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霞飞 《世纪风采》2007,(6):7-10
上世纪60年代初,陈云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向毛泽东提出过实行包产到户的建议,却遭到毛泽东的严厉批评。改革开放后,陈云坚决支持包产到户,为中国的农业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包产到户”是上个世纪50年代由农民群众自发创造的一种生产责任制形式,虽经党内批判,但在一些坚持真理、坚持实事求是的党的干部的努力争取下,1982年终于得到中央的全面肯定和开展。在这段极为曲折的道路中,陈云、万里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实事求是,力排众议的磊落的胸怀和风范值得后人学习。  相似文献   

3.
正人们印象中沉默内敛的陈云,一生中曾多次大胆直言,并做到了直言不讳与遵守规矩的统一。他提出重大建议时总是讲纪律、重程序。或向中央领导提出,从不对外宣扬;或在中央会议上公开讲,受到与会者的认同。曾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的陈云,多年来非常注重守政治纪律,讲政治规矩。习近平总书记曾特别赞赏他"党性坚强",还引用过陈云说过的话:"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为所有  相似文献   

4.
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陈云在长期的经济工作中,积极支持改革开放,并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要思想,反对平均主义思想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包括:主张"包产到户"、打破"大锅饭",为推动改革开放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我对陈云同志的思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举行陈云生平和思想研讨会,是很有意义的.特作书面发言,以表达我对陈云同志的深切思念. 陈云同志由于家境贫寒,只念了小学就走上了社会.他当过学徒和店员,参加革命后搞过农运和工运,从事过地下工作和中央的保卫工作,到过苏联和共产国际,领导过党的组织工作、军事工作和经济工作.从社会下层到身处高位,从白区到苏区,从"打天下"到"治天下",这么丰富的社会和革命经历,再加上他一生勤奋学习、尊重实际,善于从革命斗争和群众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智慧,因而成为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成为政治、经济、战略大家.  相似文献   

6.
齐霁  王云 《党史博览》2013,(5):22-24
陈云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多年的工作中,他与毛泽东之间曾经产生过多次分歧。陈云是个有言必发的人,尤其是对待党的工作。针对不同的情况,陈云采取了不同的进言方式,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直言规劝、委婉进言和迂回战术等,仅从这几种方式的运用中就可以看出陈云进言的艺术性。直言规劝"大跃进"期间,1958年的钢产量指标被定为1070万吨,而1月至7月累计钢产量只有370万吨。8月举行的北戴河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以钢为纲,全国跃进"的方针,号召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并提出1959年钢  相似文献   

7.
正新中国成立后,陈云一直致力于经济工作。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陈云曾两次不顾个人荣辱,顶住巨大的压力,支持在中国农村实行包产到户,为中国改革从农村破局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大跃进"的深刻反思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使国家的经济比例严重失衡,也给中国农业造成了巨大损失。1958年本是一个丰收年,但成熟的庄稼却收不上来;当年,国家抽调大批农民搞工业建设(主要是大炼钢铁和生  相似文献   

8.
正陈云作为中共两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阶段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长征过贵州即是其革命生涯中的精彩篇章之一。一、支持遵义会议召开,为革命转折协力合作陈云在回忆中坦承:"在瑞金时,我住  相似文献   

9.
陈云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并以其独特的经济才干而著称于党内。新中国成立后, 毛泽东对陈云的理财能力极为称道,多次赋予他统帅全国财政经济的重任。陈云以其实事求是的态度、扎实的工作,成为毛泽东的得力助手。可是,由于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速度和“包产到户”等问题上出现了严重的分歧,进而使陈云被错误地认为是思想“右倾”、“保守”而受到长时间的排斥和冷遇。综观两个伟人之间的交往,从一个侧面折射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福建党史月刊》2014,(11):30-30
正30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陈云》以陈云的人格魅力来统筹全片,尤其是他坚持实事求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原则贯穿始终,哪怕为此受到批评和打压,也处变不惊、临辱不怒。如陈云刚到莫斯科,王明当时是中央代表团负责人,王明对遵义会议更换博古等很不满意,但陈云耐心解释,坚持真理,认为我党更换领导是件好事。在王  相似文献   

11.
李琦 《党的文献》2005,(3):67-68
早在延安时代,我们党就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并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陈云作为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在这方面功不可没.本期刊发的陈云<纪念秋白同志>的提纲(收入即将出版的<陈云文集>),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丰富的党建思想.陈云十分关心党的建设问题.他要求当时延安的一些综合性大学、专业院校和中央组织部的党训班,都要开设党建课.但那时的党建课教材很简单,大家普遍反映不能满足学习需要.各院校因此请一些中央领导人去给学员讲课.毛泽东、张闻天、王明等都讲过课.由于陈云是中组部部长,讲这种课能结合他的业务工作实际,各院校都乐于请他讲课.陈云当时健康状况很不好,但还是愉快地成为他们的"客座教授",对他们的邀请从不推脱.从1938年到1941年,他先后在马列学院、中央党校、抗大、中央组织部党训班、青年干校等校讲授过党的建设课.  相似文献   

12.
正在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中,陈云曾被毛泽东以"能"字慰以赞赏。早在1934年召开的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陈云便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并任白区工作部部长。在1945年6月的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陈云继续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同年8月,即在毛泽东与周恩来和王若飞赴重庆参加国共谈判前,陈云与另一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彭真,一同被增补为中央书记处侯补书记。从这时起,陈云再次进入党的核心领导层,其名字紧随中央"五大书记"之后,成为"毛、刘、周、朱、任、陈、彭"中的六号人物。建国甫定后的1950?年10月,因任弼时逝世,陈云接任中央书记处书记。此时,陈云成为中央"五大书记"中最年轻的一位,人称中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改革史的研究中,有一种较为流行的看法:改革在农业领域率先突破,是因为农业比较"边缘"。诺贝尔奖获得者科斯教授和助手王宁便持这种看法,他们认为农业改革(包产到户)是一场"边缘革命"。对此,笔者并不认同。通过分析改革的背景,包产到户在地方的实践过程、在中央的决策过程,笔者研究发现:农业在当时的中国并不"边缘",而是处于核心的地位。包产到户由禁区走向正名,是一场渐进式改革。也就是说,这是"核心突破"的过程,而非"边缘革命"。  相似文献   

14.
<正>陈云同彭真第一次见面是在1938年9月于延安举行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当时,陈云任中央组织部部长,彭真任北方局组织部部长。1941年8月,中央决定彭真留中央工作。彭真在中央第一个职务就是担任以陈云为主任的中央组织委员会委员,并协同康生、陈云负责研究选派干部去满洲工作事宜。陈云和彭真虽相识较晚,但相识后就在一起工作了。进军东北前,陈云、彭真一  相似文献   

15.
2005年6月13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百年诞辰纪念日。为了纪念陈云同志的丰功伟绩,辽宁省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纪念筹备工作。其间的点点滴滴,都凝聚了人民对陈云的深切缅怀和永恒的记忆。老省委书记来信后今年1月10日,中共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收到了省委秘书长曾维同志转来的,90岁高龄的老省委书记郭峰同志写于1月6日的一封信。信中写到,中央为纪念陈云同志诞辰百年,决定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并提出“陈云同志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可适当组织纪念活动”。按照中央此项安排,我们辽宁省应该举行一次纪念活动,如“陈云同志在…  相似文献   

16.
陈云出川     
<正>长征出发前,中央与共产国际的联络中断。遵义会议后,中央决定派潘汉年和陈云秘密到上海恢复组织并与共产国际取得联系、汇报工作。潘汉年先行一步,是混在一群烟贩子里走的;陈云随后从泸定出发。当时,蒋介石正坐镇成都追剿红军,到处增岗设哨。为确保顺利出川,陈云装扮成收账先生,化名廖家骏,由地下党员席懋昭、陈梁奉命护送。到成都后,陈云在报上刊登启示,称"家骏此次来省,路上遗失牙质图章一个,文为廖家骏印,特此登报,声明作废。"暗语向中央报告了行踪。不久,按事先约好的接头方式,陈云与潘汉年在上海顺利会合,随后前往莫斯科。  相似文献   

17.
余玮 《党史纵览》2022,(1):7-12
来到江西 1969年10月,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为配合战备需要,中央决定把一些人员从北京疏散到外地,其中包括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云也被疏散到了江西.据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回忆,在中央作出上述决定后,毛泽东曾对汪东兴指示:"要把陈云、王震他们放在交通沿线,来去方便."毛泽东还说:"万一打起仗来,要...  相似文献   

18.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提出应为薄一波等六十一人案及彭德怀等冤假错案复查平反,引起极大震动,成为拨乱反正、进入新时期的第一炮,这是众所周知的.但笔者近年才发现,在打倒"四人帮"以前,陈云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已在为平反冤假错案出力,翁泽生案即是典型一例.此事在已出版的<陈云年谱>中未见记载,因此更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9.
《随军西行见闻录》是陈云同志(当时署名廉臣)于1935年写作的一篇记录自己长征经历的文章,是一篇比较珍贵的资料。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年后重读此文,仍觉受益匪浅。陈云在长征途中陈云是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和中央白区工作部部长参加长征的。长征开始时,他又被指定为驻红五军团的中央代表,以后又担任军委纵队的政委,参加过遵义会议等重要会议,是长征的领导者之一。1934年10月18日,陈云随红五军团从曲利出发踏上长征的征途。当时,红五军团奉命担负全军后卫的重任,但只有红十三师和红三十四师两师…  相似文献   

20.
选择对《海瑞罢官》的批判作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突破口是因为毛泽东看中的是能将《海瑞罢官》中的"退田"、"平冤狱"和1961年的"单干风"、"翻案风"相联系。在"包产到户"和平反错案的问题上,毛泽东于1962年和中央一线领导产生严重分歧,特别是"包产到户"问题还引发出毛泽东对党内高层出修正主义的思考。由于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目的就是整以刘少奇为代表的"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所以,将"退田"、"平冤狱"和"单干风"、"翻案风"相联系就能将斗争矛头直指中央一线,从而使对《海瑞罢官》的批判成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