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非  赖文凤 《两岸关系》2006,(11):18-20
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的发展与特点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90年代不断发展,至21世纪初期形成相当规模。(一)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的发展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从第一阶段农产品民间小额贸易起步,到第二阶段台商赴大陆投资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再到第三阶段政策开放与互动,先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起步阶段(1979-1987):由于两岸经贸关系尚处恢复过程,两岸农业交流基本上以农产品民间小额贸易为主。初期,台商为规避台湾方面的政策管制,在大陆投资农业多以迂回的方式进行“投石问路”,或化明为暗,或化整为零,表现出隐蔽、零星、…  相似文献   

2.
美国对两岸和谈的政策立场,是出于维系台海“不统、不独、不战”局面的战略考虑,以保证自己在台海地区的最大战略利益。美国既不希望两岸举行统一谈判又希望两岸达成和平协议的复杂心态,表现在一方面希望两岸进行谈判,降低敌对状态,另一方面又长期对台提供军售,使其增加与大陆相抗衡的资本。此一“双轨政策”对两岸和平关系的构建,有着不同方向的影响,往往起了互相抵消的作用。由于中国政府对台湾当局谋求“法理台独”的强烈反应以及台海紧张局势的升高,美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对两岸政治谈判采取较为积极的态度,反对台湾单方面改变现状。美国的上述战略考虑,在反对台湾“独立”、维系两岸和平这一点上,与中国政府的立场有相通之处,客观上为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提供了较好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3.
台湾南部地区作为岛内最早得以开发的地区,—度是台湾社会经济文化的重心所在,也是与大陆渊源关系最为密切的地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两岸经贸交流解禁,台湾南部中小企业纷纷赴大陆投资,为推进了两岸经贸交流做出了贡献。但近年来,受制于岛内“北蓝南绿”的政治格局,台湾南部地区受民进党影响很深。  相似文献   

4.
台海和平环境的建立,是两岸当局与人民自1949年内战之后一直的期待。两岸对和平远景的期待可以理解,但从理想走向实际却需要一段漫长而且曲折的过程。本文共分五个部分,包括前言、两岸创议“和平协议”的历史背景介绍、两岸终止敌对状态协议设计与推行、两岸对“和平协议”解读的相互冲突,以及两岸“和平协议”签署的展望,来解析两岸对此一问题的立场与要求,并整理出双方对此事件的不同解读,以及彼此尚无法“跨出门槛”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5.
以两岸直航为重要议题的国共“两岸经贸论坛”闭幕两个月来,两岸相继宣布了“小三通”和两岸包机的扩大化政策。所谓“小三通”扩大化的政策是指福建泉州石井与金门之间的客运直航在6月8日开启,成为闽南沿海距金门最近的海上“黄金水道”;而所谓两岸包机的扩大化政策,是指6月14日两岸同时宣布从即日起两岸实施“项目货运包机”、“节日客运包机机制化”、“紧急医疗包机”和“特定人道包机”,客运包机将从原来的春节,扩大到清明、端午和中秋等3个传统节日期间。这无疑是两岸三通迈出的重要一步,应当给予正面评价。不过,笔者也认为此举显然受…  相似文献   

6.
去年7月4日,两岸周末包机正式启航;11月,二次“陈江会”之后,两岸海运直航全面开放,两岸直肮包机大量增加,两岸“三通”的雏形已经显现。这是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的第一步。两岸“三通”,尤其是两岸直航,对于台湾经济与产业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今日上海》2012,(5):12-12
继浦东开发之后,上海的又一项世纪工程“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已满十年。  相似文献   

8.
石正方 《台声》2013,(2):32-33
2008年11月4日,两岸两会成功签署了《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和《海峡两岸食品安全协议》,宣告两岸同胞期盼了近30年之久的两岸“三通”终于成为现实,两岸交流进入“大三通”时代。  相似文献   

9.
要闻回放     
《台声》2008,(12):4-9
互倒水 两岸距离大大靠近;两岸开启“大三通”时代;连战宴“从台湾头吃到台湾尾”;“动物秀”团团圆圆 长久富贵;“陈马会”此时无声胜有声;  相似文献   

10.
海峡两岸海洋经济的互动与双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大力推进两岸海洋经济合作与开发,必将大大增进两岸往来。密切两岸经济关系,推动两岸互为依赖的“海洋经济共同体”的形成,促进两岸经贸合作。因此,深入分析探讨海洋经济“互动双赢”的对策与措施。对于切实解决两岸经贸的互动双赢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11,(6):14-19
论坛围绕“深化两岸合作、共创双赢前景”这一主题,就大陆“十二五”规划与台湾“黄金十年”蓝图、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实施与促进两岸经济发展、两岸文教合作与青年交流3项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12.
海峡两岸政治关系解决的基础,是要发展两岸的经济关系。邓小平同志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明确指出,两岸经济关系要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只有到了这个时候,‘台独’想独也就难了。”1990年,中央明确指出,要把对台经济工作提高到祖国和平统一的战略高度来认识。  相似文献   

13.
戴旭 《台声》2008,(12):20-20
台海两岸近来亮点不断先是第一个大陆旅游团入岛,接着是海协会会长陈云林访台,然后是大熊猫“团团”“圆圆”准备定居台北。两岸达成“大三通”协议,半个多世纪的梦想近在咫尺。这是自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实现国共和解以来,两岸接近的第二波巨浪。作为恰到好处的配合,”反角”陈水扁被历史的巨轮撞倒,口喊“爱台湾”其实爱台币的原形毕露。  相似文献   

14.
孙立极 《两岸关系》2006,(12):26-28
“两岸合作”、“共创双赢”—2006年10月17日,海南博鳌,两岸农业合作论坛主会场挂着这样两个红色条幅,道出了两岸农业合作的目标和愿景。两党沟通平台为两岸农业合作提供助力这次农业论坛主要围绕“加入WTO后两岸农业合作面临之机遇与挑  相似文献   

15.
两岸政治定位的困境在于“一个中国原则”与“中华民国是主权独立国家”之间无法调和的结构性矛盾.国际关系中的建构主义理论对于两岸关系研究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两岸同胞共同缔造的统一的中国不同于现阶段两岸各自认同的政治主体,可以称之为“第三主体”.两岸统一的过程也就是两岸同胞共同建构“第三主体”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柳英 《时事报告》2010,(2):97-98
一段时间以来,“ECFA”成为两岸媒体上曝光率极高的热词。“ECFA”全称是“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首字母的缩写,中文意思是“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09,(2):6-7
过去的一年来,对岛内乡亲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两岸关系出现重大转折、两岸交流的步伐一日千里。海协、海基两会达成多项协议,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成行,两岸“三通”基本实现,跨海而去的“团团”、“圆圆”和珙桐树见证了两岸关系的冰消雪融。过去的一年,两岸春风预示了覆盖在两岸关系上长达8年的坚冰即将融解,两岸关系呈现“大交流、大合作、大融合、大发展”的崭新局面。“三通”的启动厚植了两岸共同利益,实现了互利双赢。两岸民众期盼已久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春天,即将到来。  相似文献   

18.
埔编 《黄埔》2009,(1):1-1
2009年是海峡两岸关系进入“三通时代”的第一年,或可称之为“两岸三通元年”。从这个元年起,两岸人民的往来将十分便捷,仅就台商来说,早晨去上海开会,黄昏回台北吃晚饭的“两岸生活一日圈”已成为现实;两岸经贸的通道将更加顺畅,为业者节约大量运输时间和成本。三通为两岸经济带来的效益可以量化,而难以估算的是由此对两岸民众心与心、情与情的连通所产生的巨大效应。  相似文献   

19.
王敏 《两岸关系》2010,(2):21-23
2008年11月4日,两岸两会在第二次“陈江会”上签署了关于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等协议,并于12月15日开始实施,标志着两岸进入“大三通”时代。一年多来,两岸“大三通”的积极效应持续发酵,给两岸同胞特别是台湾同胞带来了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与好处。  相似文献   

20.
自2008年11月的“陈江会谈”后,两岸三通正式启动。在12月的“第四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两岸发表了九点“共同建议”,提出了加大在资汛、通讯、环保、LED照明、新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加强两岸产业界交流和沟通,建立两岸产业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逐渐形成合理的两岸产业分工合作布局。为抓住这一良好机遇,共同提升粤台光电产业竞争力,在工业和信息、化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