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刑法上的原因自由行为,又称为原因上的自由行为或原因中的自由行为,是刑法学界中一个著名的罪刑问题,其核心在于原因自由行为与“行为与责任同在原则”之问存在着矛盾。当今,在各国刑事立法实践中大多承认原因自由行为的可罚性的背景下,刑法学者们对原因自由行为的可罚性根据进行着探讨。本文以“实行行为与刑事责任同在原则”例外说为理论出发点阐述原因自由行为及其可罚性根据,希望能对我国的刑法理论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以醉酒、吸毒后自陷责任能力缺失或者耗弱之状态而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现象已引起了普遍的关注,且目前我国法律不足以解决这种问题。学者们主张引入大陆法系刑法的原因自由行为理论,但通过对现有国外学说进行评价和分析,发现无论哪一种学说都未能很好地解决原因自由行为承担刑事责任与责任主义原则之关系,故此提出以概念和分类为前提,以行为理论和因果关系理论为基础的原因自由行为理论。  相似文献   

3.
浅论原因自由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因自由行为能够较好地解释行为人自陷于精神障碍状态下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本文浅析了原因自由行为的含义、刑事责任、罪过,并认为我国刑法上有关于原因自由行为的规定,但仍需要完善.  相似文献   

4.
原因自由行为是大陆法系国家的一个重要刑法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我国传统刑法学中没有这一概念,我国对原因自由行为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现实中确实存在。文章对原因自由行为的理论依据、类型及罪过形式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并论证了原因自由行为理论在我国刑法中的适用。  相似文献   

5.
着手事关犯罪未遂的判断,原因自由行为中着手的认定目前争议大致有三种:原因行为说、结果行为说、折中说。本文从三种学界理论入手,在简要评析基础上认为应承认原因自由行为本身即为同时责任原则的例外,其实行行为与责任能力不同在,作为实行行为开始的着手行为自然和责任能力也不同在,在此基础上认为应结合一般着手认定标准兼顾原因自由行为特殊性,在原因自由行为中着手认定应采折中说。  相似文献   

6.
不宜借鉴原因自由行为来完善我国刑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因自由行为是大陆法系一种颇具学术魅力的理论 ,我国不少学者主张借鉴其来完善刑法。但是 ,无论是从其理论困境和外国的立法现状看 ,还是从我国刑法的实际需要考察 ,都不宜借鉴原因自由行为来完善我国刑法  相似文献   

7.
原因自由行为是德日刑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我国传统刑法学中没有这一概念,但相同的问题也存在于我国刑法中。应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对原因自由行为的可罚性作出全面科学的规定。我国刑法关于原因自由行为应采取总则立法模式。建议删除刑法第18条第四款,设专条予以规定  相似文献   

8.
我国《刑法修正案》(八)关于危险驾驶的规定,对于严厉打击以飙车、醉驾为代表的危险驾驶行为,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在具体实践中,却面临着认定故意与过失的困境,坚守罪刑法定与满足民众情感的困境。醉酒驾车致人死亡的主观罪过形式的判定应当围绕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态度,运用"知"、"欲"构造分析判断。司法实践中,凡是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无欲"态度的犯罪都应认定为过失犯罪,不能以认识因素的明知,否认对危害结果的排斥。  相似文献   

9.
关于交通肇事罪,我国刑法学的通说认为只能是过失犯罪,其罪过形式包括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本文将结合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理论,原因自由行为等学说论证在某些特定情形下,交通肇事罪的罪过形式还应当包括间接故意。  相似文献   

10.
《刑法修正案》(八)关于危险驾驶的规定,对于严厉打击以飙车、醉驾为代表的危险驾驶行为,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在具体实践中却面临着认定故意与过失的困境、坚守罪刑法定与满足民众情感的困境。醉酒驾车致人死亡的主观罪过形式的判定应当围绕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态度,运用"知"、"欲"构造分析判断。司法实践中,凡是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无欲"态度的犯罪都应认定为过失犯罪,不能以认识因素的明知,否认对危害结果的排斥。  相似文献   

11.
论原因自由行为的可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因自由行为之所以具有可罚性,在于其是一种具有社会危害性且明显侵害法益的行为,但这却与刑法理论中“责任能力与实行行为同在”这一基本责任原则相冲突。基于原因自由行为的特殊性,将其可罚性看做是刑法基本责任原则的例外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2.
原因自由行为是危害行为的特殊类型。关于原因自由行为的可罚性 ,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争论。为解决原因自由行为的可罚性与“责任能力与实行行为同在”的责任原则的矛盾 ,理论界提出了多种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不罚之后行为是指两个前后符合不同犯罪构成的行为,由于行为侵害法益相同,根据双重评价禁止原则,只以前行为定罪量刑,后行为不再处罚的情况.通过行为和法益这两个维度,我们能够将它和其他罪数形态相区别.  相似文献   

14.
隐匿身份侦查指的是侦查人员或受委托侦查的人员隐匿其真实身份实施的侦查。隐匿身份侦查不可避免地涉及某些违法甚至犯罪行为,这已经为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隐匿身份侦查实践所证明。隐匿身份侦查的行为限度是隐匿身份侦查行为罪与非罪的分水岭。隐匿身份侦查行为限度的实体法依据包括阻却形式违法的法定事由和阻却实质违法的超法规事由。前者包括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依照法令行为、公务员执行上级命令行为和正当业务行为。后者包括被害人承诺行为、义务冲突行为和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容许的危险。隐匿身份侦查行为限度的程序法依据包括辩诉交易、不起诉和诉讼策略。  相似文献   

15.
从京、沪、津等8个城市的问卷调查资料来看,企业制度变革过程中下岗、失业工人的行动回应方式是有所不同的。他们采取了三种不同形式的行动:集体行动、个体行动、不行动。集体上访是最普遍的一种集体行动,其目标主要是经济性的;个体行动的主要形式是对领导进行质问和论理,其目标是解决工作和收入补偿。生存危机、管理腐败、目标预期与行动信心及文化程度是集体行动可能性最主要的解释变量。  相似文献   

16.
英国自由党在20世纪初戏剧性地走向衰落,固然有经济方面的原因,有阶级基础的变化,工党崛起等因素,但是,自由党在妇女选举权问题上暴露出来的知行分裂、顽固不化和男性沙文主义思想,也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人们认清自由党的真面目,对自由党的衰落起了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保证期间是保证人能够“容忍”债权人不积极行使权利的最长时间,其性质是区别于除斥期间和诉讼时效的一种特殊的责任免除期间.保证期间与保证债务诉讼时效是一种相互衔接的关系,就一般保证而言,在保证期间内债权人向主债务人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的,保证期间中断,债权人在重新计算的保证期间内向保证人主张权利的,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开始计算...  相似文献   

18.
论转化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转化犯是指我国法律所规定的某种违法现象或者较轻的犯罪 ,在一定条件下向犯罪或者另一种较重的犯罪转化 ,并依照转化后的犯罪定罪处罚的犯罪形态。我国刑法中的转化犯 ,分两种形式 :一是刑法明文规定的转化犯 ;二是“两高”司法解释中规定的转化犯  相似文献   

19.
论对合犯的共犯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合犯是指基于双方互为行为对象的行为而成立的犯罪。根据我国刑法中共同犯罪的概念,对合犯中只有少部分具有共同犯罪的属性,属我国刑法中的必要共犯。对属必要共犯的对合犯,不仅需要适用刑法分则的相关规定,而且还应适用刑法总则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这是对我国传统的必要共犯处断原则的突破。在法律只处罚一方的对合犯中,法律不处罚的一方对另一方的教唆、帮助行为,如果超出了对合关系中实行犯的定型的参与形式并且具有社会危害性和期待可能性,则可按另一方的教唆犯、帮助犯予以处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