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形成三大认同机制:一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建立和巩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认同机制;二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建立和巩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利益认同机制;三是在爱国主义引领下,以中华民族精神为基础,建立和巩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民族认同机制。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全球化的到来,民族文化认同问题也随之而来,民族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的交流日益广泛,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碰撞引起人们对自身民族文化的反思,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重建民族文化认同对国家稳定和增强民族凝聚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6,(9)
网络的发展深刻影响着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在信息时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深刻承受着心理因素的内在作用。政治认同危机在心理影响中的知、情、意和信念、信仰、行为方面有待厘清其缘由,并在心理干预基础上,为进一步完善国内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做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6,(3)
价值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核心,价值冲突必然导致政治认同的弱化。要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度需要核心价值观的重构。而价值多元化则弱化了大学生政治认同情感,利益分化则是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制约,西方价值观的传播也对大学生政治认同产生了巨大影响。为此,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培育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的情感认同,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育手段及完善政治参与机制等措施,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相似文献   

5.
政治认同的合力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政治认同是一个由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所建构而成的.探究政治认同从何而来?我们可以通过强力、利益、价值、心理层面和文化根源几大途径对政治认同产生的渊源进行探究;从全球化和信息化、政治实践及认知框架几个方面来诠释政治认同合力的形成,并进而探讨政治认同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政治认同是政治统治合法性的理念基础,是实现和推动社会政治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动力,对维持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众的政治认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基于物质和情感需求的满足程度而始终处于动态状态,围绕"基本认同"上下波动。总体来看,我国民众的政治认同主要围绕物质利益的获得与受保护情况、社会政治生活的有序与否、情感与尊重的满足情况以及未来期望能否逐步实现等四个基本向度展开。利益失衡、情感上的落差以及政治权力异化是导致民众政治认同不稳定的主要诱因。培植民众政治认同就要从民众利益的实现与保障、民众情感的维系与加强以及政治权力的规范行使等三个方面去努力。  相似文献   

7.
政治资源的不公平配置导致了社会的断裂,社会断裂的倾向和由此产生的不断增强的社会冲突意识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逻辑起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因此,政治资源的不公平配置是引起社会不和谐的根源性原因.通过构建由"市场体制、服务政府和公民社会"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政治资源公平配置体系,来探索建设和谐社会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莫凡 《行政论坛》2011,18(3):70-73
经济全球化为价值认同提供了新机遇,利益机制由此成为全球化语境中价值认同的新工具。新自由主义运用利益机制在全球推进价值认同,它首先在初创时期以经济思潮作为面具出场,然后在转化时期从经济思潮嬗变为政策实践,最后在扩张时期以政策实践推进价值认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应当在理论上以唯物史观审视利益机制,在实践中以体制性利益机制抵御西方价值观侵袭,同时以政策性利益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9.
刁瑷辉 《学理论》2014,(9):9-10
当代中国面临全球化与转型时期双重挑战,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国家之间的边界模糊,国家认同遭遇困境。在转型时期,贫富差距、政府寻租等社会问题导致民众对政府认同产生疏离感。加强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完善制度的公正性,培育良好的市民社会是重塑中国政治认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政治认同是政治系统得以持续稳定运行的前提,国家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最高形式。政治认同的建构与形成是认同主体、认同对象及相关因素的"三位一体"互动过程,政治认同主体是集多种特性于一身的"社会复合体",社会存在性是政治认同主体的基本特质,其具有一定的利益与意义追求,并集理性和非理性于一体。政治认同对象是由内(政治价值理念)、中(政治制度规范、政治组织机构)、外(政治行为)三个层次构成的"四位一体"结构。政治认同主体从心理(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评价、政治态度)和实践(政治参与)两个维度,体现着其对政治体系的认同状态。  相似文献   

11.
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政治文明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巨大的作用,即和谐社会的形成有赖于政治文明的产生;和谐社会的形成依赖于政治文明的发展。立足国情实际,当前我们要大力加强政治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目标之一,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重要作用。政治文明是社会进步的制度保证,是物质文明发展的间接动力,是精神文明的现实力量。  相似文献   

13.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保障。我国目前政治参与还存在动员型参与偏多、公众知情权有限、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极大影响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我们应该从观念层面、技术层面、制度层面以及物质层面等方面推进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新世纪新阶段现实出发,提出的重要治国目标、治国方略和治国机制。这一重大现实命题的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优化和提升为包含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从不同的学科视界进行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看来,我们所生活和所建设的社会无疑是由众多社会成员个体、组织、团体、群体、阶层、阶级等单元或要素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或有机体,这其中利益博弈是各类要素或单元之间的基本作用机制,利益关系是其基础性的关系,利益结构是社会系统和政治系统的深层结构,构成社会和政治运行的内在动力。本专栏的五位作者从政治学角度对社会利益关系与和谐社会建设之间深层次的关联进行学术层面的探讨,得出了比较新鲜和富有启发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郑志强 《行政论坛》2007,1(6):69-72
和谐社会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主题词。政治伦理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建设中担负着重要责任。在现代和谐社会视域下,我国政治伦理应该定位于政治公共领域,服务于政治公共领域。我国现代政治伦理的价值取向,应该定位于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公正作为一个社会制度的伦理评价标准,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就是社会公正,然而,目前我国社会存在着诸多不公正因素和现象,因此从学理上梳清公正问题,就要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从公正信仰、公正诉求、政治、经济、道德等层面来阐述这一重大问题,以便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谭德宇 《理论导刊》2006,(12):12-14
社会稳定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政治稳定则是社会稳定的关键,只有有序且有效的政治参与才能维系政治稳定。因而深入研究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的关系,改革、完善政治参与机制,创造稳定安宁的政治环境,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18.
论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进行引导,使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得以确立。因此,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9.
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制度公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公正产生和谐,制度公正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处理当前社会中的种种不公正问题,必须兼顾制度设计的两个基本维度:效率和公平,做到效率和公平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为此,要加大制度创新,注重制度公正,不断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和谐社会中的经济和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镇方 《理论探讨》2006,3(3):86-88
和谐社会应该是以经济和谐为基础的社会,实现经济和谐,既要在“外环境系统”方面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即经济与政治、思想文化的和谐,也要在内部构成上实现经济的总体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生产力组合上的和谐和生产关系形成与运行上的和谐。为实现经济和谐,国家应采用向农业倾斜的产业政策、向弱势群体倾斜的社会再分配政策、向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倾斜的发展政策,为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