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为《新青年》)开始,一直到1923年才结束的新文化运动,对此历来缺乏完整的评价。传统的观点是把它划分为五四运动前后两个阶段,对于五四运动前的所谓“早期新文化运动”冠以“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是“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笔者认为,只停留在这样的评价上是不够的,即使是对“早期新文化运动”也是不够的。本文试图把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对它进行整体性评价,以充分肯定它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
王瑶 《瞭望》1989,(19)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理论旗帜。在新文化运动中,用新的价值尺度对中国的传统文学(实际几乎包括一切文化典籍)进行重新估价,是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 价值重估,不是简单地否定,而是否定中有肯定,批判中有继  相似文献   

3.
《求知》2017,(7)
<正>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预备科,1910年转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政治本科。1913东渡日本求学,1916年回国后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及五四爱国运动的推动和发展。李大钊为我国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积极开展工作,并将天津作为传播革命思想和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地区,为天津党团组织的创立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相似文献   

4.
典型人物报道是典型的马克思主义主流价值观之有效载体,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的这一著名论断,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相似文献   

5.
陈东海 《学理论》2009,(30):219-220
韩少功在他早期小说的创作中,从关注人性到启蒙思想。继承并发展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启蒙思想,使“文革”后的国人重新意识并觉醒了自身的个人价值。  相似文献   

6.
党的文艺政策八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艺工作,历来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八十年来,基于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识的不断加深、对文艺事业自身规律探索的不断深化,以及 随着不同历史时期党的工作重点的不断调整和转移,党的文艺政策也呈现出一个从孕育、产 生到逐渐成熟的发展过程。本文拟分七个时期,初步展示这一历史沿革。“五四”前后的孕育“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早在“五四”运动前,随着西学东渐, 马克思主义已在中国开始介绍、传播,并逐渐为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但就整体而言,其 影响毕竟有限。随…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的民主、法制和科学思想,可分为两个时期说,其前期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法制及科学思想,其后期主旨是宣传无产阶级的民主、法制及科学思想,即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一、“五四”前期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提倡民主的主旨是争取资产阶级民主,“五四”后期提倡民...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五四运动七十周年。最近,本刊编辑部特邀上海市委党校哲学和党史教研室的理论工作者,围绕“五四”与文化建设、“五四”与马克思主义、“五四”与科学民主、“五四”与中国知识分子等题目,举行了座谈。现将发言內容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20,(3)
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以俄国十月革命为契机传入中国,在五四时期得以广泛传播与本土性演化。一方面,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准备了条件,而且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了坚强的主体——中国共产党。另一方面,在五四运的传播互动中,马克思主义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在理论与实践中开启新的发展历程,致力于解决中国实际。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为脉络,探究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揭示五四运动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传承五四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10.
"五四"前后学生社团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通过辩论研讨等活动,确立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创办人才培训机构,培养一批年轻马克思主义者;深入到工人阶级中间,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运用丰富多彩的传播手段,拓展马克思主义宣传新阵地。"五四"前后学生社团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经验对当代大学生理论社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后,各种新思潮蜂拥而入,相激相荡,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随着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关注、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于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报刊、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马克思主义思潮也因此蓬勃兴起。这不仅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提供了思想源头,而且推动了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为党的创建奠定了组织基础,加快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进程。  相似文献   

12.
波澜壮阔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催生了女性“人”的意识的觉醒和女性意识的复苏。这个时期的女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较好地反映了中国现代女性从女性→人→女人的艰难历程。本文就此问题对庐隐、冯沅君、丁玲、凌淑华等“五四”时期女作家的女性形象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13.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过一个由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新的肯定(否定的否定)的矛盾运动过程,即事物经过“三个阶段”,“两次否定”,形成一个“仿佛回到出发点的周期”,从而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完成自己,实现和完成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显然,在事物发展的这个完整周期中,两度出现的否定,就构成了事物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过程中的两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和特征.因此,深入地研究和讨论事物发展的否定形式,对于进一步加深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仅就事物否定的内外形式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的历程是伴随着“西学东渐”的这一历史潮流展开的,随着“西方文明”的自我堕落和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本土文化再度复兴,一股文化上的保守主义思潮在学术界流传开来.而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鲸吞蚕食”,将面临“瓜分豆剖”境遇的中国赶上了“救亡”的历史大舞台.启蒙让位于救亡,夹杂着十月革命的炮火声,社会主义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开来,成为拯救中国的新思潮.在多股思潮和现实的合力之下,民族情绪所催生的“中国化”思潮成为学术主流,“学术研究的中国立场”凸显.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党人,在“学术中国化”的大背景下,审时度势,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不仅有利地促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而且引导着文化精英的思想主流,将“中国化”这一普遍的精神趋向推向新的高潮.  相似文献   

15.
目前,在我国许多关于领导科学的论著中,纷纷认为领导的本质就是影响力。但笔者经过十多年的研究,觉得这一观点很值得进一步探讨,弄清这个问题对于学科理论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体制改革都具有重大意义。 从本世50年代以来,中外学者越来越多认为领导的本质是影响力。1972年台湾学者苏伯显著《领导与组织》一书指出:“领导在其本质上应包括影响力”,认为领导是一个动态过程,领导与被领导在一定的环境中相互作用产生影响力,领导者依靠这种力量引导被领导者提高组织行为的效果,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种影响力的大小决定领导成功率的高低。诚然,领导的影响力是非常重要的,但领导的本质不等于就是影响力。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所谓事物的本质,它不同于其他一切事物并且还不同于该事物在某种情况影响下经常的变化状态。本质不在事物之外,而贯穿在事物之内,并作为事物的主要特征。它是决定事物发展趋向的主要根据,是产生各种现象的根源。正如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70年前,“五四”新文化运动把民主与科学作为两面旗帜,激励着一代有志青年投身民主革命,呼唤着中国革命新时代的到来。今天,民主与科学已不再是少数知识分子呼喊变革的口号,它已成为亿万人民  相似文献   

17.
张轩铭  杜波 《理论导刊》2021,(4):121-12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全媒体时代,各种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既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提供了机遇,也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诸多挑战。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节点,研究如何在全媒体时代把握机遇、抢占新型舆论阵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对于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社会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勇 《理论视野》2009,(6):47-51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究竟是怎样爆发的,多年来的研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主流意见是从爱国主义的“宏大叙事”上来概括北大师生的动机,认为巴黎和会不断传来的外交失败导致了北大师生的不满。这些主流看法当然有道理。不过,我们还可以从许多比较世俗的视角来观察这场具有中国历史转折意义的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全媒体时代到来,推动微传播成为主流的信息传播方式,开辟了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新路径。有效实现全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微传播,应努力做到适应“微特质”,转变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传播体系;挖掘“微内容”,实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日常化大众化;重视“微受众”,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群体;运用“微媒介”,培养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代言人。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6,(12)
十月革命的国际影响、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广西工人阶级的产生及发展壮大、新式教育的发展以及新文化运动在广西的影响为马克思主义在广西早期的传播提供了良好条件。这时期传播主要通过进步书刊、通过学校或义校、组建学社研究马克思主义、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桂林宣传马克思主义等几种途径。传播的内容包括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俄国十月革命问题及妇女解放理论等。马克思主义在广西的初期传播,促进了广西人民思想的进一步觉醒,推动了广西工农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