差异性的价值,显示出求新求变的美学特征;审美现代性的发展受到社会现代性的制约,它必然在社会结构中处于边缘化地位。  相似文献   

7.
明代中后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人们由俭入奢,世风日下;另一方面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在江南地区尤为突出,使得人们高水平消费成为可能。田艺蘅于嘉靖三年出生在钱塘县的官宦之家,正是处于这一特定的历史时空,造就其特定的人生经历。他自幼便会享受人生,经常跋山涉水;成年后在准备科举考试时,仍不忘游山玩水、品茶饮酒;晚年注重养生,更加注重精神方面的享受,进入创作的高峰期,一生著作丰富。综观其一生,虽有仕途的坎坷,但更多是对生活的享受,既有随波逐流的一面,也有超凡脱俗,追求内心高贵,塑造自身独特品味的一面。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5,(10)
资源的严重枯竭、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使人们不得不去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能在不破坏环境的情况下继续走好发展之路。人是生活方式的主体,个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将成为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基础。改善我们的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加强对自身生活方式的管理,才能使社会生活方式沿着一条健康文明的轨道发展,营造生态文明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9.
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并且全球化,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而且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社会生活方面,当紧闭的国门打开之后,人们惊奇地发现,我们搞了近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认识党是那样的肤浅。中国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除了改革,别无他途。而当改革真的向深层次推进的时候,代价又是那样沉重:企业亏损破产,职工下岗失业,欺诈虚伪、贪污腐败滋生蔓延,社会风气不尽如人意。变化了的世界,变化了的社会生活,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表现为人心的浮躁和不稳定,缺乏对客…  相似文献   

10.
生存政治、生活政治两个概念分别代表从传统到现代发展的不同阶段。生存政治阶段的主题是满足基本生存,生活政治阶段的主题是追寻多元的生活方式与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用生存政治、生活政治概念考察我国乡村社会变迁,发现当下乡村正处于从生存政治到生活政治的过渡期。从日常生活视阈来看,我国在传统农业社会乃至改革开放初期的现代农业起步阶段,都维持着一种生存政治的状态,相应的治理也以维持生存为导向。直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才使农民基本摆脱生存政治状态并开始向生活政治状态过渡。转向生活政治的乡村治理应该进一步提高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提供多元的社会参与方式、生活方式选择,促使治理方式由宏观的事本主义向微观的、以服务为主的人本主义转型,培育多元治理主体,提供更多价值观念、情感链接以及自我实现方面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精神生活的解读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精神富有的基石。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精神富有蕴涵着主体全民性富有、内容全面性富有、形式层次性富有、过程渐进性富有。实现全体人民精神富有既是人的需要发展的现实必然,也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价值诉求;既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也是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破题之举;既是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初心使命的彰显,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表征。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精神富有应凝聚个体思想共识,促进精神和谐,在知行转化中实现;强化社会价值引领,增加精神财富,在古今相继中实现;筑牢国家意识高地,夯实精神基础,在中外互鉴中实现。  相似文献   

12.
在后危机时代中,一些发达国家的主流政党纷纷陷入生存困境:政党的社会治理方法缺乏有效性,治理能力下降;政党之间缺少稳定的政治联盟;社会的稳定与秩序受到冲击;政党输出的政策与纲领饱受民众质疑。为化解危机摆脱困境,这些政党一方面采取“中间化”战略,寻求新的社会支持力量;一方面积极探索联合执政模式,加强多元治理,以适应社会变迁;同时还积极开展自我纠错与价值“增值”取向,着力推动社会建设,以创建更加平等、公正与充满活力的社会。  相似文献   

13.
高新民 《理论视野》2009,(8):54-57,42
信访、接访、下放等制度,在中国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具有特定的功能,是政党治理背景下并非最好但却不能缺少的制度。上述制度的效力最大化依赖于更深层次的社会改革与政治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眼下有两大热词,一是心穷,调查表明,约1/5受访者认为自己比周围人穷。有专家指出,心穷比口袋穷更可怕。二是怀疑,怀疑成中国人生活方式,地方政府越来越不被相信,即使有些猜测事后证明不过是一场谣言,但民众仍一边倒的怀疑。今天,这种不相信的情绪,已然渗透进多数中国人的生活。从心穷到怀疑,无不印证了当下不能回避的社会心态,那心态里复合了纠结、浮躁、迷茫,夹杂了不解、痛苦、愤怒与无奈,惟独缺少阳光般简单又安定的  相似文献   

15.
国情,是一个国家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人们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生存、发展的各种条件和方式的总和.对于一个国民和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来说,国情具有既成性和不可选择性.正因如此,任何国家的发展和建设,要取得成功,都必须面对本国国情,从国情实际出发,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而要深刻认识和正确评价一个国家的制度和方针政策,也必须深入研究和具体分析其基本国情.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把人的存在理解为生存活动.人的生存活动是人依靠自然生产自己的一种生活.作为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人的生存活动,就是人的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它构成了马克思人权认知的前提.从人的“生活决定意识”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出发,首先,马克思指认人权是一种逻辑规定,是人的生存活动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阶段的产物,表现为自由、平等、财产与安全等;其次,马克思指认人权又是一种现实规定,人权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这一特定的生存方式中体现为资本自由、平等地剥夺劳动的特权.  相似文献   

17.
曾峻 《党政论坛》2012,(7):12-14
民生就是人民的生存、发展,民生构成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内容。民生问题是指民生领域中的突出矛盾,主要是人民的生存、发展问题,是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不和谐的表现,表现为具体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它是社会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18.
国家综合配置改革试验区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不再是经济体制的有限变革,而是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再依赖于优惠政策的势能差和开放的时间差,而是依靠制度创新,强调“内源式”发展。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要建成“两型社会”示范区,就要明确目标,形成城市群区域协调机制;大胆进行政策创新试验;大力倡导循环经济,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的新路。  相似文献   

19.
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的实质是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现实的人的生存困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在现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走出危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更不可能通过选择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解决自身的发展问题。从而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及其面临的根本问题,在充分吸收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切肯定性成果的同时,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创造性地开辟一种全新的现代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时也面临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所以,我国要改变原来的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低碳经济。传统产业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是走向低碳经济的第一步;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和采用物联网是走向低碳经济的突破点。倡导低碳节能的生活方式,是建设低碳社会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