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吃乃国人悠久历史传统熏陶下而养成的一大偏好,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风俗各异,其饮食文化因之而各具特色,成为各地文化、历史、风俗的主要表征之一。在国家号召弘扬民族文化之时,特色小吃无疑是宣传地区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河南省作为文化大省,其历史文化之悠久几与华夏文明同步,尤其是作为我国古代文化兴盛时期唐、宋的中心之一,其饮食文化的底蕴更具历史的内涵。作为数朝古都的开封、洛阳,其饮食文化更是融宫廷、官府、市肆、寺庵各特色为一体,集东西南北各地特长于一身,味道之丰富、品种之齐全、手工之精巧,令人叹为观止。河南…  相似文献   

2.
“回族风味演绎回回之家,回味浓郁享受回家之美”——以“回味回家”经营宗旨誉满昆明的林山饭店,以“文化竞争”为核心,打造“百年品牌店”,立志把独特的回族饮食文化传播得更远、更久。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研究、谈论饮食文化之风甚嚣尘上,仿佛刚刚发现似的。其实,早在一九八三年全国烹任名师会聚北京表演时,已经提出中国烹任是科学、是文化、是艺术的观点,即认定烹任文化之存在。数年之中,虽也未间断有人在谈论烹任文化,总也零零落落,不那么热。不知为什么近两年热门起来,而且换了话题,成了饮食文化了。烹任文化,饮食文化,或许认为一而二,二而一,一回事。然而却不。例如,有人便贬烹任不过是“烧饭做菜”,即一种手艺而已,骨子里头泛出瞧不起的神情。而饮食便不同了,那是一种文化享受,或者是高级享受。饱腹美撰佳肴之…  相似文献   

4.
说年节饮食风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民间风俗中,莫过于年节文化。年节风俗与年节饮食文化是一对孪生姊妹,饮食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部分。年节饮食与祭祀祖先神灵、祈福纳吉、避邪免灾相关连,是一种对现实和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求。透过那层神密的薄纱,人们寻找一种藉口来改变一下生活,献媚神鬼不...  相似文献   

5.
视野     
在创新中让年味儿长存今年春节期间,国博开设“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庄重的文化殿堂与红火的节日民俗不期而遇,带给人们别具一格的体验。如果说“博物馆里过大年”是激活传统文化的主场,那么春节文创就是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市场。  相似文献   

6.
如今人们谈老北京的饮食文化,开口便侃八大菜系在北京,八大楼、八大居、四大兴、长安十二春;要不,就是烤鸭、涮肉、满汉全席宫廷宴;再不,就是驴打滚、年糕、艾窝窝、卤煮火烧、爆肚、炒肝等小吃。即便是在诸多谈吃的文章里,说到“北京菜”,也多是记述或论说京城菜馆的滋味及餐饮方式如何集天下之大成,至于当年北京普通百姓的饮食文化,便少得寥若晨星了。一般说北京文化,多是讲由三大部分组成——宫廷文化、士大夫文化、平民文化。依此,若谈老北京的饮食文化,或也可分为宫廷饮食文化、士大夫饮食文化及平民饮食文化。至少,也要说出个上流社会…  相似文献   

7.
饮食文化与吃喝风上海大学唐友波中国人历来很重视饮食。诸如“民以食为天”、“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云云,深入人心。但是人们可能很少注意到,在中国,饮食和政治有着紧密的关系。中国饮食文化之所以发达,政治的参予和影响可以说是一个突出的原因。同时,由此也带...  相似文献   

8.
这些年,文化一词无疑成了最摩登、使用频率最高的字眼,倘是要编一部“中国九十年代流行辞典”的话,首选词汇除了潇洒、大款、老板、打工、大哥大等等以外,文化两字绝对不可少。因为,睁眼一看,闭眼一听,无时无处没有“文化”。在辞旧迎新之际,如要写点随想的话,首先撞讲脑子里的就是“文化”。在过往的日子里,文化两字确实好辛苦。耳闻目睹,仿佛什么东西都忽然长出了一条“文化”的尾巴,不说其它,单就人的日常生活而言,就委实已彻头彻尾地“文化”了。你想,衣有服饰文化,吃有饮食文化,喝有酒文化、茶文化,住有居室文化,行…  相似文献   

9.
饮食生活的演变与社会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饮食生活的演变与社会转型华中师大副教授姚伟钧长达数千年里,中国传统文化无论在精神形态,还是物质形态上,都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这种优越地位已不复存在,唯有中国饮食文化却在不断走向世界。然而就在中国饮食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时,酉学东...  相似文献   

10.
正福建莆田作为妈祖的故里,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莆田湄洲妈祖饮食起源于妈祖信仰,经过千年历史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妈祖饮食文化,是妈祖文化的重要部分,彰显了妈祖文化信仰的魅力与风彩。妈祖饮食文化既是民俗生活的视窗,也是外化的民族精神。妈祖饮食文化烘托妈祖文化,传递民间社会的乡情语言。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融入到妈祖文化中去,祈求妈祖的恩泽和灵光带给普天下永  相似文献   

11.
巴蜀饮食文化有着独特的、专属的地域特色,也与旅游业的发展密切相关。通过阐述巴蜀饮食文化内涵、充分把握巴蜀饮食文化精神与价值取向,分析巴蜀饮食文化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体制机制保障不足、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品牌效应缺乏、创新性人才匮乏等问题,提出巴蜀饮食文化的文旅融合应从深化巴蜀饮食文化旅游的管理体制改革,挖掘文化内涵提高产业化水平,提高品牌影响力以及加强人才培养、提升竞争软实力四个方面予以完善,从而满足当前旅游市场发展,最终实现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发展价值,谋求巴蜀饮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客带咖啡来     
吴钧尧 《台声》2013,(6):49-50
四月初,云南作家团访问台北,有人特地带了“小粒”咖啡馈赠。现旅游大陆各个城市,咖啡无所不在,俨然与茶、酒,成为重要的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13.
武夷山的美食文化极具乡土特色,并且源远流长。相传在武夷山生活了近50年的朱熹,不仅在学术上成为理学宗师,在饮食文化上也很有影响。武夷山民间宴会及年夜饭中必备的多道主菜,都源自南宋朱熹亲手创制。朱熹一生注重礼仪,热情好客又恪守“勤俭持家之本”的家训,  相似文献   

14.
印尼棉兰“Z世代”华裔在成长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汉语与中华文化环境。他们对美德文化、节日文化、饮食文化了解程度较高,对建筑文化、中医文化、工艺文化较不了解。其了解中华文化的主要渠道有家人、朋友、老师、影视广播,但他们还期望通过新媒体、网络搜索获取信息。他们中喜欢中华文化的比例尚有提升空间。棉兰华文学校、棉兰华人社团、棉兰华人家庭、棉兰“乙世代”华裔可以形成联动,相互协作,在多种因素的助力下共同推动棉兰当地中华文化传播工作。  相似文献   

15.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在数千年的演变、发展过程中,以厚重、深沉的丰富内涵向世人充分展示了其不朽的辉煌,而其中的饮食文化更像是经久绽放的一支奇葩,引发无数的文人雅士为之陶醉,为其博大精深而赞叹。来自台湾的庄纪桢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在台湾逢甲大学人文社会学院担任讲师的庄纪桢先生,虽是一名研究社会学的老师,但对中国的饮食文化却情有独钟,长期坚持利用业余时间研究、探讨中国饮食文化。自誉为“美食家”的庄先生,还常常在媒体发表文章,弘扬中国的饮食文化。在台湾期间,记者在一次采访活动中,巧遇了庄纪桢先生,聊起了饮食文化。可…  相似文献   

16.
河南小吃:养在深闺人未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人素来讲究吃,天塌下来,先吃饱了再说。病入膏肓时还要劝人吃点什么。验明正身,押赴刑场前,会送上好酒好菜,死了不能做个饿死鬼,这是国人的忌讳。“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物质上极度的缺乏反而形成了我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实属中国特色。河南地属中原,乃全国文化交汇之处,在吃的方面亦是如此。河南人吃辣,但不像湖南四川那般辣;河南人吃酸,但不如山西醋翻天;河南人吃甜,对江浙人乱用糖也烦。聪明的河南人不仅揉和了大江南北各色风味做成了各地皆宜的“大锅烩菜”,还有独具特色的风味小吃。到过七朝古都开封的游客,…  相似文献   

17.
开封是豫菜的发祥地,饮食文化渊源流长,延至近代,更是“豫菜名厨遍天下”;但这些豫菜大师们大多出身贫寒,没上过几天学,文化功底差,虽有一把好手艺,却说不出来,更写不出来。我看一篇文章,描写已故豫菜大师苏永秀教学员们如何下刀做鱼,他一边用手比划,一边进行...  相似文献   

18.
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的饮食消费与民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主食副食的生产消费及饮食民俗方面,阐述与探讨了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活动与特点,以从更多方面反映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发展的状况与特色。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科学素养水平有所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十分明显,制约我国国民科学素养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缺乏主流大众科学文化,也就是说社会充斥着各色各样的娱乐文化、消遣文化,甚至是封建文化思想的残余,诸如所谓的饮食文化、泡沫剧文化、商业旅游文化、低俗的性文化、算命文化、麻将文化乃至赌博文化等等,惟独科学文化难以成为大众文化的主流。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科学界人士似乎都不以为科学同百姓相干。至于说到广大民众,要么将自己划在科学文化的圈外,认为科学事不关己;要么把科学神话,认为科学离生活太远。其实仔细分析这样的现象,不难看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大众主流科学文化的缺失是导致国民科学素养偏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王国平  袁也 《求索》2013,(5):223-225
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是我国传媒文化“走出去”的绝对优势,如何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再展辉煌.中国传媒文化“走出去”成为当代中国一项急迫的国家战略。本文从分析中国传媒的世界影响力入手,探究了中国传媒文化“走出去”的掣阻与问题,就“走出去”的战略,析论了文化宣传、文化外交、文化贸易、文化品牌、文化人才等六个方面的要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