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知识经济与行政法治观念革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初露端倪的知识经济是行政法治观念变革的新动力。它必将推动着行政法治在观念上实现从管理行政到服务行政 ,从注重行政权力的行使到注重对相对人权利的尊重 ,从注重间接民主到注重直接民主的变革  相似文献   

2.
傅达林 《政府法制》2011,(16):22-25
(上接本刊2011年5月新闻月刊)案例篇案例是流动的法治。十年间,那些为社会广为关注、引起立法和司法变革、影响公众法治观念的典型个案,传播出绵绵的法治意蕴,深刻改变着传统社会的心理状态。1."齐玉苓案":宪法司法化的美丽"昙花"山东枣庄姑娘齐玉苓,当初或许不会想到,她"为受教育权而斗争"的努力,竟然成就了"宪法司法化第一案"。  相似文献   

3.
今日的中国正处于生产方式变革之际,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生产方式背景下感受法律发展并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法治之路,正是由于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才从根本上使人摆脱对"自然"和"物"的依赖关系,最终走向自主主体,实现人的真正自由和全面解放,促进自由、平等的法律观念和多元自主法律秩序的衍生机制。  相似文献   

4.
"变革"是中国法治的现代化运动的一个核心关键词。在古今中西的十字路口,民国时期的法治使命更多地被渲染了探索与抉择的色彩。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近代法治建设在反思传统治理图景与面对西方客观法理冲击之际,寻求"现代性"理念的时代表达。从民国时期法学家居正的法治思想中,可以发现法治变革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又深刻地蕴含着近代中国折中融西、古今异宜的时代背景。法治变革在时代的召唤下,有着其内在的理路,即在古今中西之间建构一个指向未来法哲学发展的时代任务。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要求社会发展要满足人的需求,一切发展要以人为中心。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法律已基本覆盖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时,受传统一些观念的影响,我们的法治观念并未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也与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不相符合,所以我们应该对现有的与时代不相适应的法治观念进行变革,树立正确的、合理的、与以人为本相适应的法治观念,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6.
如果理解了"法治"与"社会",也就理解了改革开放的30年。解放社会不仅需要制度变革,更需舆论支持。作为法治推动者的《法治与社会》同样也是社会的解放者、观察者,在记录法治的进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无论是观念上还是制度上都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实现观念更新和制度变革,才能建立服务政府、法治政府、高效政府。进而才能全面实现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8.
读罢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我更加识清了传统社会的面貌,反观我们所处的所谓现代社会,也随之有了我的一些思考。本文认为,在一定意义上,受以"厌讼"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诉讼观念的,总体上具有现代特征的法律在实施过程中受到阻却;法律制度的变革与诉讼观念的转变不具有同时性,传统诉讼观念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是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因此,转变传统诉讼观念对当今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常健 《现代法学》2005,27(6):18-24
现代性代表着一种时代意识、理性、进步观念和反思精神,现代性运动的历史变革引起了经济法及其理念的勃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引起市场经济现代性的进一步嬗变,促使了经济法理念的张扬。在市场经济现代性追求和变革的背景下推进中国经济法治进程,就要以现代经济法理念为指导,培育民众,尤其是政府的经济法治信仰,奠定经济法治形成与发展的思想基础,提高经济法律的运用水平,促进良好的经济法治秩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人心.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如何变革传统观念和教育方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本文指出法治理念中的独立、自由、民主、平等、秩序和效率等理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和实践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阎玮 《法制与社会》2012,(33):266-267
同传统的干部人事制度相比,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在公务员制度中得到有效体现。具体表现在:一是依法管理的法律精神。二是权力制约与权利保障并重的法律精神。三是公平与正义的法律精神。然而,真正实现公务员法所体现的法治精神,就必须走公务员管理法治化之路,实现公务员法律精神更重要地是需要观念转型。即树立"法律优先"的观念、"平等"的法律观念、"人权"观念、权责一致观念。  相似文献   

12.
法治中国的建设正处在不断拓展之中,在法治拓展的过程中,社会生活诸领域已经初步实现了法治化,但法治中国仍在路上.在法治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与法治自身不相适应的观念、习惯和做法,仍需不断拓展法治的深度与广度.立足于中国法治实践的成就,从中国法治的现实呼唤法治拓展、从"党领导法治"拓展到"党实践法治"、从"实质法治"拓展到通过"形式法治"实现"实质法治"、从法治的工具价值拓展到法治的目的价值、从"法治模仿"拓展到"法治自信"等视角.  相似文献   

13.
不是有了法就是法治社会,中国缺少"法治"的传统,法律的完备和法治观念的转变还需要相当长的路要走,只有把法治作为一种信仰、习惯,至少大多数人发自内心奉行它、维护它,才能真正走向中国特色的法治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不是有了法就是法治社会,中国缺少"法治"的传统,法律的完备和法治观念的转变还需要相当长的路要走,只有把法治作为一种信仰、习惯,至少大多数人发自内心奉行它、维护它,才能真正走向中国特色的法治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随着对"重实体,轻程序"观念的摈弃,程序正义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在肯定程序正义的独立价值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进一步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让程序正义在我国的法治建设进程中大展手脚。法治建设不仅仅是国家的事,它的实现需要每一个公民的共同努力,因此本文换一个角度着重从"守法"方面分析了程序正义在法治建设进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法治的观念要件(一)法治观念的含义法治观念是人们关于法治的认知、评介和情感体验,是一种带有基本倾向的法律意识,是法律意识中最根本、最朴素的意识形态。法治观念的这种基本倾向来自于市场经济的要求,以此为特征的法治观念连接着现代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与法治。个人法治观念是具体的个人对法治的看法、意见和情绪,它是个人独特的社会地位和社会经历的反映。个人法治观念的主体性保证了社会法治观念的主体性。否则,社会法治观念则由于缺乏主体性的源泉,最终被人们认为与己无关,所谓的社会法治观念就成了少数人的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法治化的观念基础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论中国法治化的观念基础夏锦文蔡道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树立法律的权威。当代中国法制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化迈进的历史变革时期。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关键之一是法律观念的现代化。其中法律至上应是中国法制现代化(法治化)的观念基础。这意味着法律应该...  相似文献   

18.
我国走上依法治国的道路是历史发展进程的必然,"开弓没有回头箭"尽管法治道路坎坷还是得走下去,我们要处理的问题是如何利用传统法律文化为现代法治服务,虽然传统文化中的"尚礼""权力至上"观念与现代法治水火容,但传统文化中仍有许多可以为现代法治建设利用的因子。应做好"扬弃"与"取舍",警惕负面因素对现代法治的滋扰。  相似文献   

19.
《检察风云》2007,(19):16-17
"依法治国"十年,中国法治伴随改革的航船劈风斩浪:立法深宅为民众洞开、法治政府初现端倪、司法改革风起云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日新月异……   "法治变革"的不凡成就,震惊世界.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在北京隆重召开--对于十年后的盛会,人们有理由寄予更殷切的期望.……  相似文献   

20.
由政府推进型法治发展模式向政府与社会互动型法治发展模式转变是当下中国法治变革的基本方向。市民社会的成长发育,既是法治发展所需的条件,也是法治模式变革的基本要求。社会管理创新与中国法治发展模式变革之间构成的条件式契合关系,不仅能够促进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改良和市民社会的健康成长,而且对中国法治发展具有积极推进作用。同时,社会管理创新在推进中国法治模式变革过程中依然存在困境,其对法治发展的推进作用受到诸多因素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