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德先 《理论探索》2005,26(6):152-154
我国修改后的《婚姻法》首次规定了婚姻无效制度,这是婚姻立法的一大进步,但其规定还不尽完善。尤其是无效婚姻的种类列举不够全面,无效婚姻主张的法律程序不健全,无效婚姻的法律后果规定不够科学,所有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立法中不断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3,(2)
1994年1月12日新《婚姻登记条例》的颁布,取消了事实婚姻制度,从而否认了原司法解释中的事实婚姻所具有的合法效力,事实婚姻这一法律概念,亦因现行法律的否认而不具现实意义,仅在法学研究层面上仍有其一定的价值。法律之所以对事实婚姻作如此重大调整,意在使婚姻更有效地纳入法律调控的界域,却忽视我国的社会现实,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因而有必要在婚姻立法中重新构建事实婚姻制度以完善婚姻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3.
刘艳霞 《理论探索》2005,(1):124-125
事实婚姻一直是困扰我国立法和司法的难题 ,新《婚姻法》对这一问题采取了相对宽容的态度 ,但这一难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解决这一问题既要明确立法的价值趋向 ,又要在司法实践中充分尊重相关事实 ,这样才能使法律不至于陷入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4.
同性恋婚姻立法模式及典型国家的立法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盈君 《学理论》2013,(20):127-128
随着同性恋权利运动和人权运动的发展,世界对于同性恋者的态度愈加宽容。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同性恋婚姻都成为了现实。在世界立法趋势下,中国同性恋婚姻合法化是必然,但却肯定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张继文 《学理论》2012,(1):93-95
中国婚姻法律制度自原始社会时出现雏形,历经夏商,至西周时期发展成为一套有着严格礼法依据的制度。自此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基本遵循这一婚姻法律制度。清末沈家本主持修律,开启了中国婚姻法律制度的近代化之门。1931年5月《中华民国民法典》的施行,标志着始于清朝末年的中国婚姻法律制度近代化得以初步完成。新中国成立后,《婚姻法》成为立法工作的重心,我国婚姻法律制度迈向人类社会文明前列。  相似文献   

6.
以往关于农民工婚姻稳定性的研究,忽视了婚姻承诺在婚姻维系中的作用。基于对东莞、厦门、龙岩等地调研资料的质性分析,从婚姻吸引力、约束性因素和道德规范三个方面分析农民工婚姻承诺的动因,归纳出农民工婚姻承诺的三种类型,并从文化、制度和结构三个维度探讨农民工婚姻承诺的特点。研究发现,农民工对婚姻的承诺能解释婚姻的稳定性;受文化、制度和结构因素的影响,农民工的婚姻承诺虽然也包含个人承诺的成分,但以结构性承诺和道德承诺为主。研究拓展了婚姻承诺理论的适用群体,丰富了对流动与婚姻稳定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武雪萍  郭峰 《学理论》2013,(13):133-134
网络婚姻因其具有隐蔽性、便利性等特点,使很多网民沉迷其中,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当军婚遭遇网络婚姻其危害更是显而易见的。从网络婚姻的概念入手,着重探讨军婚遭遇网络婚姻冲击的原因及危害、网络婚姻对军婚冲击所引致的法律问题、在网络婚姻冲击下,维护军婚稳定的法律建议这三个问题,以期对减少或消除网络婚姻对军婚产生的不良影响略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8.
张鹏 《学理论》2013,(14):70-71
家庭是人们以婚姻、血缘、收养或感情等关系为纽带组成的,以比较持久的共同生活以及一定程度上的经济共有、共享为主要特征的初级社会生活群体。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婚姻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现代社会中,离婚率和不婚率逐年上升,婚姻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社会学具有独特的认识社会现象视角,依照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理解婚姻质量观念和婚姻行为,能够更为清晰地把握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9.
西藏地区的一妻多夫婚姻不仅是简单的两性结合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同时还被赋予了藏族所特有的文化成分.在分析一妻多夫婚姻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指出该婚姻形式对藏族教育、人口、家庭与社会和谐的影响,并从法律、教育、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变迁的角度对其走向进行了分析,以引发我们对这种独特婚姻形式的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2009年X市农村流动人口调查和2010年全国百村调查数据,从性别、出生队列、人口流动与区域视角综合分析性别失衡下农村人口的婚姻策略和婚姻质量状况。分析发现,男性婚姻挤压对农村人口婚姻策略的影响初露端倪,明显降低了婚姻质量,城乡人口流动对农村人口婚姻的正负影响相互交织,男性婚姻挤压对婚姻影响的地区差异逐步加大。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3,(2)
随着80后这一代逐渐步入试婚年龄,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婚姻现象,来自婚姻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80后群体的离婚率非常高。国内学者对其婚姻问题也做了详尽的探讨,试从婚姻质量的理论出发,结合80后人群的性格特点,分析影响其婚姻质量的具体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如下:树立正确的婚姻观;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承担应有的责任;重视感情的经营。  相似文献   

12.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婚姻稳定性遭遇严重的冲击和挑战。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来看,在新生代农民工的婚姻模式中,婚姻的内在吸引力日渐弱化,婚姻替代吸引力不断增强,农村婚姻解体的社会成本有所下降,婚姻离散的风险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婚姻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婚姻市场要价:理解农村婚姻交换现象的一个框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基于各地农村大量的婚姻现象,抽象出婚姻市场要价这一理解当前农村婚姻交换的理论框架。该理论以农村人口流动中婚姻市场形成与农村婚姻资源配置的结构性失衡为背景,阐述了婚姻财礼的性质,以及婚姻市场中女方要价的可欲性、可能性与基础性,论述了男方婚姻负担的表现形态,并呈现了婚姻变迁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后果。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转型期性别失衡带来的男性婚姻挤压问题对农村养老的影响是中国人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本文利用2008—2010年的三次农村人口专项抽样调查数据,从性别、年代、婚姻、区域、人口流动等多视角综合分析了性别失衡背景下农村居民的养老意愿、代际支持行为以及男性失婚对父母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并探讨了婚姻挤压对中国农村养老带来的挑战及政策建议。研究发现,男性婚姻挤压问题已经对农村养老产生了重要影响:大龄未婚男性成为打算依靠政府救济养老的主要人群;大龄未婚男性给予父母的代际支持较弱、父母的生活满意度较低。文章丰富和发展了养老研究的视角,初步识别了性别失衡给农村养老所带来的负面后果,研究有利于进一步认识性别失衡的人口社会后果,并为综合治理性别失衡问题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利用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及此前的人口普查数据,从平均初婚年龄、年龄别初婚频率及年龄别曾婚比例三个方面对中国“城市—镇—乡村”男女婚姻推迟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城市、镇、乡村男女均存在婚姻推迟现象;城市男女的婚姻推迟程度比镇和乡村男女的婚姻推迟程度更严重。中国“城市—镇—乡村”男女的婚姻推迟在1990—2010年呈现分化态势,在2010—2020年转变为趋同。镇作为城市和乡村的“中间”区域,其人口婚姻推迟变迁趋势更接近乡村人口的婚姻推迟变迁趋势。中国“城市—镇—乡村”的婚姻推迟变化特征是婚龄人口性别结构变化与婚姻文化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社会初婚状态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6.
绿柳 《侨园》2012,(1):35
由于之前英国内政部"21岁外来移民婚姻禁令"遭到高等法院驳回,边境署近日颁布新的规定。外来移民如想将婚姻伴侣或民事伴侣带来英国,双方年龄必须达到18岁以上,该规定从2011年11月28日开始生效。为降低非欧盟移民人数,英国政府曾下令禁止给年龄在21岁以下的非欧盟外籍人士英国签证。近日英国高等法院表示法规"违法"而"不公正",宣判其无效。这项法规是英国近期打击移民的重点项目,目标在于降低强迫婚姻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3,(36)
契丹族的婚姻主要有两姓世婚、劫掠婚、姐妹婚,异辈婚和收继婚等形式。婚姻深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在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中,契丹族的婚姻观念有一些改变,但婚姻形式更多地保留了民族特色,对于汉化程度较高的契丹民族而言,这是值得注意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李原 《青年研究》2020,(5):24-34
基于目标内容理论,运用2017年全国"社会心态调查"数据分析个人目标追求与婚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发现,个人不同的目标追求显著影响婚姻满意度。看重人际联结和利他公益目标追求的个体,其婚姻满意度更高;而看重物质财富和经济成功的个体,其婚姻满意度则更低。不同目标对婚姻满意度的影响效果与程度存在性别差异。看重自我发展、注重外在形象的目标追求,显著负向影响女性的婚姻满意度,但对男性无明显影响。与男性相比,财富追求对女性婚姻满意度的负向影响程度更强,利他公益对女性婚姻满意的正向影响程度更强。从目标追求角度探讨婚姻满意度的影响,对个人目标的引导、健康的婚姻价值观的培育具有启发意义,也能为改善婚姻环境、提高婚姻质量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李建玲 《学理论》2010,(13):82-84
论述了婚姻危机农村妇女专业性社会工作介入的重要性,介绍了婚姻危机农村妇女社会工作介入的对象及其特点,讨论了婚姻危机农村妇女社会工作介入的主要内容,提出了婚姻危机农村妇女社会工作介入的方法和形式。  相似文献   

20.
在华北乡村的婚姻策略中,家庭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及"嫁妆"和"彩礼"等等各种婚姻习俗文化,巧妙地将家庭本位主义理念嵌入到现代乡村年轻人的婚姻实践中,让他们在追求个性自由、权利平等现代婚姻理念的同时,真切感受到传统婚姻文化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