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杰 《法制博览》2009,(7):57-59
“以前我侍奉男人时,他如果只用大腿压在我身上,我感到很累;他要是全身压在我身上,我却一点也不嫌重。”  相似文献   

2.
佚名 《法制博览》2011,(12):46-46
十年以前听刘德华的歌,大家说我很前卫;十年以后再听刘德华的歌,大家说原来你这么怀旧。刘德华是谁?——楼下邻居家小妹问我。  相似文献   

3.
乔健 《工会博览》2006,(4):44-44
从邰嘴里得知陆死的消息的那个晚上,我哭了。我和陆是十几年前结的婚,陆很宠我,让我感到了婚姻的幸福和甜美。这样的日子持续了7年,直到我发现他有了外遇的那天才算终止。办完了离婚手续回到家,望着屋里我熟悉而又陌生的一切,我有些手足无措。结婚7年,我从来没为家里的事操过  相似文献   

4.
一封大学毕业生的心理求助信 章老师: 您好! 我是一个本科毕业生,以前从事技术工作,觉得还是很自信的。但是,去年来上海一个公司从事销售工作,由于以前没有做过,所以一开始就挺胆怯,每次和别人打电话沟通时声音都小小的,细细的,和平时说话的声音不怎么一样,以致我身边的四五十岁的上海本地女同事就在说我的声音怎样怎样,搞得我都不敢打电话了,特别是打电话时候,  相似文献   

5.
信息·声音     
《工会博览》2014,(29):23-23
一个短信让我感到很温暖 以前我们企业效益不好.困难职工多。现在不同了。现在越来越强大.困难职工快速减少.从几年前的1200余人到113人。但逢年过节时,曾经被帮扶过的困难职工还会给我发个短信.让我感觉心里面暖呼呼的。自己的付出。让职工感觉到温暖.觉得这份工作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六六 《法制博览》2010,(18):37-37
早上,母亲在争执中将我吵醒。 下去一看,是一个送快递的。该快递是圆通公司的,每次来态度极恶劣。我家在五楼上,他不肯上楼,回回都是通过对讲机要求我们下去拿。以前家里有保姆,妈妈会让保姆去拿。偶尔家里没保姆,妈妈要求他送上楼,他总是恶狠狠将快件往地上一扔。  相似文献   

7.
残酷的慰问     
《南风窗》2016,(4)
正前些日子,正在云南采访时,我一天就接到了家里的3个电话,主题是:赶紧回广西老家探望、慰问堂嫂。早上,先是我母亲来电说,堂嫂病得很严重,全身浮肿,情况危急,让我赶紧回老家探望。说着,电话那头,母亲开始念叨起堂嫂的好,比如帮我们家种甘蔗、插秧、挑水等。似乎堂嫂的生命,即将结束。中午,我哥也来电说,"堂嫂的情况很不好",暗示我速回。晚上,我姐又给我来电说,她和姐夫将连夜从南宁赶回看堂嫂,怕错过了,有遗憾。完了,她不忘补充一句:堂嫂对我们家不错,帮过很多忙。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个中型企业的普通工人。1981年我结婚时,家里的住房条件非常差,一家6口人挤在一间12平方米的小房间里,厨房和卫生间都是几家合用的。我们将这间斗室一分为二,前边6平方米用来吃饭和会客,后边6平方米是父母的卧房,“空中楼阁,则“三分天下”:妹妹与弟弟各占东西,北面便是我和爱人的“新房”。生活很不方便,阁楼只有1.2米高,稍不留意,脑壳就会平添“一座小楼”。一到夏天更是闷热难熬,辗转难眠。  相似文献   

9.
李佳 《法制博览》2010,(10):37-37
我曾是广州某网站编辑,生于1986年,我即将选择从大城市广州回到老家萍乡生活。 我刚来广州的时候,就已经抱着要回家的想法。因为广州有的家里都有,家里有的广州不一定有。我喜欢老家,喜欢家里的小吃,喜欢家里的方言。我找男朋友就想找个老家的,因为不想吵架的时候还要用普通话。  相似文献   

10.
正在美国生活十几年了,有了自己的家,逐渐一切都习惯了,心里头就很少想家了。唯有放不下的就是家乡的老母亲。记得十几年前的一天,决定要到美国定居了,我心里很高兴,但又怕母亲担忧阻拦,就没敢告诉她老人家实情。回到家里我只告诉母亲这次要去很远的地方,母亲听后笑着说:"去吧!去吧!飞得越远越好。一路注意安全,过年就回家,妈给你做好吃的等你!"在我背着行囊准备出家门时,我再次告诉母亲:"这  相似文献   

11.
兰香四月     
周莹 《工会博览》2013,(12):54-54
清晨,或者黄昏,我习惯站在简陋的阳台上,看着花盆里盛开的几枝兰花出神.这两盆蕙草,我已养五年之余. 五年前的几盆蕙草,品种特别.在我施肥时,由于贪心的缘故,结果被过多的芝麻饼把根捂热烧死了.这两盆蕙草,我可不敢再施肥了.它本属于山中之物,来到家里,环境有了天壤之别,能够适应已经很不错了.自然界的植物,自会自然生长的.我除开浇水之外,就是松松根部的泥土,偶尔一棵杂草,需要拔掉.  相似文献   

12.
我出生在农村,小时候在老家拉过犁,种过地,赶过车,织过布,许多农活都干过。我大概14岁开始织布。我记得那时我的个儿小,织布的坐机板高,脚够不着,家里还专门为我做了一个凳子。17岁时,我到北京做小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去给木工班扫刨花,当时有个木工工长,名叫王锡田,他说我很灵巧,让我学木匠。我就这样从一个普通的木匠开始,一步步成长为党和国家的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13.
死于忠诚     
姜维清 《法制博览》2010,(12):61-61
我的同事曾给我讲过一件事,很有意思。他说他下乡时,村里有一位老乡上集上卖猪。猪卖给八九里之外的一个熟识的老乡。可谁也不曾想到,那头被卖的猪竟然神奇般地跑回了主人家,不知它是凭什么本事选择的路。猪见到主人,高兴得不得了,直劲儿用嘴拱主人的裤脚,庆幸它又回到了家里。  相似文献   

14.
清华的精神     
我记得从湖南来清华的时候,碰到许多很新的东西.当时,我最崇拜闻一多先生、朱自清先生.我虽然学的是机电,但是我最喜欢听朱自清先生的讲话.我也敬佩吴晗先生、张奚若先生.我记得北京解放以前我们最喜欢到张奚若先生家里去,很多同学坐在地上,听张先生纵论天下形势,大骂国民党,痛快之至.  相似文献   

15.
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我们又该如何做出比"好"更好的选择?从翻开《精进》的扉页持续到最后一页,整本书带给我很多对自己之前的反思与思考。让我更清晰地重新审视以前,审视以前那些盲目的焦虑、犹豫的选择和茫然的失措,审视那段席慕蓉笔下所说的"太仓促的书"——我的青春。  相似文献   

16.
广东这16年发展下来,我觉得变化最大的体现在人们精神观念上。我举三个例子。一个例子,目前在许多地方,官本位还是相当严重的。在广东呢?官本位就很淡薄,看得不那么重。第二个变化,是不一定非要到国营工厂就业,哪个单位有发展前途,能够发挥我的才能,我就去哪里。第三,南下民工观念也改变了。十年以前,我的  相似文献   

17.
郝宝璋 《工会博览》2004,(19):66-67
1949年,我17岁,随人民解放军北平市军管会参加城市接管工作。二三月间,我和军代表到一家国民党遗留下的官僚资本印刷厂接管。长期受压迫、受剥削的  相似文献   

18.
我不满十八岁的时候,就走进了这大墙之中,至今已有十年了。整整十年,现在还剩余刑期十四年。我为什么会落得如此的下场呢现在我就和大家谈一谈我的犯罪经过。想当初,我也有过憧憬,也有过理想。在学校里,我曾经是一个老师们喜爱的好学生,不但学习成绩好,还喜欢助人为乐,同学们谁有困难,我都主动帮助。因此,我在同学中很有人缘,口碑不错,很多同学都愿意和交往,加之我是班干部,大、小事都喜欢同我商量。在家里,我是爸、妈的好孩子。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迷上了港台的录像片、武侠片、电影,录像片中的场面让我羡慕的不能…  相似文献   

19.
哪怕是10年以前,我仍无法想象类似“国土资源部和建设部各打五十大板”、“央行的报告逻辑混乱”这样的言论会给任志强个人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而现在,任志强不仅出现了,而且还很强势。这只能说明一点,那就是中国正在变得越来越宽容。  相似文献   

20.
迟泽厚:有份文件说,全国解放之后,林彪长期称病,也就是装病.他到底有没有病? 关光烈:当然有病.最早的病是1938年被国民党晋军误击的枪伤,以后的怪病则主要来自衡宝战役.1947年我在东北见过林彪一面,那时候看他身体还是不错的.1949年南下作战,总是抓不到白崇禧部队的主力,49军又在青树坪吃了一点小亏,他很着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