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法治是当今制度改革的最大热点。法治社会里,法官作为"社会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守卫者,其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本文通过对应然与实然、能动与保守、实体与程序、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四个问题的阐述,来细化法律法治星空下的法官问题。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你的贡献"是每位法学学者在探索法治进路中都有必要扪心自问的问题。显然法学学者的贡献并不在于逆程序正义而对当案的法官就该案进行"评头论足",因为这种程序不当的行为不是在创造与推进法治,相反,是通过传统的人际关系说来扼杀正义与创造社会不公。法治进路中,尽管时下法官素质不高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作为学者应给予法官应有的宽容、尊重与信任。  相似文献   

3.
法治的核心是依法办事,而严格执法是依法办事的关键环节,因此法官作为执法者在法治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有人说,法官是法律的化身,是公正的象征,这与其悦是对法官地位的真实写照,还不如说是人们对法官作用的期盼和希冀,是村法治的追求自付*一。法官总是生活在活生生的社会Z中,法官职业及其行为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法官上是活生生的人,在职业之外他们也有普通人的尸「8六欲。因此,在这神既定的社会环境和工作背景之下,要树立法官在法治巾的理想形象,关键在于消除各种妨碍法官公正的因素,努力维护法宫作为执法者的…  相似文献   

4.
法官助理制度:中国法官职业化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官职业化是现代司法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现代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人民法院走向法官职业化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必然要求,是中国法治发展的历史必然。作为法官职业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法官助理制度的实行及效果对法官职业化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根据6年来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法官助理制度的实践情况,从实  相似文献   

5.
郑少锋 《山东审判》2013,(1):119-120
孟子曾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制而用之存乎法,推而行之存乎人。"法治在中国的每一次前进,既有学者、立法者深入思考的深深印记,更有无数法官坚实的司法实践活动作为基础。人民法官的工作,有时要"居庙堂之高",端坐在庄严的法庭内坐堂问案;有时又要"处江湖之远",主动走街串巷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而无论在"庙堂",还是在"江湖",处处都彰显着法官的人格魅力。因此,如何塑造好的法  相似文献   

6.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现代司法制度的建构和顺畅离不开法官的职业化建设。法官职业化表现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品质,这种品质以他们特有的思维方式为基础。本文从法官职业化的角度,指出法官应具有五种思维品格:正义性思维、程序性思维、逻辑性思维、法律性思维、人本主义思维。  相似文献   

7.
法官的自由裁量是司法过程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但是,作为涉及到法官主观意志的活动,在法治社会本身是"以规则为中心的法律秩序"的前提诉求下,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合理性或者正当性经常受到质疑。尤其在我国的背景下,是否赋予法官自由裁量权、法官究竟  相似文献   

8.
沈寿文 《法商研究》2014,(3):100-107
"法官异议"被一些学者解读为"司法的民主性"和司法责任的体现,这一解读似乎契合了相关法治发达国家和地区"后司法独立时代"避免法官陷入司法专横而呼吁对法官进行监督的需要。然而,这一解读并没有充分揭示"法官异议"的性质。无论是以我国台湾地区"法官异议"制度的发展作为参照,还是在法理上分析"法官异议"的性质,抑或是从法官发布异议的动机是法官个人"司法抱负"的反映等方面来剖析,得出结论的都是"法官异议"在本质上是司法独立的产物和体现。在我国当前的司法改革中,只有充分地保障和实现审判独立,包括"法官异议"在内的实践才存在可依附的制度空间。  相似文献   

9.
王彦博 《山东审判》2013,(1):115-116
"法治文化"如何实现?古罗马的西塞罗在其名著《法律篇》中提及的、被后人广为流传和采纳的名言——人民的福祉是最高的法律——给出了最佳的答案。人民的福祉是制定一切法律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也是一切司法活动的主轴。在当下中国,法官要知"民本"、行"民本",才能司法为民,推动法治前进。一、知"民本"(一)知:当前中国国情和法治现状"司法必须与社会现实相适应。"①中国法官  相似文献   

10.
现代中国实现法治的路径研究很大程度是研究乡村社会的法治实现路径。论文从乡村社会的一个案例说起,通过这一案例展现了乡村法官在具体的裁判执行过程中,如何协调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关系。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引介了国家正义与乡土正义的概念,详述了法官解决乡村纠纷的过程和实现法治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不同社会对于好法官的认识和塑造方式不完全相同。中国人心目中的好法官,主要是青天的形象,中国社会对于好法官的形象塑造,总体上没有超越"神话—超人—英雄化"这一传统路数。而西方人心目中的好法官则是职业法官形象,西方社会对于好法官的形象塑造,走的是"世俗—常人—规范化"的塑造路径。好法官形象塑造受制于不同的社会制度、法治观念和政治目的。法治社会无青天,在法治建设中,我们既要淡化司法体制内青天好法官的形象塑造,又要强化法官群体的职业化建设,更应杜绝司法体制外的权力青天向司法发号施令、施加影响。  相似文献   

12.
法官拥有特有的"技术理性",优越于行外人之治,是公正司法的基本保障。相对于政府推动、民间推动,法官将成为推动法治的"第三种力量",建立法律职业共同体,提高法官职业素养,将会成为中国法治发展的最直接的突破口。有鉴于此,本文拟从法官本身的特殊素养着手,对职业素养的内容和范围、职业素养的特征和优点、职业素养的价值和作用、职业素养的立体构建等方面进行探讨,试图寻找法治与人治的藩篱所在,以解释法官之治为什么不会走向人治。  相似文献   

13.
一、先例制度概述 先例制度是保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重要制度.它是一种在法院判决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法律效力和内部联系的非正式意义上的法律渊源体系.这是一般意义上的先例制度,与"判例法"在本质上都是"法官造法",但理论界认为"先例"比"判例"更适合我国的法治语境.  相似文献   

14.
建设法治国家离不开高素质的法官,而建立健全法官遴选制度则是确保法官素质的前提条件。现代法治国家一般都建立了严格的法官遴选制度。尽快构建一套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法官遴选制度,已成为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环节。本文分析了我国法官遴选制度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国外法治发达国家法官遴选制度的经验,对我国法官遴选制度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5.
美国法院的判决执行制度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作为一个法治国家,公民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均很强,法官的"年长 精英"制度使法官普遍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法官作出的裁判一般都能得到自觉履行,因此美国不存在我们感到头痛的"执行难"问题。由于在美国执行并不难,因此美国并没有单独的强制执行法,也没有单独的机构或部门负责执行工作,甚至没有专门的人员从事执行工作。但是,这并不是可以说,美国的判决执行制度就没有我们借鉴、参  相似文献   

16.
黄嘉烈 《人民司法》2012,(1):104-107
一、"清明的法官,亲民的司法"之司法为民理念民主政治无法离开法治而存在,而法治最重要的就是司法,司法是为全民而存在,司法除了维持社会秩序,最重要在保障人民的正当权益,甚至于作为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台湾地区"司法院"赖院长在宣誓就职时就提出:干净、透明、便民礼民、效能的司法。让人民知道司法审判怎么进行,判决是怎么形成的,最好人民有机会参与。实际上人民最后的要求是裁判品质要好,裁判不但要有效率,而且事实的认定要精准,适用法律要正确。司法是为全民而存在,应该从民众的角度理解人民对司法的期待与人民历经诉讼的苦痛。司法必须倾听人  相似文献   

17.
法治及其形式合理性有着先天的局限性,法律适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各种"困难案件".陪审团在审判过程中的职能包括在认定事实的基础上适用法律,在适用法律的过程中贯彻社会价值观念、修正法律规则.陪审团在困难案件的审理中具有维护、修改、补充和促进形式合理性的法的作用.在法治社会中,法官依照形式合理性的法断案是一条准则,但困难案件的审理作为一种例外,应当有陪审团参与审判.  相似文献   

18.
一、司法改革的目标:司法独立与司法公正1、司法独立是法治的普遍原则,司法的独立有助于法律权威和民众法律信仰的成长,也有利于法治统一、防止行政权力滥用、惩治腐败和加强中央权威。司法独立作为现代法治的一项基本原则,是由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学说派生出来。西方法律家把司法活动的独立性视为法院存在的先决条件。有一位法学家对司法独立作了精辟的表述:“在法官作出判决的一瞬间,被别的观点,或者被任何形式的势力或压力所控制或影响,法官就不复存在了。宣布决定的法官,其作出的决定哪怕是受到其他意志的微小影响,他也不是法官…  相似文献   

19.
随着"以人为本"意识的增强,刑事法官不再被简单看作普通公职人员,刑事法官内外并重的法治地位使其在刑事司法乃至整个社会法治进程中的作用愈加凸显,本文将以此为视角,结合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订来探讨法治进程中刑事法官的砺炼,具体指加强"人权保护意识"、转变"逻辑思维模式"、坚定"程序合法观念"和提高"裁判主持技能"。  相似文献   

20.
邓超 《中国司法》2014,(10):99-100
正近期,发生在广西北海市银海区法院的律师"绝食抗议"和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律师给法官"送红薯"事件,再次将"死磕派"律师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加之此前的律师在法庭上"集体沉默"等事件,不得不引发人们对律师"死磕"现象的深度思考。互相尊重、各司其责、共同追求司法正义的目标是法治国家中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最基本的应然关系,尊重法官、张弛有度、公平有序的法庭秩序是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