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群众》2008,(9):1-1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好字优先、又好又快发展,以调高调优调轻产业结构为根本要求。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环节,以加强节能减排为重要突破口。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有力保障,着力推动增长动力从投资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要素支撑从物质资源为主向人力资源为主转变。  相似文献   

2.
金萍 《理论月刊》2004,(8):46-48
进入新时期以来,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对所处的时代背景、历史方位、发展阶段和战略目标认识的不断深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取得了重大创新。我们党的执政理念、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出现了从中央领导权由“代”向“届”的转变,从“革命政党”向“执政党”的转变和从“新权威主义”向“新民本主义”转变,呈现出新变化、新内容、新特点。  相似文献   

3.
李强华 《前沿》2011,(2):147-150
与西方文明源头中把海洋当成征服对象不同,中国先秦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去认知海洋,海洋的博大和神秘不仅吸引了人们对海上仙境的神往,而且成为了人们超越世俗人生的理想归宿。作为先秦道家经典的《庄子》创造性地使用一种隐喻式的寓言体散文塑造出众多不同的审美意象,以海洋意象尤为突出,《庄子》海洋意象内涵着浓厚的超越意蕴。《庄子》在宇宙论实现了海洋对陆地的空间超越、在认识论中实现了"大知"对"小知"的认知超越,在境界论中实现了"无江海而闲"的"真人"对"江海之士"的精神超越。在这一系列的超越中,随着从陆地到海洋尔后从海洋转回陆地的空间变化,完成了精神层面外在超越向内在超越的转变,海洋意象最终在形而上的层面与"道"合一。  相似文献   

4.
谷崎润一郎的创作一直在现代与传统、东西文化的传承之间摇摆。《细雪》是其回归日本古典写作风格的集大成之作,也是其创作风格模式的分水岭。该作品所表现出的故乡情结和民族情结,是谷崎润一郎作为"异端者"最终心性回归、立地成佛意识的体现。《细雪》也是谷崎润一郎对日本民族传统美学理念的研究和继承。该作品实现了作者从倾向对女子肉体进行狂热描述的"恶魔主义"向"上方文化"影响下的日本古典美学的转变,以及其作为文坛异端者向日本传统文化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孙曙英 《前进》2005,(8):42-43
在今年3月31日召开的长治市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上,长治市市长杜善学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最引人注目之处,就是一改过去《政府工作报告》的传统写法,以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项政府职能统领全篇,对今年的政府工作作了安排,并且部署经济工作只用了3500余字,而对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加强行政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叙述却用了7000多字。这给人们带来一个信号:市人民政府将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施政方略,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政府的工作重点将从过去单纯以经济工作为主转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处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各方面都处在巨大变化中:经济上由计划向市场转变;政治上由集权向分权转变;文化上由一元向多元转变。这些变化导致了青年思想的混乱。在这一背景下,邓小平进行了《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的谈话,阐述了以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为目标、以中国历史进程及四项基本原则为内容、以说服及比较为方法、以家庭教育为途径的青年历史教育思想。学习邓小平青年历史观教育思想,对用红色革命史教育青年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秦抗抗 《人民论坛》2012,(17):200-201
马克思的思想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其变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他对待费尔巴哈态度的转变,从这一转变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在关注的对象、思考问题的逻辑以及论证的方法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透析这些变化,可以使我们对"卡尔·马克思问题"有更好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曾毅 《求索》2013,(10):143-145
屈骚批评从汉人开端之后千年不绝。在这历时悠久的批评历史里,其批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这种丰富性很鲜明地体现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屈骚批评内容的多次发展和转变上。两汉到南朝间就有一次比较大的转变,我们将之简单归纳为:从以《诗》评《骚》到诗骚同源。这次转变,不仅使屈骚批评的内容发生根本改变,呈现出与汉代屈骚批评不同的内容和特征;而且意义重大,对以后的《楚辞》批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实现政府职能向公共服务的根本转变,是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的明确要求。本文从政府组织结构、行政运行机制、政府财政投入、政府公共服务产出和政府法制建设等角度,首次提出了政府职能是否实现了向公共服务根本转变的判断标准和推进对策,以期促进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10.
山西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难点和重点分析毛月平丰哲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突出强调了要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两个转变,前者侧重于生产关...  相似文献   

11.
李晓林 《求索》2011,(6):121-122
社会转型期的成人教育面临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特别是中国社会正在经历高速社会转型,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体系也发生很大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教育价值观也表现出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开始从国家意志向国家意志与个人利益相结合转变、从阶段性认识向全面性认识转变、从能力价值向文化价值转变、从精英教育价值观向普及教育价值观转变。  相似文献   

12.
吴敬琏在《新经济导刊》总第175期载文指出:在最近这段时间,似乎有一个普遍的共识,十二五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新格局的特点是从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变。就是要向一个再平衡的方向走去,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能不能在今后稳定地发展,取决于再平衡进程的状况。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第一个转变目前并没有国际经验可供借鉴,但是第二个转变国际社会不乏成功典型。70年代后半期起,亚洲“四小龙”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抓住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努力使自己的经济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进而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认真研究和借鉴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对于我们今后将要实现的伟大转变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14.
企业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与企业文化建设李正亮全国八届人大四次会议《纲要》指出实现我国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前者是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共产党亲密友党的各民主党派,在曲折的历史进程中,其政党性质先后经历了从资产阶级中间派向新民主主义性质政党的转变;再从新民主主义性质政党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的转变。民主党派政党性质的历史转变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启示,即政党的生命力在于顺应历史潮流,在于代表人民的利益,在于不断的思想更新。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实现今后15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对建国4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道路的科学总结。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要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所谓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指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种转变的基本要求是,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这是一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8.
机关后勤人思想意识的转变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变化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经过30年的实践,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性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回顾30年来的变化,最突出的表现无疑是中国人民在精神观念发生的剧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一年,其最大功绩就是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中国社会的三次历史性转变,即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每一次历史性转变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巨大转折与发展。本文通过历史、文献、系统等方法,从社会性质与社会发展的角度,研究党领导实现三次历史性转变的具体过程,以了解建党九十一年来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并总结党领导实现转变的宝贵经验与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20.
转变经济体制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穆伟山实现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是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奋斗目标的关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经济体制转变要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