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太平广记》中记载着这么一件事:武则天时期,朝廷严禁杀生,大臣们因此苦于吃不到荤腥。有一次,御使大夫娄师德奉命到陕西巡视时,地方官员设宴招待他。厨师先端上羊肉,娄师德见到便斥责道:“皇帝好德,下诏严禁杀生,你们为何杀羊 ?”厨师回答说:“豺咬杀羊。”娄师德听后自言自语:“豺真懂事 !”于是举筷便吃。一会儿,厨师又端上鱼。娄师德又问:“为何杀鱼 ?”厨师又回答:“豺咬杀鱼。”娄师德听后便骂道:“笨蛋 !何不说獭 ?”厨师忙改口:“獭咬杀鱼。”于是,娄师德又心安理得地吃起鱼来。   在现实生活中,娄师德式的…  相似文献   

2.
大可 《党课》2011,(19):69-71
俗话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一些贪官在大行腐败其道时,总以为自己隐藏得很深,别人都不知道,故而明知故犯,恣意妄为。其实,老百姓心里有数,看得一清二楚。  相似文献   

3.
近闻一则笑话:《胡长清与成克杰在阴间吃官司》。说的是以“官迷、财迷和色迷”而臭名昭著的贪官胡长清、成克杰二个新鬼,大闹阴曹地府,惊动了阎王殿的各路鬼神。原因很简单,他俩为争座次排位、要求保留阳间各项优厚待遇,在阴间也吃了官司。  相似文献   

4.
《理论与当代》2012,(6):61-61
据《法制日报》4月17日报道,江苏睢宁有个名叫孙峰的骗子,先后以帮人“调动工作”、“撤销网上追逃令”等为由,骗钱骗色,屡屡得手。这个骗子自编的身份有些特殊——他称自己是一个正在狱中服刑的落马贪官的儿子。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每当他曝出“我爸是贪官”的猛料时,  相似文献   

5.
“贪官大多出身苦”被作为一个特点提出来,最先于去年7月25日《检察日报》署名周建达的文章《贪官的八大特点》,随后又被作者兰帆几乎全文引用并刊登在《青年参考报》上,再后兰帆的这篇文章被《政工研究文摘》2000年第五期摘录。此语先后被三家报刊(笔者所看到的)刊登,可见其影响力和影响面。笔者认为,“贪官大多出身苦”作为贪官的一大特点,不仅提法很不妥当,而且可能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我对“贪官大多出身苦”提出质疑,目的在于澄清是非,正本清源。为郑重起见,现将周建达《贪》文中对这一特点的文字原文抄录:“六是贪官大…  相似文献   

6.
一边是贪官们大肆卖官敛财、劣迹斑斑.一边是绝大多数干部虽早有觉察却保持沉默;一边是贪官们一手遮天、飞扬跋扈,一边是绝大多数干部丧失批评之声“虽然知道他坏,仍然跟着他走。”近年来.安徽省有18个县(区)委书记(或离任不久而犯罪事实集中在县委书记任内的)因卖官受贿被查处,《了望新闻周刊》记者最近在这些县调查时,发现了这个令人痛心的“反差”现象。  相似文献   

7.
《理论与当代》2009,(12):57-57
孙建清在10月13日的《检察日报》上撰文指出:细读贪官悔过书,发现当代贪官多才子,庶几可称雄文坛。湖北省黄冈市原副市长操尚银当庭流下悔恨的泪水,念出了自己所写的《悔恨诗》:“忘其宗旨,触其法律,悔其自己,伤其亲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做其新人。”很有“修辞格”呵!广西壮族自治区责港市原副市长李乘龙在绝命前写过一首诗:“钱遮眼睛头发昏,官迷心窍人沉沦。  相似文献   

8.
王巧捧 《廉政瞭望》2013,(24):20-22
大多贪官落马前,负评缠身,被调查的传闻也在私下流传,如本刊今年第22期封面报道《贪官“出事”前》所总结,这些贪官出事前会有一些兆头。但从郭有明事件的调查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坊间不少人对郭有明落马感到“意外”。  相似文献   

9.
《廉政瞭望》2014,(23):66-67
“形象工程”,在国内往往会遭舆论“口诛笔伐”。殊不知。国外也有“形象工程”。而且还十分触目惊心。明知故犯谋私利西班牙的“形象工程”就非常令人口鲁晾。就像我们惯常听闻的“鬼城”。在该国也不同程度存在着。西班牙卡斯蒂利亚-莱昂自治区的索里亚市位于杜罗河畔,山林茂密,风景优美。  相似文献   

10.
夫子有一句传世名言:治民难,而治吏尤难。孔子 一语道破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周期率:宽于治吏则官贪,官贵则令废,令废则政弛,政弛则国危。这个恶性循环就是中国历史上贪官如蚁、朝代迭替的基本动因。 对吏治腐败的历史考察 中国的贪官出现甚早。据史家考证,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尧舜时期,即有贪官行世。尧时制定了“五刑”,对当时的上层建筑和公共秩序进行规范。夏朝建立以后。“夏有乱政而作《高刑》”,皋陶即是当时的法官,他是历史上最早的监督百官的反腐败官员。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随着杜会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贪官…  相似文献   

11.
《先锋队》2014,(3):F0004-F0004
代县信用联社在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方面的主要做法有:一、抓学习提素质,统一思想。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警示教育等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认真组织学习了《廉政文化与和谐人生》、《一位落马贪官的“七笔账”》、《高墙悲歌》等系列专题电教片。  相似文献   

12.
《理论与当代》2004,(1):44-45
据2003年11月8日的《检察日报》报道:很多贪官现形,不是被查出来的,而是被偶然牵出来的。一、“离”出来的。每个贪官的背后至少有一个或几个贪婪的女人。河南省驻马店市某乡党委书记张学峰当了官以后,包养情妇,并要与妻子离婚。其妻一怒之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历史上,许多朝代都有惩治贪官的法律和举措。一些封建帝王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惩治贪官非常严厉。本文举其大要,以期对我们今天的反腐败斗争有所借鉴。西汉文帝时,《惩贪律》中规定:“吏坐受赇枉法,守县官财物而即盗之,已论命复有笞罪者,皆弃市。”这条...  相似文献   

14.
《理论与当代》2014,(4):55-55
周濂在第4期的《杂文月刊》上撰文指出,说到德国人对秩序的迷恋,曾经有一个笑话:某电视栏目在德国城市街头放置了两个公共电话亭,一个写“男”,一个写“女”,然后工作人员躲在暗处观察众人的反应。  相似文献   

15.
贪官之“潜伏定律”:之一、“潜”得越久的贪官越难查。一是贪官有“经验”了,手段更狡诈;二是事隔多年,很多线索也不好查。倒是一些“新手”贪官更容易“栽”,或是新近发生的腐败更容易暴露。因此案件突破,往往从“新”开始。  相似文献   

16.
杨凯 《新湘评论》2010,(1):37-37
最近,电视剧《蜗居》的热播,激发了广泛的讨论。引人注目的,不仅是各种联系现实的精辟分析,更在于人们对剧中两位主要角色,贪官“宋思明”和甘当贪官情人的“海藻”的态度和评价。  相似文献   

17.
贪官无孝子     
徐波 《廉政瞭望》2004,(7):18-21
包拯曾经说过:“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贪官即贼。既然是贼,当然就会无恶不作,无法无天,面目可憎。然而在一些人看来,这样做似乎有失厚道、有失偏颇,认为人总有两面性,贪官有坏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有污点,也不乏亮点。于是出现了一种“第三只眼看贪官”的现象,让我们在看到许多非常缺德的“民贼”的同时,也就有幸目睹了一批“似乎有道德”的“孝子贪官”——  相似文献   

18.
《理论与当代》2012,(3):60-61
12月26日的《北京青年报》社评指出:中国足坛系列腐败案进入法庭审理阶段,在一片忏悔和自责声中,谢亚龙、南勇的忏悔显得别具一格:谢亚龙承认自己有罪,却又辩称“但我确实不是一个贪官”。南勇则称自己一直“想做好一个正面的人物”。谢亚龙、南勇的“心声”,  相似文献   

19.
杨凯 《学习导报》2010,(1):37-37
最近,电视剧《蜗居》的热播,激发了广泛的讨论。引人注目的,不仅是各种联系现实的精辟分析,更在于人们对剧中两位主要角色,贪官“宋思明”和甘当贪官情人的“海藻”的态度和评价。  相似文献   

20.
我是黑龙江省纪委《明鉴》杂志社副总编辑。《党建》杂志开展“‘八小时之外’怎样保持党员形象”的讨论非常及时和必要。近几年来,全国各地查处了一批又一批大小贪官,而且每个贪官背后的故事,都那么“生动鲜活”、“丰富多彩”。这些贪官们还有一个共性,就是具有双重人格。他们在八小时之内是正人君子,在主席台上更是冠冕堂皇地要求部下要不断加强道德修养,真心实意搞好“三讲”,“四项基本原则”、“三个代表”说起来头头是道,反腐倡廉、清正廉洁也讲得云山雾罩。然而,下了班,离开了领导、同事的目光,他们便视“八小时之外”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