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期作家对丧葬娱尸行为的描写反映了中国丧葬所具有的表演与审美功能千年的延续,同时,也突出了在时代更迭与变迁中人们文化心态微妙的嬗变,从中我们可以窥视到人们对人的尊严与生命的认识程度;中国新时期小说丧俗娱尸描写为提升人性、淳化风俗、建构良性健康自然的死亡文化提供了一种借鉴,死亡描写在新时期作家的创造里获得了崭新而又丰富的艺术内涵和神韵。  相似文献   

2.
回族习俗是回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自发形成的,是回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帜。本文探讨了回族习俗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分析了它们的特质与功能以及回族习俗与国家法律之间的一致之处与差异,旨在探讨自治法规即自治条例与单行条例在沟通二者之间关系中的地位和回族习俗法规化问翅。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西方社会的发展靠的是信仰、资本和实力;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则靠的是官管、行管和文化。而现在我国正在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指导下稳步前进。研究别国的信仰是为了发展完善本国的信仰,发展和完善中华民族的信仰,需要更多的炎黄子孙付出努力,让我们一起来关注世界各国各宗各派对信仰的追求和变迁。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湖南传统的丧葬礼俗在西方近代丧葬礼俗的影响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戴黑纱、登讣告、设吊唁处、开追悼会、送花圈等仪式与礼节,已经体现了现代丧葬意识,火葬、设立公墓已经适应近代社会流动和城市化管理的丧葬理念。但与沿海相比,民国时期湖南的丧葬礼俗近代化的步伐还是迈得比较缓慢,更多的表现在对旧式丧礼的改良上。  相似文献   

5.
儒家经典中蕴藏着丰富的丧葬"哀思观".哀思是丧葬礼仪的灵魂,对哀思的表现形式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制定了一些较为苛刻的哀思规范,但也提出了一些合理的节哀思想.  相似文献   

6.
<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其中亦包含了中国古代丰富的丧葬文化:对死亡的理解;有关死亡的各种称谓;古代的丧葬方式和礼仪.  相似文献   

7.
试论习俗对社会治安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习俗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在不同的社会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就习俗对社会政治和治安稳定的影响而言,其消极性与积极性并存,且彼此难以剥离。对待习俗指导的实践活动比较合理的做法,是在对其采取放任态度的基础上,严肃对待与之相关的违法犯罪活动。  相似文献   

8.
丧葬作为人类一种临终关怀,对死者妥善殓装和安葬,以示对死者的敬重与悼念。以墓葬和随葬品为载体,以死亡观念、祖先崇拜为核心,以丧葬礼仪、祭祀习俗为事象,构成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丧葬文化体系。骆越丧葬文化习俗源于史前时期,流行集体丛葬、土坑葬、二次葬和屈肢蹲式葬;周至战国出现拾骨岩洞葬。骆越丧葬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受到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海南人大》2007,(6):52-52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相似文献   

10.
土家族是生活在武陵山区的单一民族,其传统道德习俗仍然带有原朴神秘性、宗法血源性特点,从而保持其民族文化的独特性。适应外来文化的交流和互动,其传统道德习俗不断演进,演进的动因是人性的需要和适应。  相似文献   

11.
婚丧是个人生命周期中最重要的两个转折点.婚姻标志着两性结合并催生新的生命;丧葬则是对旧生命的总结和新生命"再生"的希望.因此,婚丧习俗最能形象地反映出村落社区的文化特质.本文试图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民国时期武北村落为例,对前人较少探究的闽西村落婚丧习俗作一较为全面的描述和论述.  相似文献   

12.
文中结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丧葬改革意见》,针对当前丧葬改革中所遇到的封建迷信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封建迷信的内涵、种类与表现,并提出了区分封建迷信的五大标准。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的文化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丧葬礼仪在全世界丧葬礼仪中最为繁缛,最为隆重,也最有特色。在林林总总的丧葬礼仪形式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观念。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最核心的文化价值观念有四个,即孝的观念、灵魂的观念、等级的观念和和的观念。探讨传统社会丧葬礼仪中的文化价值观,对于构建现代社会的新的丧葬礼仪形式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民国时期山东婚俗的考察,可以看出妇女自由平等的思想也开始慢慢觉悟.要求摆脱传统婚姻陋俗,主张婚姻自主,是妇女婚姻生活发生转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具有历史传承性、空间传播性和现实性的习俗,在民众的生活中规定了权利、义务和利益冲突解决机制的一套行为规范.借助"利"、"理"、"力"这三种力量发挥作用的我国习俗,以"重集体轻个人"为基本价值取向,对"平等"和个人利益的冲动,为国家的权利立法提供了某种契机.  相似文献   

16.
仪式可以构建、强化社会关系,通过都安下坳乡加文村布努瑶丧葬仪式,可以透视布努瑶社会关系的建构。当地是一个典型的父系继承制社会,丧葬仪式中,重构了以孝男(儿子)兄弟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强化姻亲关系是社会联结的纽带;强调地缘关系的重要作用,注重巩固与外姓之间的联系,地缘关系与血缘关系交织作用成为当地社会关系的基础;注意维持与远在他乡或血缘关系较远的同姓兄弟关系,通过共同的信仰文化,把所有的布努瑶团结在一起。这个历史上不断迁徙的民族,在密洛陀信仰文化下,把社会中各种关系井然有序地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7.
清朝时期中国的50多个民族社会生活习俗不一,直接影响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生活习俗无小事。它时刻与时代发展、社会文明进步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8.
鲁中莱芜民间丧葬饮食中的文化符号表达出人们的敬畏与希望——敬畏逝者、食物,祈求逝者能福佑后人,期盼未来生活更美好;表达了生者对逝者的不舍与哀思;并体现出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宗法观。鲁中民间丧葬民俗活动有以下三大突出的文化功能:社会整合、情感抚慰、社会教化。对丧葬民俗活动所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批判性地继承。  相似文献   

19.
荆楚地区年节习俗绚丽多彩,特别是荆楚端午习俗更是撩人兴味,它不仅寄托了人们对先贤屈原的缅怀之情,也蕴含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亦具潜移默化陶冶人们性情的力量,是弥足珍贵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强大的内在生命力和社会影响力。从某种意义上说,非物质的无形的东西往往比物质的有形的东西更加重要,我们不仅要予以有效保护,同时还要善于利用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成为发展中国文化产业取之不尽的宝库。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市场化的不断发展,乡土气息浓厚的农村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困境,特别是农民世代相传的日常生活习俗面临着巨大挑战。为加强新时代农民的文化自信,需要提升农民在日常生活习俗中的文化认知、激活农民日常生活习俗的文化自觉,积极引导农民日常生活习俗的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