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欲之辨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古老命题。程颐承认“人欲”的客观存在,但反对过分的欲望。他认为“人欲”出于“私心”,“天理”出于“道心”,二者不可并存,因此提出“损人欲以复天理”。戴震的一句“以理杀人”为这个被后世非难最多的主张盖棺论定。“存理灭欲”一方面是个人的情感意念从世俗环境中超拔的净化过程,表现出理学道德的纯洁和崇高;另一方面被统治者利用后,被理解为对自然情欲的谴责和对道德教条的屈从,从而大大削弱了理学的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2.
良知的"本体"说本身的成立还要以对人的前提预设为前提。在阳明那里,这"天理"与"人欲"有作为"前提"讨论的必要:一个是逻辑前提,称为"天理在前",一个是"事实前提",称为"人欲在先"。天理与人欲之所以对立是它们背后的公与私的对立。天理与人欲的现实关怀,我们可以用一个"忧"来作具体体认。"忧"可以说是内圣外王理论的现实关怀体现。  相似文献   

3.
理·欲·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欲和天理是维系传统政治秩序的一对根本理念。在我国古代,理学家们鼓吹"存理灭欲,"造成"理"与"欲"的对立。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追求生活需求之"欲"不断增强。而今天之"理"的规范力大为减弱,同样造成"理"与"欲"的不和谐。有必要从影响社会道德和国家政治的理欲观的角度,探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内涵。  相似文献   

4.
天和天理是朱熹思想中的重要范畴。宇宙之天、主宰之天、天理之天是朱熹之天的三层含义,理、气与天命之性是朱熹天理观的主要内容,追寻大学之道是朱熹天理观的价值取向。朱熹的天理论秉承程颐,并在其基础上有进一步发展,使之更加严密、精致、深刻,是作为理学代表的朱熹思想体系的核心。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不仅是全面的,而且是自由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就是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人的自由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6.
论朱熹的法律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集前人思想之大成,把儒家经典哲理化,同时也完成了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哲理化。他的法律思想表现在以“存天理,灭人欲”为核心的“因事制宜”的变法理论、“相为始终”的德礼政刑理论以及“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的司法主张等方面。朱熹的法律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7.
我国传统儒家法律文化和法律价值与行为无价值刑法有着天然的契合性,在一定程度上行为无价值构成了我国刑法的长期传统。随着当下我国社会转型,面对层出不穷的社会纠纷和违法犯罪的复杂局面,需要从传统的法文化中汲取借鉴其真精神,以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秩序。而朱子的思想强调教化、主张明刑弼教,以教育手段为主预防犯罪,这些都为当代行为无价值刑法的回归提供了传统文化的借鉴和直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根据对20世纪初中国社会现状的观察与分析,张东荪借鉴西方层创进化论、精神分析学等观点对中国传统人生哲学进行了尝试性重建,提出了"主智的"、"化欲的"人生观,以引导人们过一种理性的生活,从而解决当时理智初醒带来的社会流弊及中国社会"推"挽"失调的问题.他的主张为人们提供了处理理智与人欲关系问题的一种可能性方式.  相似文献   

9.
“生态人”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 ,人的存在形态则由“道德人”过渡到“经济人” ;当下正向生态文明转移 ,“生态人”作为新型文明主体承担者 ,正以其特有的精神气质推动着当代人的生存方式的革命变革 ,实现对人的重新塑造 ,从而表征、创造和建设着新文明。  相似文献   

10.
程颢、程颐作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是洛学的创始人,其思想内涵丰富。二程的“孔颜乐处”观包含有以下和谐内涵: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个人身心的和谐,该内涵对于我们今天进行的和谐社会的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党政机关“边缘人”内化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缘人广泛地存在于包括党政机关在内的各种现代组织中,是组织发展的内耗因素和制约障碍.随着互联网时代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组织成员知识技能的更新周期大大缩短,部分学习能力差、适应性弱的逐步被边缘化.如何科学有效地管理组织内不断增加的边缘人,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个日益凸显的难题.正确认识和对待党政机关边缘人,并将其内化、同...  相似文献   

12.
荀子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可以说是上承孔孟,下接易庸,旁收诸子,开启汉儒,是中国思想史从先秦到汉代的一个关键人物。荀子所处战国末年,天下走向统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天下定于一"已成为有志之士和广大民众的普遍意愿,对于"定于一"之后的社会建构问题,荀子基于"欲"与"礼"的框架提出了一个更为合理、更为有效的政治模式——等级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一些高校大学班级“边缘人”现象普遍存在,而且有逐渐蔓延的趋势。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必然会对和谐校园的构建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班级“边缘人”现象进行深刻反思,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理性分析,科学引导大学生积极生活,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刑法是围绕着天理、国法、人情三条主线发展的,这三条主线的发展表现为以国法为枢纽的天理与国法的贯通、国法与人情的贯通.  相似文献   

15.
人性问题是哲学史上发生最早并且争辩最激烈的问题.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日生日成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人性和人的本质是涵义不同的两个概念.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质问题是人学的核心问题,也是正确理解有关人的问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当今,警务实战行动暴力色彩日益浓厚,警察临战使用武器的频率增加,执法活动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而"人枪合一"则是合理整合警察武器使用的多方面因素,整体推进武器使用素养向纵深发展,全面拓展武器使用的质量上升空间,形成集中、灵活、反应快捷的力量结构,达成武器使用作用和效能最大化的切入点、契合点和焊接点。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众多哲学家对人的理解大多停留在了抽象的水平上,忽视了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所处的一定的社会关系,因而都把人理解成了抽象的人。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萌芽、发展到创立,乃至进一步发展,其对人的理解逐渐摆脱了抽象的方面,从自由自觉的劳动和人所处的社会关系方面规定了人的本质,实现了从抽象的人向现实的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以往的人学理论尚欠缺对“人与社会关系”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它忽视人的个体性、自然性和主体性,僵化地理解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在理论上实践上造成消极后果。社会关系中的人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个体性、自然性和主体性,应该给予全面的认识。社会关系是属于人的,是人从事合乎客观规律的能动活动的产物。人按照实践需要,遵循客观规律,主动追求和构建各种理想的社会关系,从而完成马克思所言的“环境的改造与人的活动的一致”。  相似文献   

19.
坚持用“慢”的哲学观点来指导人的实践活动,试着从社会“快”的发展中找到“快”与“慢”之间的结合点,保持人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平衡,最终实现人的有序、平衡发展,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因此,探究“慢”的哲学视野下人全面发展的主要内涵,解除社会快速发展对人全面发展的不利因素,从而找出“慢”的哲学视野下关于人全面发展的途径,是实现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新哲学的根本特征,只有自觉地把它运用到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研究之中才能科学地理解人的属性准确地揭示人的本质,由之才能建构真正传达出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人学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